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是一种气质,需要专业又不拘一格。我一直觉得,在普通大众面前搬理论、炫模型、抖术语,算不得高明。经济学的高端真正体现在:用敏锐的目光发现世界,用缜密的逻辑思考现实,用严谨的套路玩出态度,用挑战的精神质疑流行,用经济的思维体味人生。世界千变万化,理论之树常青,经济学并不只是活在教科书里或是庙堂之上,它还可以植根于现实土壤中,伴随着潮起潮落率性生长。
这一部分,收录了一些略显另类的反思性文章,经济学就像一把无形之剑,游刃于字里行间,一点点切削着鸣鸣自得的守旧心理。这里,我思考了四个问题:第一,同样是创新创业,成功和失败为何就像隔着层纸?我的发现是,创新是创业者的通行证,自闭是自负者的墓志铭。第二,让人目不暇接的科技进步,会带来延续还是颠覆?我的结论是,人类命运也许会有断点,但经济世界的进化不会出现断层。第三,数据、稀缺、劳动、资本,这些经济学的传统要素会在新世界里发生怎样的改变?我的答案是,实质永远重于形式,经济学的思维范式永远有益。第四,泡沫、style,这些社会热点可以用经济学来思考吗?我的感受是,经济学打开了一扇窗,透过它,我们能看到熟悉又不一样的世界。
叛逆,是创新的呼吸
真正的创新,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创新,很多都是孤独之旅。
创新、创业,已经不仅是小年轻挂在嘴边的流行语,现在也变成了相关国家领导人郑重发出的最强音。2015年冬季达沃斯论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就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到了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动力源泉的新高度。那么,对于年轻的创业者而言,究竟该如何创新?再多的大道理都比不上一个鲜活的案例,所以,让我们就着瑞典人马库斯·泊松(Markus Persson)的故事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泊松出生于1979年(和我同岁),上一次出现在新闻里,是他花7000万美元在洛杉矶买了套房子,和好莱坞大明星们做起了邻居。听上去很土豪,但对于刚把公司以25亿美元天价卖给微软的泊松来说,这笔自我奖赏还是挺“合适”的。泊松的公司,其实只有20多人,核心产品也就一个游戏,而泊松硬是用5年左右的创新创业,实现了从“程序猿”到人生赢家的逆袭。
泊松做的这个游戏,叫Minecraft(《我的世界》)。作为一款其貌不扬的游戏,Minecraft近几年的风头堪比魔兽世界,它的PC版本巅峰在线人数超过100万人,手游版本则卖出了超过3000万份。(对,它不是“免费”手游!)
泊松和Minecraft的成功,很好地诠释了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内涵。作为一种创造性破坏,创新从“.com”开始就带着浓重的叛逆味,这在Minecraft的成功要素中更是显露无遗。
一是“反主流”,专注于真正值得专注的东西。无论做什么产品,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在设计维度花费太多精力,其他方面一定受影响。在主流游戏大拼画面精美度的当下,Minecraft却是一款极其粗陋的像素游戏,人物和场景都是马赛克,以至于很多眼睛被惯坏的玩家一开始都懒得去下载。不过,一旦玩上一把Minecraft,大部分人都会爱上它,因为它的游戏性实在无可挑剔。游戏行业发展得太快,以至于大部分从业者都忘记了“游戏性”才是吸引人的关键,而泊松将全部精力专注于此,取得成功也是必然。
二是“反商业”,消费“正能量”。当今社会,快餐文化流行,成功的商业模式未必是道义上“好”的模式,但最成功的商业模式是例外。就游戏行业而言,很多赚了大钱的手游,并不是好游戏,它们依靠消费人类的“劣根性”而发财,例如很多游戏里有抽奖玩法,或是鼓励炫耀性消费。而Minecraft作为现在最成功也是最伟大的游戏之一,却没有用这些卑劣手段去掏空玩家的腰包,相反,Minecraft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有意思的虚拟世界,鼓励和引导玩家最大限度地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需要去消费负面情绪,Minecraft在弘扬正能量的过程中就把钱赚大了,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创新。
三是“反团队”,一抹黑走到底。这是一个社会分工无比细的社会,人们总是会强调团队精神,鄙视孤胆英雄。但真正的创新,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创新,很多都是孤独之旅。产品的独特性会由于点子过多而被稀释,所以,创新点子的形成必须具有排他性,而只有相对次要的创新点子的实现才需要团队来完成。如果没有扎克伯格对“exclusive”(独一无二)近乎盲目的坚持,可能就没有脸书(Facebook)今天如此的广为流行;同样,没有泊松对Minecraft的主导(初期创作者其实也只有他一个人),也就没有Minecraft今天的这份独一无二。
总之,叛逆,是创新的呼吸。当今中国,已经迎来一个大创业时代,如果失败、失意,请不要怨天尤人,循规蹈矩,哪来创新?
