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安“心”长大的57个秘诀
3321600000007

第7章 要疼爱更要严厉——学会对孩子说“不”(3)

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因为是独生女,所以她在家里备受宠爱,从小到大一直受到父母的溺爱。平时她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父母从没在她面前说地“不”字。这也使得她从小就任性、孤僻,在同龄人中几乎没有伙伴。这些并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就这个孩子上高中的时候,竟然与班里的一位同学加入了社会上的流氓团伙,从而走向堕落。她的父母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孩子会变得这样。

任性作为一种不良的性格,除了孩子自身的问题外,多半是由于父母的好脾气造成的。比如父母平时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迁就、放纵、姑息、纵容、百依百顺,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孩子任性的性格。

伟大的思想家培根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此,对于孩子的任性,父母一定要及早纠正,否则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必然处处碰壁。

指点迷津

作为父母,应该如何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呢?关键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正确的方法是:

1.了解孩子任性的原因

父母要仔细地了解孩子任性的原因,心平气和地解释不能任性的道理。比如,孩子一再要求自己给他买名牌运动鞋,我们没有答应,他就以不去上学相威胁。经过了解,原来他的几个要好的同学都买了名牌运动鞋,如果自己不买,会很没面子。这时,我们应告诉孩子,学生并不需要都穿这种运动服,自己家里经济条件有限,还不适合买这么昂贵的运动鞋,而且同学之间不应该比吃穿,以此来说服孩子。

2.采用冷处理的方法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父母不能心软。要横下心来,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去理睬他。孩子本是闹给大人看的,没人理他,也就没有意思了。当孩子闹够了,父母要把道理向孩子讲清楚,分析他刚才的行为错在何处,指明错的原因,帮助他认识到正确的应是怎样的,孩子明辨是非后,有助于改变任性行为。

3.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如果孩子不听话,不要与之僵持,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极不稳定,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所以,当孩子任性时,可用其他事情岔过去,然后再积极引导,这比消极制止效果要好得多。如当孩子哭闹着要玩某种玩具时,我们可以请他看一看画册,或做其他能吸引孩子的事情,以此来安定他的情绪。

4.给孩子制定规则

父母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要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要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比如孩子上街总是哭闹着让父母抱,可在出去之前跟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爸爸妈妈抱,自己走,如果实在累了,就休息一会儿再走,不然就不带你出去玩了。”这样,孩子就能慢慢养成服从一定行为准则的好习惯。

5.不能打骂孩子

孩子任性耍混时,常会惹得父母生气,特别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觉得很丢面子。于是有的父母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孩子,想强迫孩子听话,孩子往往也不示弱,结果打骂起来。其实,孩子任性时与之发脾气,企图用暴力强制其服从,不仅纠正不了孩子的任性,反而会使孩子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父母抗争,从而使他们更任性。。

6.父母教育孩子的观点要一致

在孩子任性时,父母应统一要求,甚至同爷爷奶奶之间的意见也要统。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比如,当孩子任性时,爸爸动手打孩子,妈妈忙着护孩子,爷爷奶奶出来拉孩子,甚至相互埋怨、指责、争吵,这会更加助长孩子的任性。

孩子的任性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克服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因此,父母要有耐心,应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企图一下子就让孩子将长时间养成的恶习改正过来。

6.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

一盏心灯

当孩子面临小小的困难或考验时,马上就把孩子置于“保护伞”下,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一旦离开父母和家庭,就变得胆小脆弱起来。

教子现场

有一天,6岁的天天正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他们的父母就站在不远处,一边看着孩子们玩耍,一边谈论着教育孩子的方法。

天天跑着跑着,不小心脚下碰到一个小石子,摔倒在地上。摔倒之后,天天并没有哭叫,而是想爬起来再和大家一起玩。

不曾想,不远处的妈妈却急匆匆地跑了过来,十分心疼地抱起天天,又是揉手,又是摸脚,嘴里还反复询问天天摔疼了没有。天天这才感觉到身上是有点疼,于是放声大哭起来。

其他小朋友看见天天哭了起来,于是都跑开了。刚才孩子玩耍大人观看的温馨画面顿时消失了。

“病”由家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当孩子们摔倒时,父母赶紧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给孩子拍着身上的灰,安慰孩子不要哭;有的甚至还朝着绊倒孩子的地出气,说“这地真坏,看我们怎么打它”,以此来安抚孩子……

