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北大经济课
3351900000003

第3章 商业中的经济学(2)

郎咸平曾这样评价李嘉诚:“业务多元化、业务全球化、策略性保持稳健财务状况和‘不为最先’策略,是李嘉诚及其‘长江集团’多年来在经历过数次危机后,仍能平稳发展的四大‘法宝’。以收购实现业务全球化,达到多元化经营;策略性保持稳健财务状况,降低财务危机风险、保持充裕实力的同时,保证成功收购;当一切准备就绪,‘不为最先’策略寻找较佳切入点增加成功的机会。”

在全球经济新一轮的调整中,中国企业很受伤,以制造业为例,劳动力、原材料上涨,国外市场萎缩,导致订单减少,很多企业面临着关门倒闭的风险。究其原因,就是很多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思路过于单一。有的企业甚至临时抱佛脚,把自己相当拿手的产业优势扔掉,迅速转向投机倒把、钻营取巧的高利润、高回报的行业。事实上,这是一种行为短视的表现,甚至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问题在于高回报始终与高风险挂钩,而低风险、低回报的行业并不是只有死路一条,关键在于要能把自己所擅长的行业,加上你对该行业进行长远有效的规划,采取与产业链相关的多元化经营模式。

饲料大王刘永好就是善于“多元化经营”的一位富豪。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人还处于盲目、无所适从的状态,但刘永好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也知道自己的根基在哪里,他做的第一份事业就与农业养殖有关,那就是靠养鹌鹑得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虽然在西部一个偏僻的农村里,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丢弃自己擅长的领域,而是沿着这个领域挖掘他的商业天才,他走的还是和农业养殖有关,那就是饲料生产。在对的时代,选择了对的行业,他成为了“饲料大王”、“养猪大王”,也成了“大陆首富”。当饲料业趋于饱和,利润开始下滑时,刘永好把投资转向房地产业、金融业,他总能找到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新的利润增长点能够缓解一些企业的压力,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关头,多元化经营的方式能使整个“航船”处于平稳运行之中。如果产业处于低端,又没有完善的产业链支撑,一旦风吹草动,便似“大厦将倾,摇摇欲坠”,但产品多元化经营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前期最好选择自己行业之内的产业链条,这包括从原材料到生产加工以及终端的销售。如果自己企业的产品线或商品过于单一,就要开发新的相关同类产品,扩大产品线,使自己的市场潜在占有率处于优势地位。

日本松下电器也是实施多元化发展而获得成功的企业,我们看松下电器多元化战略的方向就可以明白,松下所从事的行业要么与本身具备的市场基础相关,要么与核心技术相关。中国海尔电器,也是多元化发展的成功案例之一,其涉及的产品有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彩电、电脑、手机等数十个门类,产品的种类和规格近万种。而其大体上的产品类别和销售渠道也具有共同性。

其二,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转向其他非本行业的领域时,不在于你是否了解这个行业,而在于新的行业布局出现时,企业的核心力量能否迅速转移到新的领域中,也即企业管理能否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重组以及业务拓展和合作等问题,作出果断和明智的决策。

其实,不论是李嘉诚的多元化经营,还是刘永好的多元化经营,其所跨越的行业和领域都非常大,这种跨度较大的产业转移,正如赶马车的农夫,你突然给他一架飞机开,他肯定不行。他们之所以能够从有较大跨度的领域中取得成功,而且虽然属于后入行者,但他们都能在一个新的领域做得风生水起,成为“后来者居上”,是因为他们的企业核心能力能实施转移,并且做到了效率最大化。

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要与企业自身的能力相匹配,包括资金储备、人才储备、管理能力等。稳中求胜,说明白一点就是,感觉走得吃力,可以把步子放慢一点;感觉顺风顺水,就可以适当把步子迈大一点。

总而言之,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有助于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是加快企业成长的有效选择。同时也要慎重思考,根据企业情况进行合理的规模扩张,应对可能会带来的潜在风险。

商业中的机会主义

100年前,美国和英国的关系就是现在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当时美国是一个新兴市场,而英国是老霸主,美国借钱给英国花,但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共40年,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现在的情况是,美国是经济强国,中国正在崛起,中国借钱给美国。

