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箴言:艺术与人生
3254600000003

第3章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1)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鲁迅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他一生写作计有约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其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社会背景

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与苍蝇》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是:

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毛泽

1.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占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至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快了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并焚毁中华文明重宝——圆明园。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5.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日军侵华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沦为其殖民地。

8.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9.1935年,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10.1935年,日本策动中国华北五省自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在中国也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拉开序幕,革命军占领了武汉三镇,组建了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了清朝的皇帝年号。

1911年12月2日,革命军占领南京。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告退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家庭背景

鲁迅的家族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大家族,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朝的官员,周家在周福清时代家境很好,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周福清的大儿子,读书至秀才,但举人总是不中。当时清朝的官场作弊成风,周福清疏通官场,让周伯宜去作弊,不料被告发,周伯宜在考场被拘留。当时周福清在上海,听说儿子被抓就迅速回到绍兴,主动去会稽县衙自首。为了疏通关节,鲁迅的母亲变卖资产,向官府层层送礼,几经波折,周福清才由死刑变为“斩监候”,也就是说,周福清的命可以暂时保住,但每年行刑的时候他仍有被处斩的危险。于是家里人为保全他的性命,每年都要用大量的钱财去送礼,去贿赂官员。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六七年,周家遂由小康转入了穷困。就在周家元气大伤之际,鲁迅的父亲又卧床不起。这个时候,鲁迅只有十三四岁,他每天都要奔走于药铺与当铺之间。花了很多钱,父亲的病仍未医好,周伯宜于1896年10月离开了人世。家道的衰败使鲁迅认识到了世态炎凉,他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的母亲鲁瑞看到鲁迅去意已决,就为儿子筹集了八块银元的路资,送鲁迅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其时鲁迅刚好十八岁。

求学时期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早年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本名为周樟寿。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职。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3年(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的家中避难。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 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由此家道中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于1896年病故。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都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来源。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1899年他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与陈衡恪结交,并于1901年毕业。求学期间,鲁迅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鲁迅与郭沫若、郁达夫等著名作家都曾为留学日本的学生。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为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鲁迅选择学习现代医学,是因为父亲的病故使他对中医产生了严重地怀疑。他是所在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两人都曾引用过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的鲁迅学年成绩:解剖学59.3分、组织学73.7分、生理学63.3分。

由此可见鲁迅考得最好的是属于社会科学的伦理学,自然科学和医学专业科目成绩较普通,只有藤野先生教授的解剖学一科没有考及格。当时的总成绩正如鲁迅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对此班上部分同学认为其是“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

鲁迅后来著有《藤野先生》,他对这篇作品也非常重视,1935年日本岩波书店要出《鲁迅选集》日本语译,他要求执行选集编译工作的自己的学生增田涉:“我看要放进去的,一篇也没有了。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鲁迅身后,藤野也发表《谨忆周树人君》一文,回忆鲁迅留学生活。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僚”(俗称“师爷”),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们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学校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许多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阔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很大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竞争的。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弃医从文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鲁迅想通过医学将中国人的身体变得强健。但他的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3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做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