著名文学家朱自清说:“要让孩子在正路上闯,不能老让他们像小鸡似的在老母鸡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辈子没出息的。”其实,孩子摔倒没什么可怕,怕的是父母用错了处理方式。孩子摔倒,马上跑过去扶,如此教育方法很容易使得孩子变得脆弱、变得胆小。就像故事中的天天,正是因为妈妈的过度关心和保护,让他本来可以勇敢面对的事情却以大哭一场而结束。

孩子摔倒后,有时候并没有哭,但父母却赶紧过去问:“宝贝,摔疼了没有?不要哭!”实际上孩子本来没事,在父母的劝说下,反而会委屈地哭起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很小的时候是不知道害怕的,但是很多父母对孩子过分关注,担心孩子受委屈、受伤害,当孩子面临小小的困难或考验时,马上就把孩子置于“保护伞”下。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一旦离开父母和家庭,就变得胆小脆弱起来。

有一位幼教专家曾到德国考察学前教育,她来到德国某幼儿园,看到10多个小孩子正在做小游戏,突然,领头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接着,后面的孩子也接二连三倒在了地上。这位幼教专家发现,德国的幼儿园老师并没有去扶摔倒的孩子们,这些孩子也没有因此哭闹或向老师求助,而是都很自觉地自己站了起来,继续玩游戏。

中国的育儿观念是溺爱化的,而西方的是理性化的。孩子摔倒后,中国父母就想过去扶他一把。而国外很多父母却认为,如果孩子没事,就让他自己爬起来。德国著名作家茨威格指出:“世界上最光辉、最宏伟的事业就是使个人站立起来!”因此,孩子摔倒了,我们应该镇定地坐着,让孩子自己站起来!

指点迷津

因为每个人的路都需要自己来走,我们做父母的不可能陪伴他一辈子。当孩子摔倒时,只要他有能力自己爬起来就不要轻易去帮助他,而应该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并且为他的勇敢而叫好。

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这宋氏3姐妹,被誉为20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女性。那么,这三位杰出的女性是如何被父母教导出来的呢?

这三姐妹还在学步阶段,父亲宋耀如就鼓励他们:“一步、二步、三步,好!跌倒了别哭,自己爬起来再走,好!一二一,一二一……”孩子们果然不哭,跌倒了爬起来再走。

三姐妹渐渐长大。有一天,宋耀如特地选择了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带着孩子们来到龙华古刹,让他们站在古塔下淋雨。宋耀如指着高高耸立的龙华塔说:“孩子们,你们看这座塔,千余年来不怕风雨,为什么!因为它基础牢固,骨架紧密。你们也是一样,也要从小打基础,练骨架。现在我们一起开始比赛,围绕宝塔跑6圈!”

宋耀如带头跑了起来,孩子们都在后面紧紧跟着,不小心在泥泞中跌倒了,就迅速爬起来再跑,无一肯落后……

宋耀如夫妇认为,爱孩子,决不能把他们当作珍珠玛瑙那样去爱。玉器是细琢出来的,才干是苦练出来的。他们主张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

孩子因为还小,走路时跌跌撞撞、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但我们始终要坚持一个原则,在孩子没有受到人身伤害的前提下,即使再心疼,也要抑制住抢上前去帮助他的冲动,更不要问这儿看那儿,将心疼溢于言表。而是应该用信任的眼神看着孩子,并鼓励他勇敢地自己站起来;当孩子自己站起来后,若发现他确实有点小伤,比如蹭破了点皮,我们应继续鼓励他:“这点小伤不要紧,等会帮你上点药,你就又可以去玩了。”

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倒哭泣时,我们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用动听的音乐、色彩鲜艳的玩具、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等等,这些都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破涕为笑。等孩子的情绪转好时,我们再告诉他们摔倒或撞到的原因是什么,下次应如何避免。

孩子的胆小、懦弱多半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而引起的。当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能够自己摔倒后不哭不闹不求助大人站起来!那么,我们的“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教育就算是取得初步成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