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儿童传播学
3579200000010

第10章 儿童传播的主体研究(3)

儿童传播中,有些成人往往会将传播目的归于教育,即教育是传播的目的。我们认为,儿童传播的一个目的可以或者可能是教育,但并不是所有的目的都是教育。

传播和教育是不一样的概念。教育是什么?从词源学来说,教育这个词是引导或教养的过程。当我们想起过程的结果时,我们把教育说成是塑造、形成、模制的活动——即塑造成社会活动的标准模式[13]。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这个关于教育的含义是从广义层面上来界定的。但是事实上,我们生活中,成人在提及教育时往往是从狭义层面去理解,即将教育看作一种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如果从狭义层面理解教育,传播的目的是教育吗?

传播是什么?我们之前在第一章中讲过传播离不开这样一些关键词,包括影响、反应、互动、共享、活动、过程、行为、手段、信息、符号、意义、交流、交换、沟通、媒介、效果,等等。从这里我们能看出传播与教育还是不一样的。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很多家长还是会把生活中的任何一种传播都看成是教育的过程。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这样的话,在孩子生命初期的发展中就比较偏重于教育的这种外在功能,其实这时候的儿童发展还更多地受控于生物学规律和个体性规律,过于注重成人设计的目标和计划性因素,容易违背个体发展的内在逻辑。所以,成人不要把每一次的传播目的都看成教育的目的,这样太沉重了,就比如妈妈告诉孩子一件事情,它有时候只是一种传播,只是单纯地传递信息而已。如果妈妈硬是把这种告诉看成是教育的过程,要满足教育的目的,那么这种告诉的传播效果就不见得理想。换句话说,传播目的可以只是信息的传递、交流、反应、影响、共享,等等。如果一些家长明白这点,可能在与孩子的日常交谈中会显得轻松一些,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家长出现另一种情况,他们连为什么和孩子传播都不清楚,在对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呈现出无目的性的传播,或者盲目的传播。对于“应不应该沟通?和孩子沟通的目的何在?”这些问题,这些家长从来不会去认真考虑。在家长的这种状态下,孩子的生活就像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无序无效,或者收效甚微。

(三)成人在传播中的态度

1.敬畏的态度

成人在传播中应该持有什么态度呢?首先是敬畏的态度,即对儿童的敬畏。

这点可能有些成人无法认同。正如前面所述,很多成人往往是坚持成人主义。与儿童相比,成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他们是从自我的角度看待精神意义上的儿童,所以对儿童的错误理解也就越来越深。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成人把儿童看作是一个“空虚的生命”,需要通过努力把它填满,如同一个“没有能力和无助的”人需要他们做所有的事情,好像一个“没有内心主导”的人需要他们一点点从外部引导。总之,成人就好像儿童的造物主,从与他们的关系中考虑儿童行为的好坏,成为好坏善恶的试金石。他们永远是正确的,他们代表着好,儿童必须以他们为榜样,所有与成人性格特点相佐的东西都是坏的,成人要立即去纠正。这种态度在潜意识上抹杀了儿童的个性。家庭环境没有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儿童周围的物品属于成人所有,为成人使用。这些物品对儿童是禁用的,成为儿童的“禁忌”。禁止触摸使儿童在童年的发育成长中失去了活力。而儿童顺手抓到一件物品时,会像饥饿的小狗找到一根骨头似的。蒙台梭利说:“我们喜欢娇嫩可爱的儿童,把儿童看作我们手中的玩具,但却只是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倍加呵护,然而他们还有另外一面,我们必须给予儿童最大的尊重。”

但是敬畏儿童,其实就是对人类自身生命、儿童发展的一种敬畏。人们是否意识到生命存在是奇迹?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胚胎最早是一个小囊,后来发展成心脏,并且按照固定的节律搏动,一般胎儿的心搏速率是其母亲心搏速率的2倍。胚胎的发育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它可以独立并秘密地完成所有使命。细胞在经过多种转化后能够做到准确无误,它们有的变成软骨,有的变成神经,有的变成皮肤,而且这些器官也会各自发挥其独立的功能,看上去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神秘又充满本能的色彩。人们是否能领悟到儿童发展的神奇?就像新生儿,他是一个谜,他是那么完美,即使最能干的能工巧匠也不能造出与之相媲美的东西来。儿童的世界存在着许多的未知世界,儿童的内心灵魂中总有一部分是鲜为人知的,人们必须去了解。成人应该像儿童一样去寻找隐藏在儿童内在灵魂中那些未知的东西。我们可以把成人与儿童的每一次传播,看成是成人对儿童的进一步探索与发现。

