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渭南市临渭区军事志
3345000000005

第5章 大事记(2)

是年,国民党第34集团军167师驻城关镇单家村。

是年,县兵役科撤销,设军事科。

民国30年(1941)

3月,国民党第34集团军78师驻渭南赤水。

6月13日,日军6架飞机轰炸县城南塘巷外,死伤民众14人。

8月25日,日军飞机向城区二马路雷家堡投弹6枚,炸死2人、伤5人。

夏,国民党渭潼警备司令部设于渭南县。

是年,县恢复兵役科。

民国31年(1942)

1月,县政府发起“一元献机”抗日募捐活动,全县共捐226932元(法币)。

5月某日,日军飞机向县城北门外投弹4枚,炸伤1人。

7月某日,日军飞机向城区二马路投弹3枚(未爆炸),损坏房屋3间。

9月25日,中共渭南西原区委委员毛述俊,组织200多人,武装袭击了国民党灵源乡(今临渭区阳郭地段)乡公所,击毙乡队副及乡丁3人,烧毁该乡文书档案。

民国33年(1944)

8月21日,日军飞机向城区南塘巷口投弹4枚,未发生祸患。31日,又对此处实施轰炸,毁坏房屋11间。

民国34年(1945)

是年,县国民兵团撤销,县兵役科再次改置军事科。

民国35年(1946)

3月1日,设于渭南县的国民党渭潼警备司令部撤销。

4月某日黎明,美国一架轰炸机坠落在贠曲屯张村西南处,机上飞行员跳伞,被叶家村公所差人营救。

8月4日,国民党渭南“剿共”司令部成立。

8月13日,中共陕东党团组织创始人王尚德,在渭南赤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是月,李先念率部由中原突围转抵陕南后,不断建立扩大游击区。其所部自8月中旬至10月初,在县境花园一带与国民党地方武装多次发生战斗。

是月,根据中共陕西省工委指示,渭南工委以大王为重点,建立一条地下交通线。至1947年初,李先念、陈少敏、戴季英、任质斌等领导同志及百余名干部,先后由这条交通线护送过境。

10月,渭南县沋源乡(今临渭区桥南一带)保警队队长杨树善,率50余名队员起义,投奔鄂豫陕军区二分区所属支队。

是年,建立县保安警察大队。

民国36年(1947)

秋,渭南县民众自卫团成立。原保安警察大队改编为自卫团一大队,后又增编二大队。

民国37年(1948)

冬,隶属国民党关中师管区的大荔团管区司令部,由大荔县移驻渭南县。

民国38年(1949)

2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2军进驻渭南北部村镇,中共渭南县委、县人民政府随之建立,并成立了县游击队。经积极策反,国民党渭南县民众自卫团副团长薛少农和渭文乡(今临渭区辛市镇)乡长李思白等相继率部起义,县境渭河以北区域被解放。

3月1日,国民党在渭南重新组建渭潼警备司令部。

是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2军奉命转移合阳(今合阳县),中共渭南县委、县政府机关与所属地方武装随军撤离。之后,以原有人民武装和起义队伍为基础,组建渭南支队。

5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2军回师南下,渭南县渭河以北区域重获解放。此时,渭南支队改编为渭南县大队。

5月22日,解除东西两原乡公所的反动武装,继而成立县东原大队和西原大队。

5月23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与中共渭南地方党组织的策动下,国民党渭潼警备司令部司令武纬率部起义,使渭南县全境获得和平解放。

5月24日,渭南军分区机关进驻渭南县城。

7月26日,渭南军分区部队在县境大王的青岗坪一带歼灭周世娃股匪,俘敌100名。

7~8月,渭南县分批组织支前民工队、担架队,跨地区、跨省为进军部队输送物资弹药和转运伤病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根据西北军区整军会议精神,渭南、华阴县大队与渭南的起义部队合编为西北军区独立第5团。

