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针灸与按摩
3417300000007

第7章 中医基础理论(6)

(二)官窍

官,指机体上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如耳、鼻、目、口、咽喉等;窍,即孔窍、苗窍之意,是内脏与外界相通的窗口。《灵枢·脉度》说:“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官窍又是机体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门户,例如,机体所需的空气、水、食物,通过口鼻摄入体内;机体生理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大小便及其他浊物),通过前后二阴排出体外。

病因

病因,即引起疾病的原因。有外感病因和内伤病因两个方面。

一、六淫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自然界存在有上述六气,只有当六气太过,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使机体不能适应时才会导致疾病发生。六淫致病,有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侵犯人体有相兼性、转化性。

(一)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故风邪引起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也可发生。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袭人常易侵犯人体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如外感之鼻塞、咽痒、咳嗽、头项强痛等。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的特点。风邪致病,病位游移,行无定处。

如痹证中之“行痹”,是关节游走性疼痛;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传变快的特点。如荨麻疹的皮疹,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

3.风性主动风邪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故其致病具有类似摇动的症状。大凡临床上见到的眩晕、抽搐等均可归属于风性主动的范围。

4.风为百病之长指风邪致病极为广泛,为主要致病因素。临床常见依附于风的病症有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二)寒邪

寒,冷也。寒为冬季的主气,故在气温较低的冬季,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就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汗出当风以及贪凉露宿,或过食寒凉之物,均为感受寒邪的途径。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寒之气偏盛,则人体阳气不仅不能祛除寒邪,反而会被阴寒之邪所伤,见恶寒倦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2.寒性凝滞凝滞,凝结、阻滞不通之义。气血运行,有赖阳气的温煦、推动。故寒邪侵犯人体往往会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从而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如痹证中的“痛痹”,又称寒痹。

3.寒性收引收引,收缩牵引之义。寒性具有收缩,牵引样的特点,故寒邪侵袭人体可表现为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的致病特点。

寒邪伤阳,凝滞,收引在发病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三)湿邪

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乃夏秋之交,此时阳热下降,水气上腾,氤氲熏蒸,湿气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长夏多湿病。此外,居处潮湿,以水为事,淋雨涉水等均可成为湿邪致病的途径。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犯人,留滞脏腑经络,湿为有形之邪,最易阻滞气机。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闷;湿困脾胃,升降不利,气机阻滞则脘腹胀满,大便不爽;湿停下焦,气机阻滞,气化不利则小便短涩。湿邪常常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泄泻,小便短少,水肿等。

2.湿性重浊湿邪致病的临床表现具有沉重,重着的特点。如湿邪偏盛的“着痹”,见关节疼痛重着。浊,有混浊,秽浊之义。指湿邪为患,排泄物和分泌物等具有秽浊不清的特点,如目眵多,小便混浊不清,大便溏泄,下痢脓血等。

3.湿邪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点:一则指症状的粘滞性,多见粘滞不爽的症状;二是指病程的缠绵性。

4.湿邪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易于伤及人体下部,如下肢浮肿,淋浊,妇女带下及下肢溃疡等。

(四)燥邪

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水分缺乏,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景象。大凡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病多温燥;深秋近寒冬,病多凉燥。燥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有温燥、凉燥之别;内燥多由热盛伤津或过用温燥攻伐之品,或因失血过多,或由久病、重病、精血内夺所致。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为秋令敛肃之气所化,故其性干涩枯涸,燥邪犯人,最易伤人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如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燥邪伤津之甚,可损及阴液。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既不耐于湿,更不耐于燥,湿则停饮,燥则伤津。而燥邪侵犯人体,最易由口鼻入而伤肺,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咳,或痰中带血。也可因表里关系而自肺影响到大肠,出现大便干燥不畅等症。

(五)热(火)邪

温、热、火均为阳偏盛所生,只是程度不同,温之甚者为热,热之甚者则为火。

热(火)邪旺于夏季,热邪多为外感,如风热、暑热、湿热等,而或又可内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等症。热邪所致的外热病与阴虚阳亢所致的内热虚证虽然原意不一,但相互影响。热(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热(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邪侵犯人体其症状多表现为头痛,耳鸣,咽喉肿痛等;阳明热盛可见齿衄,唇口糜烂等。

2.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热邪伤人,临床表现为高热、恶热、面赤、脉洪数等一派热象。热邪在内,一者迫津外泄,一者消灼煎熬阴津,使人体阴津耗伤。故临证除热象外,常伴有口渴,咽干,尿短,便秘等津伤液耗的症状。津液外泄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见体倦乏力少气等气虚症状。

3.热邪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易于引起肝风内动和血液妄行的病症。又称“热极生风”。临床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两目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火热之邪还可使血脉扩张,血行加速,甚或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4.热邪易扰心神心,五行属火,火,与心相应,故火热之邪容易影响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见心烦失眠;重者可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症。

5.热邪易致肿疮火热之邪侵犯人体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疮疡痈肿。故《灵枢·痈疽》日“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日痈”,“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六)暑邪

暑为夏季的火热之邪。大凡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称为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于夏季而发,故炎热火邪较其他季节更盛,故其症状常表现为高热,面赤,汗出,心烦,脉洪大等一派热象。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暑为阳邪,主升主散,侵入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耗气伤津,除口渴喜饮,尿赤短少外,还可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醒人事。

3.暑多挟湿暑季不仅炎热,而且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暑热湿气弥漫空间,故暑邪常挟湿侵犯人体,因而除有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还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吐,大便溏而不爽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