2.引导的态度

我们假设成人是传播主体的情况,传播学中讲到传播主体的作用时,往往会涉及“控制”一词,但笔者认为,在儿童传播中,成人作为传播主体应坚持引导作用。因为“控制”更确切地说,表示承受外来的力量并碰到被控制的人的一些阻力的意思,“指导”是一个比较中性的词,表明把被指引的人的主动趋势引导到某一连续的道路,而不是无目的地分散注意力。我们(成人)不能强加给儿童什么东西,或迫使他们做什么事情。忽视这个事实,就是歪曲和曲解人的本性。这种控制可能立刻见效,但却使受控制者后来的行动失去平衡。

比如,一个约4岁的小女孩与她的奶奶两个人住在她们的别墅里,小女孩想打开花园里水池的水龙头看水池喷水。但是当她正要做时,却又把手缩了回去。奶奶鼓励她打开水龙头,但是小女孩却回答说:“不行,保姆不愿意。”于是,奶奶想劝服她,表示完全同意她去做,告诉她是在奶奶的别墅里。小女孩笑起来,显出很高兴和满足,而且特别想看到水池喷水,但是尽管她伸出手臂,把手伸向水龙头,但最终还是缩了回去,没有打开它。虽然保姆不在场,但是对于保姆的命令,小女孩还是非常顺从的,就连她身边的人再怎么说服也无济于事[14]。

以上是一个受到成人控制的小女孩的例子,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小女孩在控制中的本性发挥的受限。另外,成人的控制会带来其他后果。例如,通过威胁,使一个人觉得如果他要坚持做一件事,就会产生不良后果,从而使他不去做他天然倾向要做的事。但是可能使他以后受到一些引导他去做更坏的事情的势力的影响。他的狡诈的本能可能被引起,使得他对今后的事情采取回避和欺骗的手法。由此,我们说,成人对儿童如果是一种控制,这样就不是我们所倡导的传播态度。笔者认为引导较为合适,为什么不是指导呢?这是因为除了指导,笔者觉得成人还应有引领的作用,所以称这个传播主体作用为引导。成人对儿童的引领表现很多方面,一个微笑、一个蹙额、一次指责、一次警告或鼓励,都包含着某种物质的改变。比如母女两人共同生活,即使母亲从来没有叫女儿帮助她,或从未因女儿不给帮助而加以指责,女儿在活动中还是会服从母亲的安排,因为她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朝夕相处,息息相关。引领相对于指导而言,更能符合传播的某个特性——行为伴随性,更何况,在儿童传播中,儿童对于这样一些传播信息的学习速度是很快的,儿童观察事物非常热情并被事物所吸引,尤其是成人的行为,这时候成人赋有某种使命,即作为儿童行为的启发者,成为一本打开的书,作为让儿童能够阅读他们自己活动的指南,学到他们正确行为所必须学习的东西。在儿童看来,成人是可敬的,成人的话语就像一处喷涌的泉水,在儿童身上有着超自然的力量。所以,在儿童传播中,成人除了指导,还应该持有引领的态度。

3.理解的态度

有一个例子:卧室紧闭,室内黑暗,没有晨光透入。儿童心里虽然害怕黑暗,但还是克服了所有恐惧,跌跌撞撞地走进来,轻轻地碰一下他的父母。父母却是低声埋怨:“不是对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这么早就叫醒我们吗?”孩子回答:“我没有叫醒你们,我只想吻你们一下!”

