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邮”,系汉代郡太守下面专门负责检查县级官员工作的官员,职位虽不高,权力却很大。东汉后期吏治败坏,贪贿成风,督邮也常以权谋私,对县长、县尉进行敲诈勒索。
《三国演义》第二回写刘备任安喜县尉不久,适逢本郡督邮到安喜县检查工作,仗势索贿,刘备不给,督邮遂诬刘备有害民行为。刘备几番到驿站客舍见督邮,以求告免。督邮甚是傲慢无礼,说刘备“诈称皇亲,虚报功绩”,并威胁要将其淘汰。刘备和县吏等人商议,万般无奈。张飞得知后,“大怒,睁圆环眼,咬啐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随后便发生了“张飞怒鞭督邮”故事。
“怒鞭督邮”故事无论是遣词用句还是细节描写,对刻画张飞粗鲁暴躁、嫉恶如仇这一文学形象,是十分成功的;且该故事也于史有据。但事实上,“怒鞭督邮”的并非张飞,而是刘备。
据《三国志》刘备本传、裴松之注引《典略》可知:刘备初到安喜县任县尉,得知皇上下诏,说因军功而任长吏者,要进行淘汰,刘备疑心自己也在被淘汰之列。正在这时,督邮因公到了安喜县。刘备往见,督邮称说有病不肯见。刘备既怕又恨,回到县衙后便率吏卒“直人缚督邮,杖二百”,且声称是“奉府君密令”。因督邮求饶,“乃释去之”。此外,《三国演义》情节与史实也有出入:史籍记载是先缚之,将出到界,解其绶以系督邮领,最后才“鞭杖”;而《三国演义》却修改史实,变成了先“鞭督邮”再解系印绶,且增加虚构了刘备闻讯劝阻张飞情节。
总之,历史上“怒鞭督邮”之事系刘备所为,并非张飞。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采取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手法,将此事从刘备身上转移到张飞身上,意在刻画刘备作为帝王之后的宽厚、仁慈、和顺的文学形象,而事实并非如此。
曹操“献刀刺卓”故事,对突出曹操奸险、狡诈。
无疑是精彩的艺术之笔,但此事较之历史记载却大有问题。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