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看懂中国经济的第一本书
3320900000001

第1章 被误判中国经济格局(1)

中国经济一直增长很快吗?

人都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错!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并不快,快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加速度”,我国经济高速增长60多年,现在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即使与亚洲四小龙比起来也有非常大的差距。

看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高还是低,我们一定要选好参照国,我国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也不能与那些政治混乱,不注重经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比。其实只要将我国的经济增长情况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同期情况进行一些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实际情况与我们想象的太不一样。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但是由于当时农业占比较大,如果单算工业经济增长率,应该在年均10%以上;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到金融危机前,年均增长率为9.8%,这是以人民币计算的结果,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大幅贬值,如果采用美元计算,那么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比这一数据要低的多。

日本的高增长时期是从1955年开始的,日本从1955年到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期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0.1%,而神武景气期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2%以上,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1961年至1970年”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为11.6%,可见日本一直是高速增长。

亚洲四小龙高速增长时的经济增长率在也10%以上,且年经济增长率在10%以上的年份非常的多。比如台湾在1964年到1987年的23年高速经济增长期中,有12年经济增长率在10%以上,其中有8年在11%以上。而我国经济增长率超过10%的年份非常的少,即使超过10%,也只是刚刚超过,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并不高。

中国货币购买力一直是负增长

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说,我们并不关心CPI是多少,也不关心汇率是多少,我们关心的是自己拥有的货币或存款的购买力。如果价格涨幅超过了工资涨幅、那明显意味着货币购买力变小。如果我要买房子,那货币的购买力显然也要被房地产价格衡量。

在经济统计中货币购买力的升降,对内以通货膨胀率来衡量,对外则用汇率来衡量,然而这两项数据与普通百姓的感受相差太大。

货币贬值陷阱

由于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非常快,中国的有钱人非常注重货币的保值,而银行存款利率非常的低,显然不能达到保值的功能,因此中国有钱人都将自己的钱用于购买房地产,因为从中国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房地产的保值功能是最好的。因此货币购买力的下降也是中国炒房严重的重要推手,而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又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通货膨胀,因此中国面临着“货币购买力下降-买房保值-房地产价格飙升-货币购买力再次下降”的恶性循环。

人民币总体贬值厉害

在货币的对外购买力方面,虽然近年我国的货币有所升值。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总体来看,中国的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了六、七倍,也就是中国货币的对外购买力下降了六、七倍,而美元自身也处在不到贬值的状态,如果将美元自身的贬值计算在内,那么中国的货币贬值的更加厉害。

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都经历过货币升值,而货币升值则意味着货币的对外购买力增加,以日本为例子,日本的货币则一直处于升值状态,战后日元实行固定汇率时期的定价为360:1,而现在日元对美元汇率则在90:1左右,因此日元已经累计升值近4倍。其他国家如德国、亚洲四小龙都存在货币升值现象。如果将人民币与日元进行比较,那么人民币在改革开放后已经贬值了几十倍,这一点与民众的直观感受也是一致的。

中国劳动生产率提升缓慢是导致货币贬值的根本因素抛开人为对汇率的干预外,货币的升值实际是本国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表现,在排除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货币的币值只与这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情况有关。人民币不能与世界主要货币保持同步升值是因为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落后于国际主要货币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其次我国在2005年以前实行的是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这种战略不注重劳动生产率的改善。而在国际上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进入发展高潮,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都蓬勃发展,大规模应用,因此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上升的非常快。以美国为例子,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崩溃,这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及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的崛起导致贸易平衡转变。但从另一方面即背后深层次原因来看,实际上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大幅下滑直接导致了美元与黄金双挂钩体系本身缺陷的爆发,并进而引起布雷顿体系的崩溃。同理,美元在1995年至2002年出现强势,而这一时期的美元强势无论是利差还是贸易赤字均无法解释,从根本上看,这段时间的美元强势是由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所致,因为美国1995年至2000年的长期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达到了2%,是30年最高水平。

让货币实质升值比GDP增长更重要

因此,经济增长归根结底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这个国家的货币币值自然处于上升态势,对于民众来说,则是货币的购买力提高了,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与美元的汇率是一比一,如果我们一直保持人民币对美元一比一,中国早已成为发达国家,如果我们与日元同步升值,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必然到回到依靠劳动生产率提升上来,这才是良性增长,是发展经济的根本之道。

其实即使这样,我们也没有必要悲观,因为经济如果一直保持着一个比较高的“加速度”前进,那他的速度终归是可以上来,而现在的中国也基本到达到了这样的临界点,以前美国经济增长1%比我们增长10%增长的绝对值都要大,因此我们与美国的经济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一直在加大,而以后这个局面就要扭转过来了,因为美国的人均GDP为4万美元左右,中国人均GDP为4000美元左右,如果美国经济平均保持1%的增长,我们保持平均10%左右的增长,那么在短期内我们就可以实现两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持平,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临界点,过了这个临界点,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差距也就从“不断拉大”,进入了“不断缩小”的区间,这才是真正的赶超美国的开始。

误判二:中国人真的不消费吗?