创新创业不是小众游戏
创新的基本是发现现实,创业的根本是改变现实,创新创业不是小众游戏。
“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这个贴着两“众”标签的新潮流,听上去就不是一个“小众”游戏。但对很多走在平凡之路上的朋友而言,创新和创业似乎是远离现实的事情。在很多人看来,创新是科学家的工作,创业是企业家的生活,前者需要智力,后者需要财力,作为普通老百姓,既没有傲人的学历,又没有足够的资金,似乎很难融入到创新创业的“众”流之中。
在我看来,这种想法未免有些妄自菲薄了。每个人,都是现实的经历者,而创新的基本是发现现实,创业的根本是改变现实。泱泱大众,既然和现实相关,就有创新、创业的可能。创新创业并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事情,我们普通民众都有驾驭创新创业的能力,而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新常态则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机遇。
为什么说创新的基本是发现现实?因为熊彼特说:“创新是创造性的破坏。”破坏需要目标,创新需要假想敌,这个目标和假想敌就是现实。现实是慵懒的,你不用破坏去鞭笞它,它就长期停滞不前;现实是残破的,你不用创造去修补它,它就总是不尽如人意。无论破坏还是创造,都需要有的放矢,人类在颠簸中演化的现实,每时每刻都不缺乏低效、不足和失衡,真正缺少的,是发现现实的眼睛。创新需要透亮的智慧,创新更需要犀利的眼光,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现实的粗鄙,却没有真正发现现实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可以变得更好,因为人类加速进化的科学技术早就赋予了我们优化现实的强大能力。创新总是伴随着对现实的真正发现而出现的:有人发现了活期存款长期低息的现实,于是有了余额宝等各种“宝”的金融创新;有人发现了打车难的现实,于是有了打车软件的创新;有人发现了竹板刻字低效的现实,于是有了纸的发明。创新的基本是发现现实,发现现实则需要细致的观察、耐心的品味和独立的思考。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做到,即便生活在再微不足道的现实中,我们都有发现和创新的机遇。
为什么说创业的根本是改变现实?因为乔布斯说:“活着就为了改变世界。”发现现实并不必然意味着改变现实,万众创新是星星之火,只有依托大众创业才能让现实的改变变成燎原之势。很多人认为,创业是为了赚钱,这并没有错,市场经济体制下,不以赚钱为目的的创业很难通过丛林法则的生存考验。但只以赚钱为目标的创业,又很难真正获得商业上的长期成功,毕竟,粗放增长三十年之后,依托行政垄断、腐败寻租或一夜暴富的赌徒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中国市场已经进入细致优雅的结构优化时代,不能依托创新改变现实,就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就不能得到市场的长期认可,也就不能获得稳定的利润来源。中国正在融入全球创新创业的大时代,这是微观利益和宏观利益不断趋同的时代,不求大义就难得大利,微软、谷歌、苹果、华为和百度都是例子。创业的根本是改变现实,而改变现实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力所能及的,所以,创业并不等同于开公司,开创事业就是创业。在每种工作岗位上,我们都能开创一番事业,关键是不拘泥于现实、不盲从于现实、不屈服于现实,用细致的观察思考发现现实,用果敢的务实行动改变现实,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把创新思维和创新心态融入身边的现实,激荡出中国梦的灿烂火花。
总之,创新的基本是发现现实,创业的根本是改变现实,创新创业不是小众游戏,你准备好了吗?