1950年4月,根据上级指示,成立渭南县武装科。

5月,大荔军分区并入渭南军分区,军分区机关仍驻渭南县城区。

11月,渭南县抗美援朝总会工商联分会决定,捐献1架战斗机、2门大炮,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全县工商界积极响应,共捐款额10亿元(合今人民币10万元)、街房7所(合今人民币5万元)。

1951年3月,遵照中央军委《关于各级人民武装部的组织和编制问题的决定》,在原县武装科基础上,建立陕西渭南军分区渭南县人民武装部。县辖各区均设立区人民武装部。

12月,驻军部队及县人民武装部参加“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

1952年1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友好慰问团前来慰问,渭南军民在西关大操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

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渭南专区大队在渭南县境成立。

是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第4师由朝鲜完成作战任务后回国,驻城西白杨寨、张义等村。

1953年是年,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各级人民武装委员会的决定》,渭南县建立人民武装委员会。

1954年1月,驻军部队及县人民武装部开展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教育活动。

5月15~17日,渭南县召开第一次优抚(优待抚恤军烈属)工作者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132人。

6月,根据中央军委下发的《省以下各级兵役机构编制方案》及陕西省军区命令,陕西渭南军分区渭南县人民武装部改编为渭南县兵役局。同时,撤销县辖各区人民武装部。

是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草案),成立县征集委员会,试行义务兵役制。

是年,原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第4师奉命调离渭南。

1955年是年,正式实行义务兵役制,渭南县征集兵员537名。

1956年3月16日,渭南军分区在地委党校礼堂举行军官授衔仪式。分区机关和渭南等县兵役局的365名军官,被授予不同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9月,渭南地区人民防空机构在渭南县境建立。

是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招收空军飞行学员。

1957年5月,县兵役局的党员和干部职工参加全党整风运动。

1958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精神,县兵役局撤销,恢复县人民武装部,称陕西省渭南县人民武装部。

12月,由于行政区划变更,华县、华阴、潼关三县与渭南县合并,其武装工作统归渭南县人民武装部领导。

是月,渭南地区人民防空机构撤销。

1959年11月30日,渭南县召开首届民兵五好标兵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246名。

是年,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和响应毛泽东主席“大办民兵师”的号召中,全县共组建民兵师9个,民兵总数达20.15万人。

1960年4月18~27日,渭南县官道公社下吉管区下吉中学刘雪贤(女)、高塘公社陈居义、华阴公社李志学与曹平番等四位民兵代表,光荣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朱德、宋庆龄、邓小平、陈毅、贺龙、罗荣桓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同时,每位代表获得赠授的国产56式半自动步枪一支、子弹100发。

是年,全县各公社、厂矿、机关、学校、街道等普遍建立民兵组织,民兵总数增至27.06万人。

1961年8月,行政区划作出调整后,华县、华阴、潼关三县与渭南县分离,各县恢复原人民武装部建制。

10月,根据中共中央批转军委《关于人民公社配备专职人民武装干部的规定》要求,渭南县各人民公社逐步配备了专职武装干事。

1962年是年,渭南专区人民防空指挥部在渭南县境成立。

1963年6月,中印边境作战英雄事迹报告团来渭南作报告。

是年,县人民武装部抽调干部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4年3月,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杨嘉瑞前来渭南县检查指导基层民兵工作。

是年,驻军部队和民兵开展学习郭兴福教学法活动,由此掀起群众性练兵比武热潮。

1965年4月,陕西省军区依照中央军委指示精神,抽调干部组成工作队,在渭南县进行建立武装基干民兵试点。

是月,县人民武装部在渭南军分区和中共渭南县委指导下,召开了有千人参加的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单位现场会。

12月,渭南县公安消防中队成立。依照中央指示精神,消防队伍班长以下民警实行义务兵役制。

是年,县内开始选调滑翔学员工作。

是年,建立渭南县人民防空办公室。

1966年1月31日,解放军212部队护士长梁社开,在南七公社红林大队帮助群众抗旱捞冰润田时,不幸落入蒲城境内卤阳湖中光荣牺牲。

2月13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发出《关于学习梁社开烈士英雄事迹的通知》。

5月11日,中共渭南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在南七公社红林大队为梁社开烈士立碑纪念,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舒同题写了碑文。

