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业密码解读:人、团队、投资
3380300000003

第3章 绪论

第一章研究背景、研究动机与创新点

一、研究背景

2011年,全球约有3.8亿创业者积极地投身于创建新企业的活动中(Kelley,Singer & Herrington,2012),创业型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Coombes等,2011; Goodale等,2011)。创业活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助力(林强等,2001)。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创业活动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越来越表现出其活跃的一面,尤其是在推动就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胡萍,2008)。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创业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人士以及研究人员的共识(林嵩、姜彦福,2005)。最近10多年来,创业现象更是引起了各界的普遍关注,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张健等,2003)。

近20年来,国外对创业的相关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很多值得关注的成就,并正在走向成熟(陈震红、董俊武,2004)。机会学派在过去10年一直引领着创业研究,作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Dimov,2011;Gregoire & Shepherd,2012;Dahlqvist & Wiklund,2012)。创业的绩效问题也引起了不同学科学者的关注,成为创业研究中的一个重点(Grande等,2011),取得了丰富的成果(Baron & Tang,2011)。同时,对于创业者如何影响创业结果这一问题,也由原来单纯强调心理特征到关注创业者人力资本、社会资本(Murphy等,2007),再到目前动态的研究创业者经验在创业过程中的转化、吸收(Unger等,2011;Chandler等,2011),强调先前创业经验的时间动态性本质(Morris等,2012),考察情感和情绪在创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Foo,2011;Cardon等,2012;Hayon & Cholakova,2012;Hahn等,2012)。然而,创业理论界定方式的多样性及由此产生的测量手段的多样性,导致目前的研究无法取得进一步的突破(Covin & Wales,2012)。

在我国,有关学者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创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展开创业学术理论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使得我国在创业研究领域的范围和深度上都有了显著进展(陈东娇、周兴,2010)。尽管如此,当前学术界对创业现象的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很成熟的理论框架,甚至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研究领域还未得到广泛的认可(林强等,2001),有诸多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张玉利,2004)。例如,在创业定义、概念框架和研究边界等方面仍没有达成共识(朱仁宏,2004)。

在我国,部分学者将创业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指出了创业理论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为构建和完善创业理论研究框架体系作出了较多的努力。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方面,张健等人(2003)对以往的创业理论研究进行了全面评析,提出了创业研究的理论基础:创新理论、风险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还指出创业研究的体系应包括创新、风险和管理三个维度,其研究内容应该沿着这三个维度独立和交互展开;张玉利(2004)对全球创业热潮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对创业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五个关键问题(边界、维度、方法、连续性及与传统管理的关系),预测了创业管理研究的五大趋势(基于创业机会的研究、基于信息和网络的理论体系研究、对于理性和非理性决策的研究、核心资源问题研究以及创业的动态性研究)。在创业理论研究框架体系的构建方面,朱仁宏(2004)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和把握当前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创业者特征、创业过程、创业结果和创业环境四个要素的概念框架;裴利芳等(2010)回顾了国内外创业领域的研究动态,在其提出的综合性创业定义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括创业主体(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创业过程、创业结果和创业环境四要素的创业概念框架;另有诸多学者提出了基于不同关注焦点的创业理论研究框架,在后面的文献研究中,我们将对这些理论框架作详细的述评。

综上所述,在当今中国环境下,创业活动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学术界,创业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作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尚存在诸多不足。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多个要素构成,强调单一要素无法系统解释和把握创业过程的总体特征和核心要素(Venkataraman等,2012),创业研究目前面临的挑战也正在于系统地识别创业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不仅契合理论研究,而且能够指导实践的创业过程模型(Moroz & Hindle,2012)。基于这一背景,立足于现有的创业理论研究框架体系,本书将展开以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投资、创业绩效为关键要素的创业研究,以期在对现有的创业研究作补充的同时,为我国创业活动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二、研究动机

虽然创业活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但创业活动的成功率较低,新创企业的存活时间较短,创业形势极其严峻,以提升创业绩效为目的的理论研究愈来愈显现出其对创业活动的理论指导意义。

如前所述,创业是一个由多个因素构成的复杂过程,对其绩效的衡量不能仅仅使用财务指标,而应该关注价值创造过程。比如创业机会的识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活动的发生及其创造价值的潜力(Shane,2012)。虽然容纳多层次的指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创业活动,然而究竟如何衡量创业活动的成功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Moroz & Hindle,2012)。

目前关于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创业投资、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还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矛盾分歧。在研究前人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

