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阿奎那
3308800000007

第7章 从学子到教师(1)

经过顽强的抗争,托马斯·阿奎那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当时被称为国际哲学和神学学术中心的巴黎大学。在这开放自由的氛围里,在知识渊博、独具慧眼的老师引导下,托马斯这头“哑牛”要吼叫了。

7大学深造

托马斯·阿奎那穿着多米尼克修会的黑色道袍,摆脱家庭方面的干扰,来到巴黎大学,专心攻读哲学和神学。

巴黎大学,是欧洲创立最早、名声最大的学府,由巴黎教区主教管辖,1215年获得教会最高层的教皇确认后,正式注册为教会大学。这所大学最初以神学著称,1217年多米尼克修会曾在这里创建了一个神学院,1230年他们已经争取到了大学12个神学讲座中的两个,尔后,巴黎大学又享有“哲学家之城”的美誉,成为无与伦比的哲学和神学国际研究中心。

当时的教师队伍主要由本地巴黎教区的神职人员组成,另外也有多米尼克修会、法兰西斯会、奥古斯丁会等修会的会士,其中许多是在欧洲有名的教授,如法国的拉贝拉尔、德国的大阿尔伯特、意大利的彼得·伦巴德等。

慕名而来的学生除法国外,还有意大利、德国、英国、西班牙等,他们都统一使用拉丁语,这样很少有语言障碍。师生们可以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和讨论。

这里的教学方式,一是讲课。在通常情况下,教授的讲课是早6点至8点,所讲的内容是当时大学里通用的基本教材《箴言录》。这本教材是由彼得·伦巴德汇编的,从《圣经》、教会历代的教导和教父们的著作当中摘录下来的言论。另一种教学方式是专题讨论,即当课程进行到一定阶段时,由教授命题,学生讨论或辩论,讨论时学生们分成正方和反方相互一问一答,进而由学士对学生们的各论点进行整理和概括,最后由主持的教授总结。还有一种方式是自由讨论。特别是在四旬斋和降临节期间,学生们可以提出任何问题,进行随问随答的即席讨论。这种方式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因此,如果主持人不具有广博的知识,是很难胜任的。

学生们的成绩分为两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学士学位,获得了这个学位就好比是行会中的学徒期满、出师,这时就可以在本校协助教授为学生作辅导。第二个等级是硕士或博士学位,获得此学位的学生就好比行会中的师傅,就有了在大学任教的资格。

托马斯·阿奎那在巴黎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同在那不勒斯没有多大的差别,不过或许是由于来巴黎前的那场风波,他的性格更显得内向,思想也变得更深沉了。在课堂上,他总是连续几个小时静静地坐着,像吸水纸似的如饥似渴倾听老师讲课。讨论时,他通常是一言不发,从不对人们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别的同学们乐于炫耀自己的学识,而他却甘当这个知识太空中的一颗暗淡的小星。有人对此风趣地说,当远比他暗淡的光不知羞耻地在他下面很远的地方闪烁时,他却孤寂地高高悬在空中,甚为怯懦地闪烁着自己的光辉。同学们很难听到他讲话,他那沉默寡言和酷爱思索的个性,以及他那硕大的头颅、笨重的身躯、迟缓的行动,使爱打闹取乐的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西西里哑牛。一天课间休息时,一个好开玩笑的同学望着窗外喊道:“瞧啊,天上飞着一头牛!”听到喊声,托马斯·阿奎那把头探到窗外寻找,结果引起哄堂大笑。当他明白过来之后,带着蔑视的神情,表情严肃地对着那些同学说:“我没有傻到会相信牛能在空中飞的程度,但是我也不能相信,一个献身上帝的人会无耻地说谎。”

托马斯·阿奎那在大学里极为勤俭,生活非常清苦,但他在饭量上是个大肚汉,他那体壮如牛的笨拙形象经常被无知的人视为笑柄。一次,他听到有人在背后说他是“大肚酒坛”,他笑笑,以哲学家的口吻说:“你们见过黄瓜吗?他没有食物也能生长。”

巴黎大学,既然是由教皇认定的一所教会大学,课程的中心内容无疑是基督教教义,讲授基督教神学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托马斯·阿奎那走进这所大学的时候,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已经被阿拉伯等哲学家译成拉丁文,并在学校广为流传,深受读者的欢迎,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尤为师生们所钻研。

这时,以柏拉图主义为理论根基的奥古斯丁主义者们则把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视为洪水猛兽,竭力抵制,横加指责。巴黎大学作为国际哲学和神学的学术中心,在两种思潮、两种势力争斗的时候,势必面临严峻的考验。