——张维迎(经济学家、北大经济学教授)

机会主义既与时代潮流有关,也与市场需求有关。机会主义曾经是一个含有贬义的词汇,毛泽东说过:“这种空洞的唯心的政治估量和工作指导,是不是要产生机会主义错误,或者盲动主义错误呢?”时代进步了,原来的老一套评判标准被时代否定。机会也不妨理解为时机,而最重要的是机会中包含我们所说的机遇。

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自身规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死亡,一些企业生存下去,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在每个经济调整过程中都会产生机会。

丰田汽车公司的前身是“丰田自动织布机制造所”,与汽车行业没什么关系。不过机缘巧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政府出台政策扶持本国汽车工业,丰田公司抓住了这个机会,在其前身“丰田自动织布机制造所”设立了汽车部。

日本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一度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丰田也在赶这个潮流,向国际市场扩张。1973年,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能源对于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日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迫于日本国内能源的限制,丰田公司主要开发节能低耗的车型,这种车在美国市场也备受欢迎,可以说这个意外的机会成就了丰田汽车公司。目前,丰田汽车制造公司已经赶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厂商。

丰田汽车抓住了机会。其实,不止丰田汽车公司,美国很多企业也在美国政府的对外战争中获得益处。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的许多国际知名品牌,包括波音公司、通用电气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三菱公司、摩托罗拉公司、IBM公司等,其中我们熟知的戴尔电脑,也在伊拉克战场上做了个活广告,当时在伊拉克参战的士兵用戴尔电脑向国内发送邮件。

其实,类似于利用合适的时机而壮大企业、壮大公司规模的案例不胜枚举。娃哈哈集团也是抓住了时代所赐予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市场上也出现很多新兴的营养品和保健品,但是生产这些商品的厂家并没有清晰地定位市场。笼统的概念使一批保健品公司“有一没一”地享受着捡钱如捡树叶的大好时代。娃哈哈却不走寻常路,率先推出一款针对儿童的营养保健品,命名为“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其广告语是这样写的:“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这句广告语被很多人熟知。这一产品取得了巨大的市场反响,也为今后娃哈哈公司的儿童消费品市场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这就是机会。

因此,在商业机会主义中包含着一个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新兴市场。机会更多的是你有独到的眼光投向新兴市场。假如你有敏锐的眼光,能随时捕捉时代赐予的良机,你就成了一个时代的弄潮儿。

机会主义有几个要点:

其一,新兴市场的出现都要经过几个阶段,而每个阶段所带来的投资机会又是不同的。只有抓住最佳时机,才不会被机会淹没。

比如,网络经过泡沫时代,已经趋向平稳发展时期。人们从过去的搞网络新闻、提供信息,到现在的商业网络运营,每一次都有机会。当年直销并不被人们所认知。作为国际最大的直销商雅芳公司也面临着制度的问题,可是雅芳公司却选择了一种与制度合作的态度,诚如它的广告片所说:“与中国政府共同开创直销新篇章。”这等于走了一条制度曲线的机会主义之路,雅芳敲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

其二,慎重看待机会主义。如果把机会主义简单理解为“投机倒把”,就会使机会主义伤害机会成本。

以投资行业为例来看,比如你看重一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这个市场也的确处于刚起步阶段,从外在环境来说,商业氛围、人口居住量等都不太理想。理论上讲这是一个机会,因为第一个占领市场,属于先入为主。反过来说,一个新兴市场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培养,此时投资是否是最好的时机,值得推敲。投资者做的事情毕竟是要投资赚钱,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盲目投入可能使投资资金的机会成本增加,利润机会降低或减少,这就得不偿失了。

约翰·麦克斯韦尔说过:“(中国)许多领袖会活在机会主义的思维中,过度重视机会或者想法,忽略了企业长远发展的基本功——比如核心价值的建立与领导力的系统发展与培训,这会限制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对待“机会主义”,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无论何时何地,想从机会主义中获取更多的价值,就要懂得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天时,地利,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