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夏利中国
3316300000007

第7章 由默默无闻到令人刮目相看(2)

四是对汽车工业公司原定上缴利润递增包干的承包办法,改为1991—1993年上缴利润固定基数三年不变,留成大部分用于产品发展基金和计划还贷。

与此同时,天津市还将汽车公司列入天津市搞活大中型工业企业改革试验首批单位之一,创造较为宽松的外部条件,为汽车工业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天时、地利与人和。历史表明,一切的一切都朝着有利于天津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的方向上“行驶”着。

1992年,古老的中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民办公司的热潮全国的同时,深股暴市、浦东开发,以及出现了人人皆知的黄鸿年和陈卖光。当新加坡籍企业家黄鸿年用大把大把的钞票杀进中国的橡胶轮胎行业与啤酒行业的同时,也更加让中国人深刻认识到资本运营的威力和神秘。与黄鸿年相映成趣的是,当时的山东诸城市市委书记陈光在中央还没有明确的表态时,就把国有或集体企业纷纷搞了股份合作制,率先玩起了“靓女先嫁”,被人称为“陈卖光”。

这个时候的天津夏利轿车,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一种激情与热潮。那就是不断推进工程建设。

根据史料记载,天津汽车工业公司又在前几期工程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规划,提出夏利轿车五万辆技术改造项目,并将项目方案建议书送交国务院并通过了审查。国务院生产办根据当时朱副总经理的批示:先上发动机,拟提出先对天内、汽发、锻件三个厂进行批复。预计三个厂总投资36390万元(含外汇2230万美元)。

在这次的规划中,共计划改造六个厂,即:微型汽车厂、内燃机厂、汽车发动机厂、锻件厂、客车桥厂和汽车齿轮厂。项目总投资93360万元(含外汇4625万美元)。六个厂项目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拆建面积约3.5万平方米;工艺设备约1300台(套),其中引进约280台(套)。项目设计总纲,新增年产五万辆夏利轿车,形成年产8万辆夏利轿车生产能力。

实际上,为了加快夏利轿车五万辆工程的建设进度,早在1991年,天津汽车工业公司就经天津市批准,提前启动实施了微型汽车厂和内燃机厂部分改造内容。

而按照当时大发展规划,天津微型汽车厂的目标是发展成为天津夏利轿车生产的专业厂。为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和保留大发微型车生产基地并扩大生产,当时公司领导集体讨论决策,并汇报天津市领导同意,将大发微型车产品,由天津微型车厂调整转入公司南厂生产。从此后微型汽车厂专心致力于“夏利”的技术发展和生产建设。

一个不能被抹去的历史是,在过去两次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微型汽车厂认真设计,开展了夏利五万辆“四大工艺”技术改造:

1.冲压车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0台冲压设备,形成五条冲压线,年产10万辆夏利轿车生产能力内不再增加。五条线中有两条年产10万辆负荷率能力不足,增加了机械手27台和自动送料机构,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并增加开卷堆垛生产线。

2.装焊车间:原两厢装焊车间稍加改造,延长调整线;在原大发装焊车间改造形成三厢装焊能力,年生产能力可达到1.5~2万辆。主线布置在原大发厢式车主线处,调整线布置在原小卡线上。

3.油漆车间:油漆车间是这次改造关键和重点。新建了单班6万辆能力的油漆车间。改造后油漆总生产能力(包括原有)达到双班15~16万辆。留有一定发展余地。

4.总装车间:在原有总装车间基础上适当改造,合理安排工艺,延长装配线长度,提高链速,并主要解决合理物流、调试和返修问题,改造后生产能力达到6~8万辆。

同时,对内燃机厂的技术改造的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该厂自1985年起就先后进行过两次较大的技术改造:一是,大发一期工程改造,决算投资10541万元,新增680台设备,其中引进关键机加设备42台,铸造设备5台(套),含一条APS静压造型线;二是,夏利三万辆填平补齐项目,投资5435万元(含外汇330万美元),新增主要工艺设备265台(套),其中引进20台。

