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创造了持续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世界经济奇迹,人们赞叹中华民族的理由不再局限于中华古代文明这一个方面。两位数的GDP增长速度、连年翻番的社会财富积累、快速跃进的城市化建设,似乎都在证明今天的中国正在谱写着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国家发展新篇章。于是,2004年一位名叫拉莫的美国人提出了所谓的"中国模式"。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是无意识发展,国家层面的政策规划以及社会层面的需求影响让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特有的过程,再经过对过程和客观事实的总结归纳,提炼出所谓的国家发展模式。
"模式"通常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样式,模式具有固化性和可复制性。结合"中国模式"提出的现实背景,所谓"中国模式"是指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独特过程与路径。然而鉴于各国各时期的内外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各国文化意识形态的继承性,每个国家的发展"模式"都很难复制,因此,"中国模式"的概念不能被理解成一种国家发展的标杆和模版,而仅仅是一种对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象的总结归纳,同时也是提出了西方社会关注的命题--为什么一个信奉儒家中庸思想的民族能在崇尚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崛起。
尽管"中国模式"并非出自某个经济学或社会科学理论,但依然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似乎热议"中国模式"已经成为了研究中国问题的时尚。但是,思考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毕竟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缺乏严谨验证过程的假设终究是苍白无力的。从一般逻辑上讲,"中国模式"不仅包括经济发展问题,而且包含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但出于研究论证的可行性和"中国模式"要表达的核心特点,本文对"中国模式"的思考围绕"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展开。
归结各种针对"中国模式"的评价与观点,思考该问题的视角有二:一种是支持"中国模式",认可"中国模式"创造了经济奇迹;另一种则是认为中国发展得益于回归市场经济,而非所谓"中国模式",甚至不承认"中国模式"的存在。
显然,这两种思考视角都有一种通病,那就是极端化。任何极端化的事物都是邪恶的,"中国模式"不是灵丹妙药,也绝非万恶之源。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跳出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呢?毕竟为了论证"中国模式"而论证"中国模式"是毫无意义的。模式永远代表过去,对未来的思考才是意义所在。所以,笔者将在本文中站在反思问题的角度,对"中国模式"展开第三种思考。
在展开分析之前,首先要对"中国模式"的核心要点进行认知。30年的国家发展成就的客观事实和自我革新的发展路径说明"中国模式"的存在无须置疑,"中国模式"所阐释的核心特点可总结为:政府主导、权威经济、集权发展、步调一致。归结一句话:集中力量办大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财富分配规则的变革造就了今天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中国,也造就了人均收入分配世界排名倒数的中国。"中国模式"的矛盾性带来争议的同时更带来了新的思考空间。
基于上文提出的对"中国模式"的本质认知,同时根据实证研究需要经验判断这一基本研究逻辑,以及通过对中国经济三个风向标的分析来提出对"中国模式"的新思考。
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策逻辑,动用国家力量去直接生产和提供市场资料和商品,在发展初期是高效的,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基本建立,供求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交易行为也随之产生。这时如果依然实行行政指令式的市场调控行为,带来的不是生产和消费效率,而是日益扩大的寻租空间和产业的逆向淘汰,让国家经济最终丧失竞争力和创新动力。辩证地进行分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同时也会带来"集中办错事办坏事"。"中国模式"的本质是权力经济,权力经济的本质是掠夺式发展。"中国模式"的要害问题在于"成也权力,败也权力"。跳出这个发展怪圈,正是本文建立第三种思考的现实意义所在。
股市、楼市、车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风向标。三个市场虽然都是在开放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形成的,但极具中国特色,很难用西方经济理论和社会科学研究视角来分析。30年来,中国式发展的成功之处在于对人性的解放,对市场经济的回归;失败之处在于市场分配服从于权力垄断。
中国股市开放20年,在打开人民资本收入新渠道的同时也造就了庞大的监管审批权力群体。审批制的推行创造了寻租空间,权力与金钱的结合让股市成为圈钱者的乐园。2007年10月上证指数从6124点到2012年10月的2123点,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57%的股市跌幅成为所有中小股市参与者永久的痛。而我们的主流媒体在舆论管制体系下不但没有报道这场地地道道的股灾,相反纷纷刊登"经济危机下,中国这边风景独好"的社评。一位北大著名经济学家曾言"我不再研究中国股市",正所谓赌场尚有规则,何况股市?