7月,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撤销公安部队,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决定,前隶属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的县公安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渭南县中队。

11月,按照解放军总参谋部关于县(市)人民武装部加冠“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规定,陕西省渭南县人民武装部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渭南县人民武装部。

是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民兵工作逐渐受到干扰与破坏,以致民兵组织处于瘫痪状态。

196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作出《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派群众的决定》。此后,驻渭南部队及县人民武装部奉命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

5月,经渭南军分区党委批准,成立“渭南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下设政治处、办公室(该室分设农业、工交、财贸、文卫四个组),指挥部成员主要由县人民武装部干部和地方机关干部组成。

11月,渭南“造反派”组织,多次冲击县人民武装部,抢夺枪支弹药。

1968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有关决定,经渭南军分区党委批准,担负“支左”

任务的渭南县人民武装部,对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机关实行军事管制。

是月,“渭南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渭南县人民武装部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下设政治处、秘书处、毛主席着作印制办公室、工交办公室、农业办公室、财贸办公室、文卫办公室。

7月,渭南军分区及县人民武装部贯彻中共中央“七三”、“七二四”

布告,收缴“造反派”组织枪支弹药,解散武斗队伍。

9月3日,渭南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支左”部队成员,作为军代表被结合进县级领导班子。

11月,遵照上级指示,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渭南县中队与太白县中队实施防务对调。

1969年10月,渭南县革命委员会战备领导小组成立,下设战备人防办公室。

11月,县人民武装部贯彻毛泽东主席“要准备打仗”的指示,突击组建县武装基干民兵团,各公社均建立武装基干民兵连。

是年,城区机关、学校、街道、工矿企事业单位和农村部分社队,掀起开挖防空洞的群众热潮。

是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全县组建三个反空降武装民兵团,并建立“三防三抢”(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抢救、抢修、抢运)专业队伍。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卫星准确入轨。驻渭436部队承担并圆满完成对卫星的测量跟踪任务。

6月18日,县人民武装部完成《渭南县兵要地志》编撰任务。

7月中旬至8月初,渭南县举行防空综合演习。

是年,贯彻陕西省军区军工会议精神,县内29个单位开展土军工(武器)生产试制工作。

是年,中国人民解放军84803部队进驻城东西张村。

1971年9月24~28日,渭南军分区组织富平、渭南、临潼等县民兵团,在预定作战地域阎良进行反空降演练。

1972年春,渭南县被兰州军区确定为陕西省人防重点城镇。

4月1~4日,渭南军分区在渭南县官道区召开民兵工作现场会,会议期间组织参观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单位及民兵“战备田”、小农具展,并观看了民兵军事表演。

11月,兰州军区陕西省渭南育红路干休所建立。

是年,辖区98个单位的19450名民兵,分期分批参加了野营拉练及防空演练。

1973年是年,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各地“三支两军”机构撤销,渭南县执行“支左”任务的人员返回原所在部队。

是年,县人防、武装等部门,多次组织“三防”专业分队进行模拟实战演习。

是年,县双王公社双王大队民兵营,先后为来陕参观访问的坦桑尼亚、刚果等国外宾,进行实弹射击、打坦克等多项军事技术表演,受到外宾的一致赞许。

1974年8月8日,陕西省军区司令部、后勤部下发“关于对外开放民兵连几个问题的通知”,正式将渭南县双王大队和西安、咸阳、延安等地七个单位的民兵连(排),确定为对外军事表演连队。

8月23~27日,渭南县召开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单位、先进民兵代表会议,出席会议代表700余名。

1975年12月,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渭南县中队改编为人民警察中队。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驻军部队奉命进入一级战备。县人民武装部按照上级指示,组织民兵守护铁路、公路、桥梁等重要目标,并设置了防空值勤点。

是年,中国人解放军59244部队留守处驻县城二马路东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