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德、新民、至善:做大事业的三个条件
《大学》是四书之首。这个“大学”不是指我们现在讲的英文单词university,或者college的意思。“大学”是大人之学。大人,也并非是古人对上位者的称呼,而是对“君子”的美称。因此,“大学”的意义,更倾向于指有成就的君子之学。
《大学》所讲为何?“君子之学”有何用处?为什么中国人选择儒学来教育孩子?《四书》、《五经》为何会成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这是因为,《大学》实际上在教化人达到一种人格境界,培养一种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是我们成就事业的关键,也是我们渡过艰难险阻的心理基础。
《大学》开篇即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我们要想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就要从三个方面做起:明德、亲民、止于治善。
“明”,左边一个“日”,右边一个“月”。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在中国人心中,日月是所有光明的来源。中国古人有一个梦想,即是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就是说人的寿命要像天地一样长久,人的德行能像日月一样普照大地。作为一个普通人,要如何去普照大地呢?中国古代的时候,培养一个人,都是将其当成精英、当成国家未来的领袖来培养。我们只有把无数的人当作国家领袖来培养,最后从中诞生的国家领袖才是最优秀的人。中国的教育选用儒家学说作为根本,主要是因为儒家学说有一个特点: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优秀的人。这是儒家的理念。对我们来讲,“明德”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员工、培养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成为最优秀、有德行的人。
“德”在中国文化里的含义很广泛,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道家的德。《道德经》里讲“德”就是“道”的派生物。比如太阳,假如它的道是公平无私、坚持守恒,它的德就是“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对万物不分彼此,不论是丑的、还是美的,是高的、还是矮的,阳光都会给予同样的普照。
二是指儒家的德,即仁、义、礼、智、信。儒家讲的德就是要有德行,真正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要有日月一样的光芒,要有能照耀四方的德行。在企业里,你可以教育员工,给员工做思想工作,给他们做榜样。回到家里,你也要给家里人做榜样。
其实,“德”就在举手投足之间,比如给朋友一个微笑,给邻居道一声问候,甚至下雨天开车路过行人时,我们要减速,避免水溅到他们身上,这都是德。而当你在践行德行的时候,也一定有很多人跟你一样去实践这个德行,你会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这就是孔子说的“德不孤,必有邻”。
篆刻作品“德不孤,必有邻”
“亲民”,实际上应为“新民”。“亲”通“新”,有崭新之意。
商朝的开国之君商汤是一个很忧民的国君,他原来的领土只有不到一百里,但他与人民同心同德,周围的人都赞赏他的德行并归顺于他。商汤的领土就这样慢慢地扩大了。商汤有一个洗脸盆,上面刻了一句座右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一词就出自这里。这句话看似古老,但其蕴含的道理却跟我们现在是一样的,那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的我都是一个崭新的我。
管理员工也是如此,员工刚进单位时有各种各样的毛病,甚至有的员工来到单位里就受不了挣小钱。有一位企业发展得比较成熟的董事长,平时都不怎么去公司,隐居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修身养性,每个月回公司一次,给公司的中层做了很多关于企业的实力、愿景、发展、目标等方面的报告。后来,他发现这些报告的作用不大,时间久了基本没什么作用。有一个项目经理直接跟他说,工作的目的就是养家糊口,希望能够增加工资,提高待遇,他们没有建造一个伟大的商业帝国的梦想。他当时一听,马上就明白了,给他们涨工资,目标也就达成了。
身为企业家,也要学会去改变,不能抱怨员工,要理解他们。对员工来讲,他们每天都在变,也要每天进步一点。我们管理小学生的时候,会发现老师给予学生的鼓励很重要。一个孩子今天打扫卫生,很干净,受到老师的表扬,便会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比如第一个到校、课堂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发言怎么样,甚至他有一些小错误,也可以用反面的角度去激励,他也就进步了。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讲,教育就是一个“新民”的过程,企业的管理也是如此。
“止于治善”,即要达到最善的境地。什么是善?什么是真?什么是美?从国学的角度看,“真”是指事情的本性而言,所以说科学是求真的学问。比如有一个学生是做动车的,动车制动的机芯是从德国引进,有5厘米大,他为了提速就想把它改成6厘米。然而,5厘米是通过无穷的数据验证出来的,是最适合的,想改成6厘米几乎不可行。那么艺术呢?艺术是求美的。美是一种感觉,正如“情人眼里出西施”,是没有固定标准的。
(清)曾国藩书法“止于至善”
什么是善呢?善是用来形容社会关系的,有恰到好处之意。比如说今天见了一个人,那么你能不能妥善地处好与这个人的关系?他今天做了一件错事,你怎么去说他?善就是用很委婉、很恰当的手法让他把错误改正。儒家在处理社会关系的时候,能认“善”作为最高的标准,他们不求真、不求美,只求善。
至善,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从儒生的角度来讲,就是要达到善的境界。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讲,真正的管理者能够很妥善地处理各种问题,各方面的利益都能照顾到,能把握好客户之间、企业内外、资本运营与法律等各种关系,让大家能接受你,方方面面都承认你,你就赢了。
2.格物:人该为什么活着
《大学》里阐述的是儒家学说。具体该怎么做?便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途径,弄明白了这八个途径,才能做大事。
格物,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讲,就是探究人情物理,也就是说,如何去处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
民国时期《格致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
荀子认为,人要懂得“役物而不役于物”,就是人要把物做成奴隶,而不能变成物的奴隶。比如,当你穿了一件最名贵的衣服,你就能够获得自信;当你穿了一件普通的衣服,你就失去了自信。实际上,这正说明你本身没有自信。再如,有的人开了一辆好车,明显地提快了速度,见红灯都敢闯;有的人开了一辆不好的车,就变得自卑。现今社会衡量一个人的时候,缺失了对其内在修为的衡量,不看人的本身,而要看人穿的衣服、用的东西、戴的手表等外在装扮。
在世界的历史上,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就是贵族传统。当我们说“贵族”时,给人的印象可能是影视中呈现出来的:一个大庄园,其中有很多仆人,说话办事都很有规矩。但这只是艺术作品中的情形。真正的贵族是什么?是心灵的高贵,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的、对人心的充实。
所以说,格物在表面上讲的是一个人如何处理好人和物的关系的问题,实际上讲的是世人要充实自我,而这个自我,恰恰是能够让自己不被流俗同化的一个根坻。
中国古代的诗词里经常赞颂的一种精神叫幽兰精神。为什么如此多的文人墨客钟情于写幽兰?幽,是指幽谷,幽兰即是深谷里的兰草。幽兰能够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中国士大夫几千年来都喜欢歌颂它,就在于幽兰不会因为没有人欣赏而改变自己的风姿和本性。古代有一首琴曲叫《空谷幽兰》,表现的就是在空旷的山谷里长了一株一生都不会有人来欣赏的兰花。大家想,这样的兰花,作为人格形象来说,它得有多么充实的内心。现在很多人则不然,假如没有人欣赏,你会不会觉得怀才不遇?会不会觉得很伤感?