这个例子不禁让我们感叹:成人与孩子的心灵有多远,什么时候成人才能理解孩子!我们需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儿童有心理生活,心理活动表现微妙,不容易被察觉到,成人往往在潜意识的作用下抹杀儿童的心理图谱,所以,成人对儿童的理解态度非常重要。理解体现在很多方面,关键一点就是要做好换位思考。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里说道:“当婴儿出生时,大家都会为做母亲的担心,会说做母亲的受苦了。难道婴儿就没有受苦吗?大家都想着,做母亲的累了,需要让她的周围光线暗一些,安静一些。难道婴儿就不需要吗?他来自一个从来就没有一丝光线和一点点声音的地方。所以,应该为婴儿安排一个光线暗和非常安静的环境。婴儿从虚无中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嫩弱的眼睛从来没有看到过光线,耳朵曾经感受的也只有深渊般的寂静。婴儿直到降生那一刻,始终在母亲身体里,没有被触摸过。可是成人是如何对待婴儿焦躁不安的身体呢?婴儿从液态环境突然转入空气中,那个娇嫩的身体与硬物无情地碰撞,被成人不灵活的手来回摆弄。人们在家里几乎不敢碰那个娇嫩的身体,他太脆弱了。亲戚和母亲都担心地看着他,把他交给‘有经验的人’照顾。但是,有经验的人也不是始终能够小心翼翼地照顾这个娇嫩的小生命。尽管我们深爱着孩子,但是我们几乎从婴儿降生那一刻起就对他们有一种防范的本能。它不仅仅是防范的本能,还是一种自私的本能,驱使我们保护自己拥有的东西,哪怕是毫无价值的东西。自婴儿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在照顾孩子时就反映出,不要让孩子搞破坏,不要弄脏东西,不要让人讨厌。当他来到我们这个世界时,尽管我们创造的世界是为了他,但我们却不知道如何欢迎他,正如《约翰福音》所说:‘他来到这个世界,世界为他创造,但世界却不认他,他来到自己的家,但家人却不认他。’”[15]

4.尊重的态度

“妈,天使为什么会有翅膀呢……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呢……鸟儿为什么会飞呢……大象的鼻子为什么那样长呢?”“哎呀,我怎么晓得呀!乖,现在该闭上眼睛睡觉喽,否则的话可要生气喽!”

这段话极其生动地表现了在小孩子的眼中,世界是那样的新奇、美妙,他要了解所有这一切之所以如此的原因,而就在他试图依赖成人的智慧帮他解决这一切谜团时,成人却往往使他失望[16]。成人的行为其实是对儿童的一种不尊重。

这方面,很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杜威认为,常态的儿童和常态的成人都在不断生长。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生长和不生长的区别,而是各有适合于不同情况的不同的生长方式……关于同情的好奇心,不偏不倚的敏感性和坦率的胸怀,我们可以说,成人应该像儿童一样生长[17]。尊重未成熟状态的正确原则,没有比埃默森(美国教育家)下面的一段话讲得再好的了,他说:“尊重儿童。不要过分摆起家长的架子。不要侵犯儿童的孤单生活。但是对于这个建议,我却听到有人叫嚷:‘你真要放弃公私训练的缰绳吗?你要让儿童去过他自己激情和奇想的狂妄生涯,把这种无政府状态称为尊重儿童的天性吗?’我回答说:‘尊重儿童,尊重他到底,但是也要尊重你自己……关于儿童训练,有两点要注意:保存儿童的天性,除了儿童的天性以外,别的都要通过锻炼搞掉;保存儿童的天性,但是阻止他扰乱、干蠢事和胡闹;保存儿童的天性,并且正是按照它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天性武装起来’”[18]。

夏山学校的创办者尼尔提出“不应该让学生来适应学校,而应该由学校去适应学生”[19]。在尼尔的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尊重儿童的自由。只有自由才是符合生命法则的。只有自由才能让儿童本性中的“善”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尼尔的眼中,真正的自由就是相信人性是善良的,相信人现在和过去都无罪。自由发展是让一个儿童在心理和情感上不会受到外在权威的管束和压制,但同时,尼尔还认为,自由并非放纵,它的前提是尊重他人,不侵犯他人[20]。

文化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米德认为,在一个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里,这种旧的关系模式应当改变。交流和对话应当成为双向的活动。成人要引导儿童实现社会化,同时,也要向年轻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习,承认他们对某些新事物所具有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他们应注意不让历史来压迫年轻一代。他们不应一味地沉湎于对过去的回忆,而是集中精力于现在和未来。年轻一代则应当了解传统文化,不管这种传统文化是什么性质的[21]。

注释

[1](英)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09页。

[2](英)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7页。

[3](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1页。

[4](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09页。

[5]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