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渭南市临渭区军事志
3345000000003

第3章 概述

渭南市临渭区地处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东部。区境东邻华县,西靠临潼,南依蓝田,北接蒲城,东北与大荔交界,西北与富平、阎良接壤。区内中部向南,台原连片,山丘起伏;中部以北,平坦宽阔,一望无边。渭水横流东去,沋河北泻成川。全区总人口88万,主要为汉族,其他分属回、满、苗、壮等10余个少数民族。

临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旧石器时代,先民便聚居于辖区南端的秦岭山地,以后逐渐向北推移。秦武公十年(前688),在区境渭河北部设下邽县(为中国最古老的三县之一)。前秦苻坚甘露二年(360),于境内渭河南部置渭南县。元时,渭南并管下邽,使县域纵括渭水南北,一直延续至今。

1984年1月,渭南县撤县改市(县级)。1995年5月,在渭南地区改市后,原县级渭南市即改为临渭区。

自古以来,临渭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西周时,为京都之郊,属畿内。

秦代,归于内史。西汉,又为京兆尹辖地。明嘉靖年间,直隶西安府。远古时陆路已拓大道,渭河航运开行,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其后,陇海铁路主干线穿境而过,310、108国道和西潼高速公路及省道纵横交织,由此形成关中东部南北相连、东西畅行的交通枢纽。区境为渭南市委、市人民政府与渭南军分区机关驻地,系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建有卫星测控等重要国防设施。

昔日的临渭,曾发生过诸多战事。秦末,陈胜起义军西征,在渭南与临潼界地同秦将章邯交战。稍后,刘邦、项羽挥师关中,经渭南占领咸阳。西汉时,绿林起义军途经此地进击长安。唐中和三年(883),黄巢起义军与唐朝军兵在城西良田坡大战。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攻克渭南西进。清同治年间(1862~1874),太平军、捻军、渭华回民起义军,分别在境内外迂回作战。尤其是渭南、华州的回民起义,高扬反清大旗,持续斗争数年之久,足迹和影响遍及西北广大区域。民国时期,陕军驱逐刘镇华镇嵩军出陕,西安事变张、杨将军所部与国民党中央军兵戎对峙,均在渭南及周边地带燃起烽火硝烟。

临渭这片土地,载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1925年冬,创建陕东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赤水特别支部。同年11月22日,建立陕西第一个农民协会——渭南县东张村乡农民协会。1927年2月23日,成立渭南县农民协会。在此前后,党的组织与各级农协带领民众抗粮、抗捐、抗税,进行反压迫、反剥削的农运斗争。1928年2月29日,中共渭南县委发动组织农民和学生,以暴力行动打击沋西里宣化观的反动势力,开创了全省党的工作的新纪元。1928年4~7月,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爆发了威震西北、影响全国的渭华起义。其间,陕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崇凝区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崇凝、赤水、阳郭、三张和华县高塘等地,分别召开了群众暴动大会。

陕东赤卫队、西北工农革命军随后建立,一些区、村苏维埃政权相继诞生。

起义民众打土豪、烧地契、分财物等清算地主恶绅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迅猛扩展,以华县高塘和渭南塔山为中心,形成约200平方公里的红色武装割据区域。国民党军队对起义中心实施重兵“围剿”时,起义军民浴血奋战,顽强阻击,击退、击溃敌人数次进攻,战斗中唐澍、廉益民、吴浩然等领导人壮烈牺牲。虽然起义终因寡不敌众归于失败,数百革命志士及民众惨遭“清乡团”杀害,但此次武装起义给反动派以有力打击,充分显示出渭华人民的英雄气概,对以后陕西革命运动的发展,坚持走武装斗争道路,建立与巩固扩大革命根据地,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33年7~8月间,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第2团南下失利。当时,中共渭华县委根据陕西省委指示,对隐蔽境内南山一带的红军第2团领导同志实施紧急营救,使王世泰、刘志丹等安全转移。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后,由渭南党组织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抗日后援会、农民夜校等,广泛宣传党的团结抗日主张,积极开展救国募捐活动,热切鼓励青壮年奔赴抗战第一线。1946年8月至1947年初,从中原突围抵达陕南开辟游击区的李先念、陈少敏、戴季英、任质斌等领导同志,以及其他百余名干部,经辖区建立的地下“红色交通线”,顺利转赴陕甘宁边区。1949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2军的指导协助下,中共渭南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并通过公开和秘密方式策动国民党部分地方武装投诚起义,使县境渭河以北地区先期得到解放。不多久,又以强大攻势迫使国民党渭潼警备司令武纬率所部4400余人起义。1949年5月23日,渭南县全境获得解放。