杨际青,生卒年不详,字随舟、映舟、江苏无锡人。工花卉,尤擅兰竹。
中国古代的女子在闺房里面起得很晚没关系,即便今天不出门,起床以后的第一件事也是要把头发梳得很整齐,把脸洗得很干净,略施淡妆,把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地在家坐着。温庭筠有一首词描写了这种生活: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自己没事的时候在那儿不停化妆,实际上就是要告诉我们,今天即便没有人欣赏,也要起来把自己打扮得整齐干净。这不是一个习惯,而是一种精神,是要对自己负责、时刻保持良好习惯的一种精神。所以现在有一些杂志经常说,今天不出门,在家里素面朝天、蓬头垢面,脸可以不洗,牙可以不刷,趿拉着脚在客厅里转来转去,把最不美的一面,展现给自己的老公。现在好多婚姻会出现老公厌倦老婆,老婆厌倦老公,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家里彼此不注意保持自己最美的一面所致。
汉朝的汉武帝一生宠爱两个人,一个是卫子夫,一个是李夫人。卫子夫后来因为她的儿子造反被废掉。李夫人是汉武帝比较宠爱的,李夫人死了以后,汉武帝整天都希望道士能够降神让她降下来,这个想法持续了二十年。为什么汉武帝如此想念李夫人呢?是因为李夫人很漂亮,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李夫人在汉武帝心中始终保持着貌美娇容的形象。当李夫人病在床上的时候,蓬头垢面、很凄惨,汉武帝去看她,她把自己藏在被子里,不让汉武帝看她憔悴的面容,担心汉武帝看了她变得如此不堪的容颜之后,便会忘记她之前的样子。至此,即使是李夫人去世,汉武帝也没再见到她,反而一直都在想念她。
3.致知:怎么才能活明白
致知,“知”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知识,深入理解就是指见识。
致知,第一是讲聪明。大家知道,古代的“知”通“智”,有聪明之意。“聪”是耳字旁,右边一个“总”字,就是耳朵、眼睛、口和心不停地使用而变得聪明。其实,我们仔细思考这个道理是很清楚的,每天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就会比别人更高明。
第二是讲见识。见识是什么?就是能看透一般人看不透的问题。有个同学当了中学老师,后来又不想做了。有一天来找我,我问他想干什么。他说干什么都行,出去做生意、打工,就是不想做老师。我就开始开导他,让他跟着我干。现在40岁,离退休还有20年,一个月的工资两千多块,一年大约有五六万,20年就是120万,我说我现在给他120万,从今以后跟着我干,我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他想了想,觉得不行。他说这120万的工资将来还会涨的。我说,那好,现在我用120万在县城买一个物业,类似于商铺,商铺的租金一年大概五六万,一个月五六千块钱,面积很大,把这个租金给他,那么这个租金也会上涨。
后来,他回去跟他妻子商量了,又说不行。他问,他60岁以后怎么办?我说,60岁以后这个房子还在,继续是你的房子,比你退休工资高。他又认为这120万没给他,只是把物业的利润给他了。我说那行,现在120万给他,租金也给他。他回去想了一星期,回来以后又跟我说不行,说我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以后他的身份是什么?我说身份就是我的私人助理。他说那更不行,现在好歹是中学的高级教师。说了这么多,他最终还是要他的名分。想要名分,就不要想着赚钱。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并不是说一定要把赚钱放到第一位。
我们在衡量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不应该把“取得什么”当成唯一的标准。我那个朋友之所以不想选择一辈子当一个老师,其实就是他没有看透,没有看明白自己已经习惯了在现实里当一个中学老师,每天上完课的时间都是他自己的,落得一个清闲,收入自然就不是很高。我们再去想想,企业家每天操多少心?想多少事?应酬多少关系?喝多少酒?说多少不想说的话?但是,中学教师就没有这些累人的问题。所以说,致知要很有见识,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要把问题看透。由此,才能进入诚意和正心的层面。
4.诚意:不要欺骗自己
诚意,主要是说不要欺骗自己,“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讲诚意第一个不要骗自己。做企业、做行政,我们有时候会去骗别人,撒谎有时是迫于生存、生活,但我们在社会上看人不是看他的真,而是看他的善。我们碰见一个很自卑的人,我们就跟他说,你将来一定能够成功,只要你抬起头。这实际上是在骗他,我们明明知道他成功不了。但是呢,你是在鼓励一个人,所以我们不要以骗不骗这个事情来评价。最重要的是我们骗不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