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的耻辱:珍珠港事件内幕
3460800000002

第2章 译者的话

今年是珍珠港事件爆发70周年。此事虽已时过境迁,但围绕这一突袭事件的历史探源和现实影响依然有诸多说法,有关这一事件的学术成果和文学作品不胜枚举。然而迄今为止,围绕美国夏威夷军事基地为何被突袭、可否避免,美国最高层该负何责、事后是否找了替罪羊等一系列世人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历史研究价值还是可读性,约翰·托兰这本《美国的耻辱》尚难有超越,关心这段历史及其后续影响的读者不可不读。

1941年12月7日凌晨(夏威夷时间),由6艘航空母舰组成的日本特遣舰队实施长途奔袭,从航母上起飞的两批共351架飞机,借助云雾掩护,分两拨对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进行突然袭击,顷刻间一举击沉、击毁和击伤美国大型舰只19艘(其中有战列舰8艘)、飞机311架,造成美陆海军官兵2402人阵亡、1282人受伤,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瘫痪。而日本只损失29架飞机和5艘袖珍潜艇,65名士兵阵亡或失踪,一名潜艇乘员被俘。

对日本而言,突袭珍珠港大获成功,战术上近乎完胜,但战略上却未占到丝毫便宜。它虽然“拉”自己的轴心国盟友德、意迅即对美宣战,但同时也“逼”强大的美国迅速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燃爆了太平洋战争,并使世界各大洲众多国家随之纷纷对日宣战。此外,轻而易举突袭成功,使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高估了自身的军事实力,疯狂攻城略地,肆意拉长战线,很快陷入国力难支的境地。因此,从中长期战略来看,珍珠港事件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大灾难。从20世纪内日本对华对美发动战争的历史来看,它都犯了缺乏战略眼光的大病。对于过去战争缺乏自省的日本来说,今后再走过去的错路,不无可能。日本是我们中国的近邻。对于它急功近利的痼疾,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对美国来说,从军事上来看,珍珠港事件无疑是一次战役上的惨败,被视为军队和国家的奇耻大辱。但从战略而言,这一“国耻”却助罗斯福政府一扫国内孤立主义的羁绊,一举完成了举国战争动员,全力开动战争机器,同时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战场,从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工厂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参战方,并在战争中不断增强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珍珠港事件成为美国从世界头号大国发展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助推器”。

70年之后,珍珠港事件留下的悬念仍是世界之谜。这次偷袭事件为什么会发生?美国政府是否本可避免?诸多疑虑至今难消,这个谜由于主要证据的“失踪”而成为旷世大案,有些说法也难以得到普遍认可。

日本突袭珍珠港是否算“偷袭”,一直存在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珍珠港事件就是偷袭;另一种说法认为是美国决策层耍的阴谋,是故意让偷袭成功的;第三种说法认为,美国政府玩阴谋,使“苦肉计”,证据显然不足,但认为美国高层图谋让日本人来“打第一枪”,人证物证倒是相对较为充分。从迄今为止公布的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来看,说罗斯福等美国政府要人1941年12月初时已清楚将与日本马上交战,倒有不少直接和间接证据。但要说罗斯福事先已获悉日本要攻击的准确目标就是珍珠港,但为使美国“名正言顺”地“被迫”参战而故意掩而不报,“引诱敌人来打枪”,至今仍缺乏足够的证据。

本书是美国著名大众历史学家、普利策奖获得者约翰·托兰的力作。作者详细记述了美国国会举行的珍珠港事件听证会的台前幕后,采访了日本袭击珍珠港前后美陆海军的许多当事人,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内情。

书中以诸多事实,说明总统罗斯福、陆军部部长史汀生、参谋长马歇尔等政府要人事先已获悉日本要袭击珍珠港的情报,其消息来源除了美国直接截获的日本密码外,还有荷兰人、朝鲜人及欧洲双重间谍提供的重要信息。但莫名其妙的是,美国驻珍珠港的陆海军指挥官却未得到有关警报。在国会听证会上,几位当事人都肯定见过截获的日本密码,但这些电文却神秘“失踪”了。而且,有些证人证词前后不一……凡此种种,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的疑问。

托兰在书中提出了震惊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观点:罗斯福在同日本开战问题上直到最后一刻还左右摇摆,在此问题上,他受到了赫尔、史汀生等人的影响,认为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是一场地道的假戏真做,罗斯福及其圈内人士掩盖了事实真相,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使两千多名陆海军将士成为无辜的牺牲品。作者更进一步指出,由于珍珠港事件,才使日本的老百姓受到了炸弹和原子弹的摧残;才致使美国在朝鲜打了一场损兵折将、不得人心的战争;才在越南打了一场更可悲的,使国家经济削弱、国内冲突加剧的战争。

还有一点十分重要,作者在书的最后为读者提供了几条难得的资料,以便世人对珍珠港事件作出公正的评判。

本书为大众历史,书中人物栩栩如生,场面逼真。读完托兰的这本书,对珍珠港事件的台前幕后便可自有判断。需要指出的是,书中的许多人物的军阶在战时和战后多有变动。作者在描述不同场景时多次交替、穿插使用不同的军衔。

参加本书翻译的还有周学军、李一文、李庆红、张晓华、曹宏举、孙洁等。由于水平有限,译文错误难免,敬请指正。

译者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