近年中国储蓄率大幅上升,其原因并非如国外研究者所言的“中国家庭储蓄过快增长”,中国家庭储蓄占GDP比重相对稳定,基本保持在20%上下,波动不大。与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经济体相比,并不算高,因为中国人还需要为其退休生活、子女教育、健康突发状况储备资金,而政府的社会保障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设起来的。

学者们将储蓄率与消费率的关系想的太简单了

现在,人们喜欢将储蓄率和消费率混在一起讨论,好像是高储蓄必然导致低消费,或是低储蓄是因为高消费,并有人将中国消费率低的问题,解释为中国的高储蓄率的原因,而将美国的储蓄率低,解释为其高消费原因,而其实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在金融不发达的时代,消费率和储蓄率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为人们的剩余收入除了进行储蓄,别无选择。消费率与储蓄率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也就是消费率低,则储蓄率必然高,消费率高,则储蓄率必然低。

而今天,金融业如此发达,人们的剩余收入,除了储蓄,还可以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或是住房等实物资产。上面的理论早就不成立了。中国目前金融业还不够发达,而美国正好相反,属于金融业极度发达。

美国储蓄率低但民众持有有价证券多

美国人虽然储蓄少,但拥有的证券资产多。在中国股市最牛的时候,中国的股民人数也才占到中国总人口的7%,而美国股民人数一般维持在美国总人口的50%左右,而且美国三分之二的家庭持有有价证券。

比如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人同时收入1万元,假设两人除了日常开支外都剩余了5000元,而中国人将这5000元存到银行,而美国人用这5000元买了股票,因此这个中国人的储蓄率为50%,而这个美国人的储蓄率为0,事情就是这样的简单。美国人将自己的剩余收入购买了证券资产,而中国人将这些钱存到了银行,这也就是中国人储蓄率高、美国人储蓄率低的最根本性原因。而中国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在解释中国的高储蓄和美国的低储蓄时时,都忽略了这一点。

贫富分化也会导致高储蓄

还有一个中国学者们很少提及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贫富分化也是导致中国储蓄率升高的原因,贫富分化使社会财富向富人集中。如果这些钱财富握在穷人手里,则可以形成消费,而如果掌握在富人手里,那大部分形成储蓄和投机。

2001年到2003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快,但是居民储蓄却大幅增长,关键就是那几年我国贫富分化加剧。而近几年居民储蓄一直比较平稳,也并不是我国的贫富分化没有加深,而是近几年中国资产泡沫化为很多富人提供了投资渠道,原来用于储蓄的钱变成了房子或股票。

储蓄永远是富人占大头,曾经有数据表明,中国20%客户的存款占到了中国存款总量的60%,真正工薪阶层的存款非常少,且以短期存款为主。同样金融危机后美国的储蓄率开始上升,有学者将其解释为美国人学会了节俭,这种解释也是错误的,而是金融业不景气,美国富人将自己的收入从证券市场暂时转移到了银行,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因此中国储蓄率高是因为中国金融不发达,美国储蓄率低是因为美国金融太发达。

解释完了储蓄率,我们再开消费率的问题,我们首先看消费率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

GDP=投资+消费+净出口

消费率低主要是指我国消费在GDP构成中占比较低,目前中国的投资和消费各占GDP的45%,合起来占到GDP的90%,净出口占到GDP的10%,这是中国GDP在金融危机前的结构比例,金融危机时投资占比会有所增大。

因为净出口在中国经济中占比太小,不会对经济产生太大的影响,撇开净出口不谈,我们看投资和消费,投资和消费是一个跷跷板的两头,如果要想提高消费占比就必须压低投资占比。

在分析投资率的章节中,我们讲到,中国的投资率高主要是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拉高了中国的投资,如果单看企业投资这一部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并不大。而在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已经修建的非常完善,他们的城市化早已完成,房地产也早已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因此他们的投资率就非常的低,因而消费率也就显得高了。况且美国的净出口一直是负数,那么消费率就更显得高了。

而我国由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拉高了投资总占比,而我们的净出口又是正值,这样我们的消费率就必然显得很低,因此只要我国的投资率和净出口是正常的,那么我国的消费就是正常的,而不应该太在意消费占比的高低。

统计数据造成中国民众不消费的假象

社会上存在着“破解消费难题”的提法,那我们就看看这个消费难题能否破解,这个消费难题到底存不存在。

首先住房消费是中国民众最大的消费,而国家统计局在进行统计时,住房支出不计入消费,而是计入投资,这是导致中国消费低的头号原因。中国不是消费低,而是消费的统计数据低,中国的消费统计数据,根本就不能真实的反映中国的消费水平。

破解消费难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中国房价越高,中国用于买房的钱就越多,中国的消费数据就越低,如果我国我们在进行宏观经济统计时能够兼顾到国情,将民众的购房支出也当作消费进行统计,那中国的消费数据就会高出很多,也就不存在消费率低的问题了,中国的消费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个伪命题。

其次中国银行里的储蓄绝大部分是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和民众中富人的储蓄,而非穷人的储蓄,而富人是没有消费倾向的,而穷人有消费欲望却没有钱进行消费,因此有人提出将中国人的储蓄变成消费的说法,是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信贷消费只能透支消费,并不能从总体上提高消费能力,消费能力取决于工作收入,而工作收入从根本上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因此只有劳动生产率这个指标得到改善,居民消费才能真正的旺盛起来。

中国当前经济结构的意义与影响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目前这种高投资拉动的经济结构具有不可持续性,甚至有极端的学者曾经预言中国这种高投资的经济结构不可能持续到2005年,结果中国的经济不仅走过了2005年,而且走到了2010年,而且越发充满着活力。

笔者认为中国目前这种经济结构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中国国情,不仅不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长远增长,而且相反,这种经济结构是中国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