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贪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425500000012

第12章 淳于长(1)

综观西汉的宫廷政治,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几乎贯穿始终。他们轮流把持或影响着西汉的政权,有时甚至成为主宰的力量。西汉初年,“外戚干政”已经开始了,吕后专政及诸吕专权就是其中的例子。后来景帝时的窦婴,武帝时的卫青、霍去病,昭帝时的霍光,均是因为身为外戚而位隆权重。霍光执政近二十年,虽然不无建树,但他擅行废立、诛除异己,未免飞扬跋扈,让后立的宣帝觉得“如芒在背”。霍光死后,宣帝借祖母家史氏、皇后家许氏除掉霍氏势力,此后对史、许两家以及他的母亲王家,还有王家的亲戚大加重用,从此开始了外戚持续掌权为祸的历史。实际上,外戚掌权的历史也就是汉朝衰微的历史,外威专权,贪官当道,硬是把一个偌大的汉王朝推向崩溃的深渊。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有一个贪官凭借皇帝的宠信,利用自己的权势,攫取了大量的财富,他就是汉成帝时的贵族公卿——淳于长。

淳于长,字子孺,魏郡元城(治今河北大名东)人。淳于本是春秋时在今山东省安丘县附近的小国,周武王曾经用地名来封公,其后就有以淳于为姓的。淳于国后来被杞国所灭,原先的国人就以淳于为姓,以示纪念。杞国接下来的都城就在淳于,有些居民就用邑名为姓。由此看来,淳于氏并没有多么显赫的家世,但淳于氏娶了一位王姓的女子后,一切都改变了。这位王姓女子本人并不特别。但她有一位妹妹叫王政君。王政君何许人也?她就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皇太后,她的哥哥王凤是当朝大司马,领尚书事,位在三公之上。河平二年(前27年),汉成帝诏封王凤之弟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为高平侯,世称“一日五侯”。五候生活奢华,各姬妾数十人,幢仆以千百计。王氏其余子弟都任卿大夫、侍中等要职。阳朔三年(前22年),王凤临终推荐其从弟王音继任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王音去世后由王商以大司马卫将军秉政。王商死后由王根任大司马骠骑将军。终汉成帝一生,政权都掌握在王氏兄弟手中。

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建社会,淳于长凭借着母族的显赫权势,轻而易举地捞到个黄门郎的职位。这是一个服务于宫中的官职,其官位虽然不高,但可出入于宫廷之中,往来显贵之间。这是常人所不能及的。朝中显贵们尤其是他的舅舅们炙手可热的权势、豪华奢侈的生活,不能不给淳于长以巨大的影响,使刚刚跨上政治舞台的淳于长强烈感觉到,有了权势就有了一切。而权势的获得,与其为国家建功立业逐步争取,倒不如攀附权贵,争取他们的推荐和提拔来得更快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他决定借助舅舅王凤这股“好风”把自己送上权力的“云端”。

说起王凤不能不提到“不屈不挠”这个典故。公元前30年秋,有一天国都长安城内一阵骚乱,有人传说大水就要冲进城来了,百姓都在争相奔逃。汉成帝立刻召集会议,征询情况。王凤在没有调查了解的情况下,便对传言信以为真,劝皇上和皇太后等人赶快躲到船里去,一些大臣也附和王凤的意见,请成帝马上躲避一下。但丞相王商反对这样做从为这是以讹传讹,不能贸然行事。后来派人查明,根本没有此事。汉成帝称赞了王商独排众议,坚持正确主张的行为,对王凤的惊慌失措表示不满。自此,王凤便从心里痛恨工商。一次,王凤的亲戚杨彤在做琅琊太守时,由于玩忽职守,造成琅琊灾荒,王商要惩办他。王凤便跑来说情,但王商没有妥协,坚持原则罢免了杨彤的官职。这就是“不屈不挠”这个成语的由来。这使王凤更加痛恨王商了,并千方百计地陷害他,最终汉成帝还是听信了王凤的谗言,罢免了王商。

阳朔三年(前22年),王凤病倒了。淳于长意识到,“好风”终于来了,这正是加深甥舅之情的绝佳机会。他主动要求去侍奉王凤。他送汤递药,毕恭毕敬;白天黑夜,不敢有丝毫懈怠,从而大得王凤欢心。