临渭人杰地灵,英雄辈出。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军事人物,忠于职守,各显其勇。诸如唐代着名将领张仁愿,抗击外侵屡建奇功,征战戍边扬威于北疆大地。生前帝赐镇国大将军,授兵部尚书,逝去追赠太子少傅。革命先驱武止戈,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系陕西地区党团组织创始人之一。受党的派遣赴苏联学习期间,负责旅莫学生支部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归国从事兵运活动,为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作出重要贡献。解放军原总后勤部部长张宗逊,身经百战,功勋卓着。曾参加北伐战争、秋收起义、历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率部参与破击日军的“百团大战”,组织指挥了保卫陕甘宁边区及解放大西北的重大战役与战斗。新中国建立后,为人民军队军事训练,特别是全军后勤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此外,还有古代名将樗里疾、王如、鱼俱罗、王忠嗣、石亨、南居益,当代高级将领杨德中、战斗英雄杨树华、“忠诚卫士”郑鑫等,以及众多在历次革命战争时期与抗美援朝、平叛剿匪、边境作战中光荣牺牲的烈士。他们用自身作为,甚至毕生精力和生命,为华夏疆域的巩固,为人民大众的解放,为共和国的安宁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建立了不朽业绩。其英名百世流芳,千古永存。

临渭驻军部队和民兵建设,与时俱进。驻军各部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及作风,在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驻地68302部队,是井冈山时期由“莲花一支枪”发展起来的老部队,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辽沈与平津战役、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战争。这支部队在勤俭建军、依法治军、科技强军的历程中,“发扬红军光荣传统,誓做三五九旅好后代”,着眼“打得赢”“不变质”,切实加强部队全面建设,出色完成入滇轮战、西部演习等重大任务,先后涌现出一批在兰州战区乃至全国有影响的英模集体及个人。驻军89750部队,长年担负繁重的国防科研试验任务,于1970~1990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防科工委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20余项,为国防建设事业作出显着贡献。长久以来,临渭区民兵预备役建设,在各级军事机关与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一系列指导方针及原则,紧密联系本地实际,不断探索发展,锐意改革创新。通过狠抓民兵工作“三落实”,大力增强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做好战时兵员动员准备,积极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取得一个又一个优异成绩,于各个时期的不同年度,分别受到解放军总部、兰州军区、陕西省军区、渭南军分区和省、地(市)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

临渭军政军民关系密切,一往情深。在解放战争后期,第一野战军第2军帮助建立县人民政权,向地方输送部队干部骨干,协助组建县人民武装——渭南支队,并解放了境内渭河以北区域。当部队北上战略转移,继而回师参加陕中战役和南下追歼残敌时,地方政府动员群众筹集军粮,组织民工转运大批军用物资。其中一支远征支前队,冒着炮火硝烟,随军行程千余里,直抵四川广元,圆满完成运送部队伤病员等项任务,获得“支前模范”的褒奖。据不完全统计,在数次集中开展的支前运动中,全县共缴纳粮食10.1万石,提供马料8000石、马草250万公斤,征用大车1225辆、小车890辆,出动民工、担架队员3865人,役使牲口3675头,制作军鞋8万余双,编织草帽4万多顶,筹措煤炭7.5万公斤。抗美援朝期间,城镇纷纷举行集会示威声援,许多青年自愿参军入朝作战,各处广泛开展献飞机、献大炮的募捐活动。1950年11月,仅工商界就捐出款额10亿元、街房7所。

在以后的革命与建设时期,辖区“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驻军各部队“视驻地为故乡,视人民为父母”,利用兵力装备资源,发挥科技人才优势,主动参与抢险救灾、扶贫帮困、维护治安和重点工程建设,积极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安全稳定,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地方各级政府,抓经济工作不忘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组织协调各方力量,以多种有效形式,营造爱军尚武的良好氛围,尽心尽力为子弟兵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使拥军优属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具体化。在1991年、1992年、1996年、1998年、2002年,临渭区先后被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及陕西省、渭南市党政军机关,命名为“双拥模范城”“双拥先进区(县)”。

历史在传承中辞旧迎新,辉煌在创造中大放异彩。临渭儿女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与振兴,作出了应有贡献。面对当今和未来,广大军民团结一致,奋发进取,必将以豪迈的气魄,拼搏的精神,丰硕的业绩,为社会科学发展,为国家强大昌盛,谱写出更加壮美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