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未触底的中国经济
3316900000004

第4章 前途未卜的世界经济(3)

美国的有毒资产还在蠢蠢欲动,而来自欧洲的坏消息又占“上风”,抢了美国有毒资产的风头。从迪拜、希腊、西班牙等传来的主权债务危机,也使得坏账对欧元区银行的冲击提上日程。2010年5月31日,欧洲央行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称,欧元区银行将蒙受巨大的贷款损失,到2011年底,欧元区银行贷款减值损失可达1950亿欧元。斯蒂芬·锡尔(Stefan Theil)在2010年7月8日在《新闻周刊》上也发表文章称,欧洲的银行比华尔街病得更重:

将欧洲大陆的困境归咎于国外投机者,这样的指责在巴黎和柏林也许是一项颇受欢迎的运动,然而,欧洲的大部分问题完全是土生土长的。欧洲有一个讳莫如深的秘密,那就是它的银行板块比华尔街病得更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的预测,到今年年底,最近这场金融危机将给欧洲银行业带来1.3万亿美元损失,高出美国35%。同时,尽管欧洲银行在有毒债务赌博上面比起美国的银行毫不逊色,但大部分欧洲国家却并未像美国那样积极进行清理打扫。现在,欧洲的贷款商越来越担心起它们当初向希腊这样的高债务国家所投放的资金。总共加起来,欧洲各家银行已经向欧元区最脆弱的5个国家放出了2.5万亿美元贷款,这5国是希腊、爱尔兰、比利时、葡萄牙和西班牙。

……

欧洲人之所以会重复2008年危机的错误,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没有一个欧元区大国对其金融系统的失败进行过坦诚的尸检。德国的银行居于全球有毒资产最大的赌博者之列,然而它们继续在帷幕背后重操旧业。一些德国国有银行尽情地吸纳有毒资产,而监管者故意视而不见。没有人知道它们坏账的规模,但分析师们怀疑,如果没有政府的担保,其中大部分都将丧失清偿能力。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除了小不点Sachsen LB,没有一家银行被关闭。直到今天,在政治庇护之下,它们并未受到有效监管。

银行还差钱,大大削弱了其竞争力。而资金匮乏的困境,不但导致银行继续一蹶不振,实体经济也缺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血液——资金。

为何“雷声大,雨点小”

市场的泡沫破裂了,世界经济一只脚迈进支离破碎的土壤,另一只脚无可适从,试图迈向复苏的未来,却不知该从哪里下脚。此时,政府别无选择地在这场经济博弈中冲上前线。

自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大多走了从出手阔卓到节衣缩食的救市之路。

从美国、欧洲再到日本,各国政府比着打开钱袋子,显示了各国政府在救市时的雄心勃勃与战无不胜的气势。以美国为例和英国为例。

美国从救市一开始就表现得财大气粗,“从直升飞机上撒钱”的派头十足。2008年10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参议员通过了实际总额高达85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整个2008年,美国美国财政部、国会和美联储一共投入了8.5万亿美元资金来挽救美国经济。仅2008年一年的救援数字就超过了美国历次战争开支的总和。2009年,美国的救市计划也不容小觑。2009年7月21日,美国TARP监察长Barofsky对外透露,美国纳税人为拯救经济危机已经付出了高达23.7万亿美元的代价。

英国政府的救市也堪称大手笔,整个2008年,英国推出了高达千亿英镑的金融救援计划。2009年3月4日,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又决定在二级市场购买中长期英国国债,并于3月11日正式启动涉及金额达20亿英镑的首批购买计划。

似乎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庆功宴都已启程,很多人信心百倍,称复苏正长出嫩芽,听到了春天知更鸟的叫声。的确,到2008年底,“砸钱”也砸出了一些经济的火花。各国股市纷纷止跌,还走出了一轮小牛市,企业倒闭的名单上越来越缺少重量级的企业,甚至已经有人担忧经济有可能过热了。