王凤的病越来越重,淳于长的照料也越来越精心。王凤觉得这个外甥真是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望着淳于长渐渐消瘦的身影,王凤突然感到一丝歉意浮上心头:自己在位时未能提拔这位贤外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不过还来得及。当太后和成帝分别来看望王凤时,王凤就向他们“吹风”了,他把淳于长如何尽心尽力地服侍自己大大地夸赞了一番,希望皇帝能够重用他。皇帝听说后,也十分嘉赏淳于长的孝心。在王凤死后,淳于长立刻就得到了“孝顺”的报偿,被拜为列校尉诸曹,不久又迁为水衡都尉侍中,后来又升为卫尉。卫尉是汉朝中央九卿之一,掌管皇宫的禁卫,并握有皇宫的禁卫队部队——南军。将如此重要的职位交给淳于长,可见皇帝对他的信任。

淳于长没有为国家建立任何功劳就爬上了这么高的位置,虽说首先是得力于王凤这股“好风”,但更重要的还是皇帝的恩赐。因此,如何赢得皇帝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由于长期出入宫廷,淳于长耳闻目睹了有关皇帝的不少情况,逐渐对皇帝的一些特点有所了解。他必须瞅准时机,投其所好,以进一步取得皇帝的宠信。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汉成帝是一个以荒淫好色著称的君主。他把政事全部交给王氏集团,自己却尽情游玩欢乐。

成帝广开苑圃,大肆田猎。并且大张旗鼓,讲究排场。扬雄曾作《校猎赋》描写汉成帝田猎的场面:千万匹铁骑摆开阵势,千万名将士挥戈跃马,只见尘埃翻腾,旌旗飘舞,战马嘶鸣,万人呐喊,号角嘹亮,野兽吼叫,声震千里之外。烟火、铁骑、喊声、铃声布满了千里山野,成帝在声势浩大的天子仪仗簇拥下,在这铁骑滚滚、喊声阵阵中享受到了人间帝王的欢乐。

成帝为恣意纵乐,摆脱朝臣进谏的束缚,有时竞穿市人衣服,溜出皇宫,在市井民巷中逍遥寻乐。

一次,成帝一行又微服出游,偶然到阳河公主家,宴席上有一歌女歌音婉转,舞姿轻盈,成帝不禁着了迷,就向阳河公主讨来带回宫里,这个歌女就是古今闻名的“四大美女”之一赵飞燕。赵飞燕原名赵宜主,只因窈窕秀美,凭栏临风,有翩然欲飞之感,邻里多以“飞燕”誉之,久而久之,人们渐渐忘记了她的本名,而把她叫做赵飞燕。

在成帝偷娶赵飞燕这件“艳事”上,淳于长起了非常重要的“拉皮条”的作用。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赵飞燕的妖艳搞得汉成帝如醉如痴。成帝进而想立赵飞燕为皇后,但太后王政君不同意。成帝虽说是一国之君,但在立后这个问题上不能不听从太后的意见。如今太后反对,成帝不敢一意孤行,整日郁郁不乐。

皇帝不乐,淳于长却高兴了。一直在察言观色、窥测时机的淳于长认为可遏不可求的机会来了。皇帝遇到了难题,如果能够为他解决这个难题,不就能得到皇上的宠信吗?

淳于长当时负责宫廷警卫,而且专门往来于皇帝与太后之间传递信息。加上太后又是自己的姨娘,有这双重身份,使他在太后面前无话不谈。当他得知太后之所以不同意改立皇后,主要因为赵飞燕出身微贱时,就及时将这消息通报给成帝。同时,他也在太后面前尽力为立后之事斡旋,终于说得太后有点松动。成帝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先封赵飞燕的父亲赵临为阳侯,以提高赵飞燕的出身。一个多月后,汉成帝终于得以下诏正式改立赵飞燕为皇后。

几经周折,改立皇后获得成功,汉成帝非常高兴。通过这一事件,淳于长不仅赢得了赵飞燕的感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取得了成帝的极大信任。在成帝看来,没有什么大事比帮助自己将宠爱的赵飞燕立为皇后更令他高兴了。反正皇帝宫中有的是官爵,他决定给淳于长晋爵。

别看成帝糊涂,有时却也颇为清醒。他知道,单凭淳于长立皇后一事就给他加官晋爵,真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必须另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淳于长又毫无政绩可言。不过,在那个时候,“欲加之功,何患无由”?成帝终于想起了不久前他营建陵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