再看楼市,房地产业关联了60多个产业、3000多个行业,每个房屋产品包含至少18000个子产品。如此高的关联度,足以让房地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轨迹的一个典型缩影。若要问"中国经济为何增长如此之快",我们可以透过房地产业中"房价为什么这么高?"这一问题的答案逻辑来解读中国的非典型性发展模式。
在发达国家500强企业中难觅房地产开发商的影子,而在中国的500强企业里70%以上都是开发商或者靠房地产业务上榜的。我国20年来的房改之路,创造了无数致富神话,90%以上的开发商都是"白手起家"。在国外是财团做地产,在中国则是穷光蛋做地产。难道是那些开发商比一般人更勤奋更聪明吗?显然不是,是政府制定的市场游戏规则让开发商赚钱赚到不好意思。而真正的房地产利润分配,开发商只占到40%不到,60%的利润都让地方政府和银行赚取了。这种游戏规则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土地出让制度上。在现行的土地出让制度下,政府依靠土地出让博取政绩和财政收入,开发商则一次性购买土地的70年使用权,在税费交织的房地产成本体系下,土地增值税形同虚设。开发商的核心利润来自土地的增值,例如一年花费30万元/亩的价格购买一块土地,什么都不用做,还可以抵押给银行贷款,放到第二年土地价格升值为50万元/亩,用银行和预售的钱进行开发,最后赚得的利润全部归为己有,银行、政府分别获得利差利润和土地收入。而真正为土地增值做出贡献的不是开发商,而是土地所在城市的人民,是人民的劳动建设让城市变得更美好,土地的价值才能提升,而土地出让的收益最终应该回馈给人民。孙中山先生曾提出"平均地权,涨价归公",然而,中国房地产业经过疯狂发展之后,不但没有让人民享受到土地升值带来的资产收益,相反留给人民的却是居高不下的房价。
若问"房价为什么这么高?"答:地价难降,房价何有降价之理。面粉贵,面包只会更贵。土地垄断、银行垄断的游戏规则造就了今天的高房价。衣食住行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由高房价带来的社会矛盾问题越发突出,这也是"中国模式"带来的诸多社会负面影响的缩影之一。房地产业是中国权力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这不是让开发商流淌道德血液就能解决的问题,即使要输血,政府首先应该流淌道德的血液。没有公共服务伦理的政府只是与民争利的国家机器,其破坏性远大于某个行业。所谓"中国模式",说到底是中国式发展规则、中国式财富分配规则。制度规则不与时俱进,"中国模式"必将成为阻碍发展的代名词。本文对"中国模式"的思考不是建立在对"中国模式"的善恶评价之上,毕竟"中国模式"的现实意义远大于它的理论研究意义。笔者希望用第三种视角,即探讨"中国模式"是否会给中国未来发展带来阻力的角度进行反思。
37年改革开放至今,日益暴露出的社会经济问题证明了"中国模式"适用的阶段性,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之前30年具有总体优势。但如果忽略"中国模式"的特殊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忽视问题的存在,那么,"中国模式"必然伴生低产权保护、权力阶层的寻租、自由思想市场的抑制、经济发展政治竞争化等特点。这些特点将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变为阻碍经济继续发展的劣势,从而抑制中国真正复兴的大转型。
投资、出口、消费曾经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如今出口乏力而内需不足,投资缺乏效率,传统的权力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个国家经济崛起的初期靠的是技术革新和劳动成本优势,而真正的持续发展则要靠先进的制度和不断优化的社会经济规则。因此,改革是解决当前中国制度困境的根本办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