然而,大张旗鼓的救市之后,经济只是轻轻反弹了一下,便又下沉了。有毒资产依然存在,实体经济拿不到贷款,政府财政赤字,很难摆出“花钱如流水”的高姿态来。2009年底“发迹”的欧洲债务危机,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春天还很远。

轰轰烈烈的宏大叙事,或许在不经意间不露痕迹地悄悄溜走,而一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能清晰地折射出某些是非曲直。

2010年6月16日,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FHFA)声明,要求美国两大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与房地美(“两房”)的股票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理由很简单——股价长期表现不佳。从2008年美国援手救助“两房”,美国已经砸进了1450亿美元,但“两房”仍然难见起色。2009年“两房”合计亏损有936亿美元,是政府救助资金的67%。2010年8月9日,房地美发布的财政状况报告成,公司2010年第二季度公司净亏损60亿美元,仍然要求联邦政府追加18亿美元的救助资金。而房利美也在2010年第二季度亏损12亿美元,并未实现盈利,表示需要15亿美元的联邦政府救助。

“两房”退市说明了两点:其一美国奥巴马政府囊中羞涩,拿不出钱再为“两房”补缺口了。其二,美国救援的“两房”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这也让人们对美国政府慷慨救“两房”打个问号?

2010年的经济颓势大大消耗着人们对经济重新焕发生机的信心,政府的救市成了强弩之末,短暂的复苏背后,似乎拖着一条长长的衰退尾巴。尽管还不够清晰地一眼即穿,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定这条尾巴的确存在。

寻找政府救市不力的原因,还要从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上顺藤摸瓜。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国经济一度低迷,美国亟需新的经济拉动引擎。但是,大量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移,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使得美国遭遇产业瓶颈。相反,信息科技时代的来临,反而把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美国科技推入被大量复制和推广的境地,美国的原创科技价值急剧贬值。

实业经济遭遇天花板,美国转而求助虚拟经济。为实现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通过降息刺激房地产来为美国经济注入强心剂,基准利率从3.5%直降到1%。大幅的减息政策在短时间内催生了美国房地产经济的繁荣,越来越多的资本看到房地产有利可图,纷纷介入,致使房地产出现更大的泡沫。与此同时,美国的低利率则为大批投资者进入房地产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与心理暗示。

金融衍生产品四处蔓延,成为投资者手中的魔方,也是引爆美国经济危机的隐形炸弹,政府在作壁上观吗?我们不得不提到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虽然他所主张的宽松金融政策曾使美国经济保持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但是也是由于格林斯潘低利率与对金融衍生品的纵容甚至姑息,把美国经济推向急速下滑的深渊。在他的推动下,美国国会永久性废除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权,并对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听之任之。格林斯潘这样为自己辩解,“没有完美的风险管理,即使政府和中央银行也无法改变泡沫生成之路。”不管如何,金融危机是格林斯潘留给大家的最为刻骨铭心的遗产。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美国实体经济的断层,导致虚拟经济在美国风生水起。美国为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带点”而沾沾自喜时,全球资本也在美国的家门口虎视眈眈。根据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提供的数据,美国次级贷款兴起时,全球有约69万亿美元(6000万亿日元)的资金在寻找高回报率项目。他们锁定了很多目标,如发展中国家的长线投资,商品交易所中的大宗商品等,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伏不定,粮食、石油、黄金等大宗商品也出现价格普遍上涨,投资者认为油水不够大,希望找到更好的财源。

华尔街的投资者把房子打包成利润不菲的金融产品,向世界各地兜售。全球的投资者认为,这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注意——不动产房地产的供给是有限的,全世界的房价都在涨,这是一个高收益的好项目。高盛在向日本推销次贷产品时,就美其名曰“全球证券投资机遇”。美国一个人的次贷狂欢,引发羊群效应,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这场虚拟狂欢中。

在过去10年时间里,全球的资本泡沫都膨胀到空前高涨。2007年底,球股票市值62.7万亿美元,债券余额为78.9万亿美元,1000家大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达到96.4万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达到674万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