不过,人们也发现,在巴黎大学里,尽管教廷官方极力坚持基督教的传统思想,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I代潮流。许多开明的学者教授们顺应思想发展,采取开放的态度,正在认真反省以往的神学哲学。大阿尔伯特教授就是认真对待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著名代表。

学识渊博、思想开阔的大阿尔伯特,也早就注意到了托马斯·阿奎那这个沉默寡言、勤于思索的年轻人,常常把托马斯·阿奎那叫到自己的书房,一起讨论神学、语法、逻辑,特别是更深入地探索形而上学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理解有了长足的进步,老师也进一步看到了这位学生的才华。

一次,在大阿尔伯特主持的学生讨论会上,托马斯·阿奎那好像忘记了学生对问题只作正方或反方论证的惯例,直接提出了自己对结论的看法。按照讨论的程序,结论必须是由主持会的教授来宣布,托马斯这简直是以教授自居!一时间,全班同学目瞪口呆,鸦雀无声。作为主持人的大阿尔伯特不得不发出警告:“你的任务是只提出论证。”其实,大阿尔伯特对这个高足在作结论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和精确判断是无比喜悦的,在寂静片刻之后,他向学生们说出了这样的预言:“你们可以说他是一只哑牛,但是这只哑牛在学问方面的吼叫声将响彻全世界。”

2.老师引导

托马斯来到巴黎大学不久,与著名教授大阿尔伯特不仪仪是一般的师生关系,而且成为亲密的朋友了。

大阿尔伯特(约1206—1280年)是德国人,同托马斯一样是多米尼克修会的会士,曾就读于意大利北部的帕多瓦,1243年被派到巴黎学习神学。在巴黎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后任巴黎大学神学教授。这在当时欧洲的学术界已经是最受尊敬的最高学位和最高权威了。罗吉尔·培根曾这样记叙过他的影响力:“他在学校里像亚里士多德、阿维森纳与阿维罗伊一样被人引述,但不像那些人,他在世时就被奉为权威。”“他仍在世的时候,就在巴黎被授予博士称号,并在学校里当作权威被引用。”

经院哲学的惯例是不以活人的著作为权威意见,大阿尔伯特被誉为活着的权威,足见其在当时影响之大。他知识渊博,博览古代东西方经典文献,特别是对希腊和阿拉伯的自然哲学著作感兴趣,有“万能博士”的称号。在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影响下,他意识到当时的动向,特别注重实验科学,对动物学和植物学的研究尤为出名,编著有《自然哲学概论》、《动物学》、《植物学》等书。有人认为与其说他是哲学家,毋宁说他是伟大的科学家。在中世纪,自然科学往往被看作魔术的情况下,他真可谓是一位有胆量的大学者。大阿尔伯特渊博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是第一个系统、全面地介绍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拉丁学者,他对亚里士多德主义所作出的贡献,不在于阐发或深化了其中的某些具体理论,而在于造就了哲学研究中的科学之风。

为了维护哲学的科学性,区分哲学与基督教神学,大阿尔伯特又第一次划分了哲学与神学,区别了理性与信仰。他提出哲学和神学的认识途径不同,哲学依靠自然之光,按照事物自身认识事物;神学依靠超自然之光,根据信仰认识事物。但是,他毕竟是一位神职人员,认为两种光都来自上帝,哲学和神学最后殊途同归。这样,他一方面由认识途径人手区分哲学与神学,另一方面又反对哲学脱离神学的“双重真理论”。大阿尔伯特虽然希望引用当时流行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论证基督教信仰,排除当时神学和哲学的危机,但却在这条路上没有继续走下去,只是为后人确立了一个出发点。事后证明,托马斯·阿奎那正是沿着老师的思路,重建哲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即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理论,为基督教义提供新的论证,成为老师这个设计的具体实践者和完成者。

大阿尔伯特不仅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影响自己的学生,主要还是他的思想和教育给托马斯·阿奎那开辟了道路。托马斯·阿奎那十分敬佩这位多才多艺、热情风趣的老师,尊重老师的开放态度和创新精神,认真领会老师关于亚里士多德学说的论述和理论应用,每当老师授课,他总是认真记录所讲的每一个观点和分析。现在在托马斯·阿奎那的手稿中,还保存着他记录的大阿尔伯特讲授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说的笔记。

老师也特别喜爱这位善学多思的学生,把自己最新的观点、最新的成果以多种方式传授给这位学生。一次,大阿尔伯特特别制造了一个会说话的机器,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稀奇和不可思议的。大阿尔伯特在托马斯对此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偷偷将这个“怪物”放置在托马斯的面前,托马斯猛不丁看见这个“怪物”,并听见里面发出的声音,大吃一惊,认为这肯定是魔鬼的作品,并伸手狠狠地朝这个“魔鬼”打去,引得老师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