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本书中,虽然提到了技术加速发展的重要性,但我还是低估了现实生活中事物向前发展的速度。例如,我提到过,汽车制造商都在努力研究防撞系统,以防止意外的发生,接着我还写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系统最终可以演变成能够自动驱动汽车的技术”。嗯,事实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本就没过多少时间!在那本书出版之后的一年里,Google(谷歌)就介绍了一款能在拥堵路况下完全自动行驶的汽车。从那时起,内华达、加利福尼亚和佛罗里达三个州就通过了法律,允许自动驾驶车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上路行驶。
我也提到了人工智能正在取得的飞跃发展。当时,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深蓝计算机在1997年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的故事可能是人工智能正在发挥其效力的极佳例证。而当IBM推出深蓝的继任者——沃森的时候,我再一次被震惊了,这台机器接受了一个更为艰巨的挑战:参加著名的电视问答游戏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国际象棋是一个有着严格规则的游戏,我们可能觉得电脑本来就应该擅长做这些。但《危险边缘》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了,这个游戏涵盖了大量的知识,需要解析语言的复杂能力,甚至包括理解笑话和双关语。沃森在《危险边缘》的成功不仅令人印象深刻,而且有很强的商业应用。事实上,IBM已经将沃森定位在了医疗和客户服务等领域,以期发挥突出的作用。
我敢打赌,几乎所有人都会为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进步感到惊讶。而惊讶的将不只是对技术进步本身,还有在它的影响下,就业市场和整体经济随时都可能与我们对技术与经济间交织关系的传统观念相违背。
有一个普遍的观点肯定会遭到质疑,那就是认为自动化主要是对那些没受过多少教育和低技术水平的劳动者构成威胁。做这种假设是因为这类工作往往是常规性和重复性的。这样想当然地认为之前,请先考虑下那些尖端领域发展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以前,“常规”工作可能指的是站在装配线旁的工作,但今天的现实是完全不同的。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势必会受到影响,但今后那些拥有高学历的白领将发现他们的工作也难以抵挡软件自动化和运算能力的快速发展。
事实上,技术发展对工作机会的威胁,已经超出了“常规”工作类型,几乎所有“可预见的”工作都将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如果其他人看了你过去所做工作的详细记录,他们是否也能胜任你的工作?或者别人是否可以像学生为了准备考试做练习那样,多重复几遍你完成的任务就能在某方面精通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很有可能计算机的某种程序将学会你大部分或全部的工作。尤其是大数据的持续发展,会使这种可能性大增:各种组织正在采集涵盖各个领域的大量信息,很多工作和任务信息被压缩成数据,等待着有一天,一台智能机器来此钻研前人留下的记录并学以成才。
所有这一切得出的结论就是,获得更多的教育和技能不一定能有效地保障未来不受到自动化对工作的威胁。例如,专门解释医疗影像的放射科医师,他们需要大量的培训,一般高中以上水平至少需要13年。但如今,电脑在分析图像方面正在快马加鞭,愈加擅长。很容易想象,在不远将来的某一天,放射科的工作将几乎全部由机器来完成。
总之,电脑在掌握技能方面,尤其有大量训练数据可用时,正在变得非常熟练。特别是一些初级水平的工作,有可能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而且有证据表明,这种可能性已经成为现实。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在过去10年实际上一直在下降,而高达一半的应届毕业生不得不从事根本不需要大学文凭的工作。其实,我在本书中还会提出,包括律师、记者、科学家和药剂师在内的很多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工作也已经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不单是这些职业,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大多数工作从根本上都是常规和可预见的,真正靠创意和天马行空的思想赚钱的人毕竟还是极少数。
因为机器承担起了常规和可预见的工作,工人们若要适应现状就必须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去,自动化技术还相对专业,在一段时间内只是扰乱某个部门的就业,这样工人们还可以转战到另一个新兴产业中。但如今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信息技术是一种真正的通用技术,它会对所有部门产生影响。随着新技术融入商业模式,几乎每一个现存行业的劳动密集程度都可能降低,而这个过渡期可能用时很短。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几乎总会从一开始就采用强大的技术来节约劳动力。例如,像Google和Facebook(脸谱)这样的公司,它们已家喻户晓,并拥有巨大的市场价值,但其雇用的人数相对于它们的规模和影响力来说微乎其微。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未来几乎所有新创产业都将上演类似的情景。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我们正在走向一个过渡期,无论经济还是社会都将面临巨大的压力。那些曾经给工人和正准备进入劳动市场的学生提过的大多数建议,很可能现在已经无效了。现实的不幸是,很多人都在做对的事情,至少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掌握技能是没有错的,但是他们仍然无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站稳脚跟。
长期失业和就业不足除了会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结构造成潜在的破坏性影响外,还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代价。生产率提高、工资上涨、消费增加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将会崩溃,其积极效应也已经严重缩水: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不仅体现在我们的收入方面,还体现在消费方面。财富前5%的家庭目前的消费支出占全社会总消费支出的近40%,而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高。就业仍然是消费者获得购买力的主要机制,如果这一机制继续被蚕食,我们未来有购买力的消费者将会少到不足以继续推动大众市场经济的增长。
本书将清楚地表明,推进信息化建设正迫使我们走向一个转折点,即整个经济向着低劳动密集型转变。然而,这种转变并不一定是以一种统一或可预见的方式来完成的。这种转变在更广的经济层面上已是显而易见的,但到目前为止,尤其是高等教育和医疗保健两个行业,已经针对这种转变做出了激烈的抵抗。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技术未能实现这些行业的转变,其结果却是在其他某些方面扩大了负面影响,比如医疗和教育的成本已变成人们越来越沉重的负担。
当然,技术不是塑造未来的唯一因素。不过,它可能交互于其他主要的社会和环境挑战,比如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等。人们通常会预测,随着婴儿潮一代退出劳动力市场,工人短缺最终会愈演愈烈,这将有效地制衡甚至盖过任何由自动化带来的影响。快速创新的产生通常纯粹地是为了一种反制力,意在最小化或甚至逆转我们对环境造成的压力。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很多假设都建立在不确定的基础之上,情况肯定还要复杂得多。事实上,现实的可怕之处在于,如果我们不承认或不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我们将可能会面临一个“完美风暴”:不平等的剧增、技术失业以及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行出现,而且在某些方面彼此放大和加强。
在硅谷,“颠覆性技术”的说法随处可闻。没有人怀疑技术有能力摧毁所有的行业,颠覆某些经济部门和就业市场。在本书中,我会提出一个更大的问题:加速发展的技术能否将我们的整个体制颠覆到某个程度,以至于可能需要进行根本性的结构重组来维系我们的繁荣?
[2]1英里=1609.344米。——编者注
[3]1英尺=0.3048米。——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