内燃机厂虽经以上这两次改造,但由于资金不足、投资力度不够、厂区布局不合理、工艺可靠性差、设备停机率高等问题均未能得到有效地解决,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为了五万辆夏利轿车发动机改造方案的顺利实施,内燃机厂提出新的技术改造总体思路,即重新规划厂区布局,合理调整工艺流程,更改关键加工设备,完善各项测试手段,保证夏利轿车发动机高质量稳定生产。通过再一次的技术改造,该厂可达到年产376发动机10万台有余的生产能力。

业精于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不断的爬坡与技术改造,天津汽车工业的业绩突飞猛进:微型汽车厂形成冲压10万辆,装焊12万辆,油漆16万辆,总装6~8万辆生产能力。而夏利轿车的生产能力也得到确实的加强:1992年达到年产2万辆,1993年达到年产5万辆,均居全国第二位。在此同时,天津夏利轿车的销售情况也处于全国汽车行业之首。

李岚清:全力协助搞好“一号工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汽车行业生产增长幅度逐渐加大,国内轿车竞争也日趋激烈。上海桑塔纳以其产量大、国产化率高(1993年就达到70%以上)、成品利润率高、资金积累多等优势在“三大三小”中雄踞首位,一汽捷达、二汽富康在国内市场逐步推开,业已形成竞争态势。而“三大三小”之外的后期知识也不可忽视。重庆的长安(奥拓)、贵州的云雀、广东的超微型等,也已经显示了勃勃的雄心,要在发展小型轿车上大做文章。

同时期国外也显示轿车生产能力过剩,市场饱和,销售减少,汽车厂家亏损、减员。国外的轿车生产厂家觊觎中国这一巨大市场。

就天津来讲,夏利轿车是当时国内最俏销的车型,1992年社会上对夏利的订货要求达到5万以上,1993年的订货要求在7.5万辆以上。

据1993年初的行业推测,1993年汽车产量将突破10万辆。特别是夏利轿车将会形成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天津汽车工业公司感觉需要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多增加生产。

在行业发展趋势的要求下,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进行15万辆夏利轿车的扩建工程,并把扩建项目列为全市重点建设的“一号工程”。在中央领导、国务院各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市有关部门全力支持、参与组织并协调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机械部第五设计院承担了工程的总体设计任务,建工集团公司二建、六建承担了主要施工任务,天汽集团公司作为建设单位更是重任在肩,在公司党委的动员部署下,行业5万多名职工决心坚守工作岗位,同心同德,背水一战,打好这场攻坚战。

人们都很清楚15万辆夏利轿车的扩建工程意义的重大。因为它关系着天津跨世纪奋斗目标的实现,寄托着天津经济腾飞的希望。对天津汽车工业实现历史性的跨越,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但是,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完成这一浩繁工程,任务十分艰巨。

有文字记载如下:

当时已经成为集团公司董事长的纪学瀓亲自挂帅,副董事长、总工程师董仪隆项目总负责,腾出礼堂将技改办、基建处、设备处等处室集中办公,精心制定了网络计划和相应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强化了指挥、衔接、协调系统;各建设单位也配备了强有力的工作班子,项目实行了层层负责制,明确了集团公司、处室、工厂三级职责权限和项目、工艺设备、基建、财务负责人。对项目的设备订货、工程进度、资金使用也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这种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为扩建工程得以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证。

在天津夏利20年的发展历史中,一个最值得记忆的时刻在1994年5月来临。

在这个时间段里,夏利轿车十五万辆扩建工程在津沽大地摆开战场,“一号工程”所有土建工程相继破土动工,掀起了大会战的高潮,在市技改办的协调下,全市各有关部门大开绿灯,保驾护航,土地征用、煤气、水、电等前期准备工作以最快的速度顺利完成。与此同时,购置设备、安装、调试交叉进行。

承担设计任务的第五设计院汇集110名精兵强将,连续奋战一个多月,完成了65万字、400多张图纸的初步设计,市有关部门抓紧时间予1994年5月21日按程序审查通过了初步设计方案,同时对具备条件的子项及时插入施工图设计。打破常规,科学组织,合理交叉,保证了土建施工的顺利进行。二建、六建“关死后门,倒排工期”,建设工地机器轰鸣,昼夜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