一方面,国内外大量学者对影响新创企业创业绩效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人力资源对于创业绩效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Hunt,Shelby & Robert,1996;曾坤生、胡文静,2009;陈昕,2010)。国外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针对新创企业人力资源对于创业绩效的影响提出或证实了不同的观点,国内亦有学者研究了新创企业人力资源的构成各要素(如创业者、创业团队)对创业绩效的不同影响,但学者们众说纷纭,由于研究目的不同、研究环境各异、实证研究中的样本选取有着地域、行业等差异,故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另一方面,近年来,创业投资在初创企业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开始引起企业家和学者的重视(张根明等,2010)。然而目前创业投资对新创企业的影响还存在很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创业投资对于创业绩效的提升有着积极影响(卢智健,2012;王瀚轮、蔡莉,2011;李洁,2012),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创业投资对于创业绩效无显著影响或消极影响(贾宁、李丹,2001;侯建仁等,2012;左研等,2011)。关于创业投资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目前也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

所以,开展一个以探讨中国环境下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创业投资与创业绩效的关系为主题的实证研究,有助于弥补现有创业研究的不足,扩大创业理论研究范围。

在创业投资行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投资就是投人”。在学术界,众学者亦有相似的发现。Macmillan等(1987)通过对风险资本家的访谈调研发现,风险投资的失败近一半的原因应归于失败的创业团队;在现有的创业投资评估理论和方法中,投资者关注的首要因素也往往是创业者和创业团队的各方面属性。然而在当今中国,新创企业的创业成功率较低,而创业投资发展势头迅猛,创业投资机构日渐活跃,在缺乏理论支持的情况下,诸多具有成长潜力的新创企业,很多因为其创业者和创业团队的缺陷而无法获得创业投资的支持,死于襁褓中;另一方面,诸多致力于帮助新创企业成长的创业投资机构,或因为盲目投资造成大量资金损失。

对于新创企业而言,作为创业主体的创业者和创业团队是其最为关键的人力资源。一方面,身为创业第一线的创业者们,他们非常关心以下问题:具有何种特征的创业者和创业团队会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他们的创业成败?是否获得创业投资对他们创业绩效有无明显影响?什么样的创业者和创业团队较容易获得创业投资机构的青睐?在获得创业投资后,创业绩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另一方面,创业投资机构也非常希望了解哪种创业者以及哪种创业团队的创业成功的概率更高,以便将宝贵的资金投向拥有这种类型的创业企业,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严峻的现实呼吁学者们为解释上述问题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为迷茫中的新创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一条明确的出路。本研究引入创业投资这一关键变量来研究新创企业创业者和创业团队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

因此,在创业形势严峻而学术界众说纷纭、理论支持不足的当今中国创业环境下,本研究所探讨的主题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本书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相对于前人的研究,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

一方面,在创业投资对于新创企业的影响愈来愈明显的当今中国,本研究首次从创业投资(VC)的视角来探讨新创企业创业者及创业团队构成与创业绩效的关系。试图找出创业投资(VC)在创业者及创业团队构成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中可能存在的作用(中介、部分中介或调节),这对于正在犹豫是否引入创业投资的新创企业以及在寻求以何种形式进入何种新创企业的投资家及创业投资机构,将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和新思路。

另一方面,在当今中国,中小企业生命周期普遍较短,本研究探讨拥有何种创业者及创业团队构成的新创企业更容易获得创业投资机构的青睐,进而在创业投资机构的支持下更容易获得较好的创业绩效,这为在寻求创业投资的新创企业提供了吸引创业投资的明确思路,同时亦为创业投资机构选择何种新创企业作为投资对象提供了清晰的判断标准。

第二章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提出问题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对其进行理论探讨与文献研究,另一方面,采用实地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进行实证研究。

(一)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的文献主要来源于香港理工大学包玉刚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浙江网络图书馆、万方、维普、知网(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德国Springer期刊数据库、英国Taylor & Francis期刊数据库。

第一阶段:通过阅读创业理论相关研究文献,确定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第二阶段:深入阅读了有关创业、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投资及创业绩效方面的文献,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第三阶段:整理之前的阅读笔记,同时更为广泛地阅读文献寻找理论依据以及撰写文献述评。

第四阶段:在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深入阅读和参考大量文献,明确相关操作性定义及测量量表,并设计研究调查问卷。

(二)问卷调查法

首先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设计初始调查问卷,然后通过小样本测试形成最终问卷,选取样本发放问卷。

(三)统计分析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因子分析、信度及效度分析、回归分析等。

二、写作思路与章节安排

本书共分为六章,具体章节安排如下:

在第一章的绪论部分我们主要对研究背景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研究动机,明确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章的文献回顾与综述部分主要对创业的定义、创业研究的现状以及创业者、创业团队构成、创业投资、创业绩效等几个关键变量的定义、维度划分等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梳理和总结;第三章为理论模型与假设,在这一章我们首先明确了各变量的操作性定义,阐述了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一章的文献回顾,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模型和基于模型的数项假设;在第四章的研究方法部分,我们首先对各变量的测量指标和测量方法进行了阐述,编制了所涉及变量的测量量表,在此基础上制作并发放了调查问卷用于数据收集;在第五章的统计分析与讨论部分中我们对回收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第六章为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在这一章我们总结了研究结论,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同时给后人指出了建议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