被恶魔附体的黑莓
刻意创新只是突破自我,有效创新才是尊重客户,如果创新无法带来成本的削减或是客户的认同,那么很可能会变成一种负担。
商业世界的残酷之处正在于:很多次的正确才能缓慢铸就成功,而失败往往只需要一个闪念的错误。鲜活的例子已经太多,但也不妨碍再多上一个。有这么一家公司:1998年8月10日,它的股价为1美元,2008年8月8日股价飙升至142美元,10年140倍,比tenbagger还tenbagger(投资股票市场术语,指几年内能涨10倍的股票。),但2013年8月8日,股价又只剩下9.51美元,5年跌去94%。这家公司最辉煌的时候,主营产品平台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0.9%,2012年降至5.2%,2013年上半年进一步萎缩至2.7%。2008年,该公司市值为588.3亿美元,净利润12.94亿美元,总资产回报率30.09%;2013年,市值只剩下57.5亿美元,预期净亏损6.46亿美元,预期总资产回报率为-4.8%。2013年8月12日,该公司正式放出风声,寻求出售。
这家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黑莓(2013年前叫RIM)。黑莓的倒下,令人唏嘘,但黑莓的倒下,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英国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9月之后,即便再成熟美味,也不宜采摘黑莓,因为恶魔已经钻进果实内,并给其烙上了邪恶的刻印。在我看来,从经济理念和商业精神的深层次加以审视,黑莓公司的堕落和失败也是由于恶魔附体,这个恶魔,不是被诅咒的厄运,而是自闭、自我和自负合体后的无尽虚妄。
首先是自闭。当全球化浪潮席卷每一个角落,当新兴市场崛起势如破竹地演绎,黑莓公司却端坐发达市场,几乎没有顺势而为、抢滩全球经济新增长极的战略安排和实际行动。一个很简单的直觉就是,在全球经济规模第二大的中国,人们熟悉诺基亚、摩托罗拉、苹果和三星,却并不了解黑莓,甚至很多人都没听过或见过黑莓的手机。这种刻意轻视或是无心忽视,毫无疑问让黑莓失去了最大的一块潜在市场,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11年,中国每百人移动电话使用量为73.19部,乘以13.44亿人口就是9.8亿部的总量,占当年全球移动电话总量的16.51%。直觉之外,财务数据也很有力,2012年,黑莓的收入是184.23亿美元,来自亚太市场的贡献才26.7亿美元,仅占14.51%。可以说,是患上自闭症的黑莓自己,义无反顾地走向了自绝未来之路。
其次是自我。很多企业,特别是像黑莓这样以技术闻名的公司,视创新为生命,却很容易由于技术上的过于自我而走进“创新陷阱”。说白了,刻意创新只是突破自我,有效创新才是尊重客户,如果创新无法带来成本的削减或是客户的认同,那么很可能会变成一种负担。黑莓公司是技术男创立的企业,身体里流着技术革命的血液,2012年,即便净利润同比下降了65.88%,黑莓依旧增加了15.17%的研发开支,甚至在彻底走向末路的2013年,黑莓依旧在研发上投入了15.01亿美元。但遗憾的是,无论是Blackberry10系统新手机,还是PlayBook平板电脑,都没能赢得用户的喜爱。黑莓在技术上投入很多,但太过于自我和严苛,无法满足用户简单却易变的需求。这一点和夏普的失败有些类似,作为日本创新企业巨头,夏普研发了“四原色”液晶电视,将可显示色彩数从“三原色”时代提升了1000倍,但由于过度超越人眼识别的极限,夏普电视的市场份额却大幅萎缩。创新上过于自我,最终让黑莓和夏普只能在市场萧瑟中孤芳自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