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儿童传播学
3579200000012

第12章 儿童传播的主体研究(5)

首先,成人比工具更受儿童喜欢。现在市场上有许多的早教机、故事机等,这些机器很多时候被安排在儿童身边,向儿童传递许多信息,那么儿童喜欢它们吗?关于这点,《儿童发展概论》一书中指出,与一般的声音相比,婴儿更喜欢倾听语言。从生命的早期,儿童就已经开始能够辨别语言和非语言,并对语言表现出更多的关注。研究者曾经以出生几天的新生儿为对象开展实验。他们分别设立了两个人工乳头。一个连接着一小段语言录音或歌声录音,另一个则连接着其他乐器或有节奏声音的录音。新生儿只要吸吮,便会接通电源,两种不同的声音就会播放。结果发现,连接语言或歌声的人工乳头更容易引起新生儿的吸吮反应。其实不只是语言,还要求是人物语言。比如研究发现,出生不久的婴儿,对妇女的说话声作出的反应比对铃声作出的反应更多、更有力;两周大的新生儿在听到大人说话时会停止哭喊,而听到摇铃时却不会这样。有研究指出,新生儿对人的面孔有偏好。研究者发现两个月大的婴儿对有图形刺激的注视时间率高于无图形,对人脸的注视率占绝对优势,婴儿宁可看两幅草拼出来的人脸图,也不愿意多看黑白椭圆形。

其次,会说“妈妈语”的成人受到儿童青睐。有研究表明,与其他的语言形式相比,婴儿更喜欢倾听“妈妈语”的语言形式。所谓“妈妈语”,又被称为“儿向语言”,通常指的是母亲指向婴儿的语言,它具有语速慢、声音高和音调高度夸张等特征,并具有强烈的起伏性。出生的最初几天里,婴儿便对“妈妈语”更感兴趣和更关注,甚至当声音由一位陌生女子或男子发出时,也同样如此。针对聋婴儿的研究发现,如果聋婴儿的母亲放慢她们的手势,表现出“手势妈妈语”时,聋婴儿也对其表现出较之成人手势更多的偏好。

有些学者专门对这种“妈妈语”做过研究,认为当父母使用引导孩子的言语时,他们看起来并不是故意地试图教婴儿说话,引导孩子的言语可能来源于一种无意识的期望,即保持孩子的注意力,使理解更容易,并且在这方面它起到了有效的作用[5]。而孩子们似乎很喜欢这种语言形式,听到这种声音时,他们就转向大人的面部。

再次,漂亮成熟的形象受儿童欢迎。在婴儿期,儿童就开始显示出对身体外部特征,特别是面部特征的偏好。在对人脸的注视中,婴儿对充实的正常面部最感兴趣。4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偏好正常的不扭曲的面孔。而在长相一般的正常面孔中,婴儿们则更喜欢长相美丽的人脸。12个月大的婴儿会对“漂亮”的成人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感,更愿意和他们玩。有研究发现,3~5岁幼儿已能区分漂亮和不漂亮的儿童,幼儿园的孩子更喜欢和那些长得漂亮、穿戴漂亮、干净整洁的孩子玩。到5岁时,“漂亮”的幼儿确实具有许多人们所期望的优秀品质。研究者发现,身体特征,如体型和成熟的速度同样会对儿童的同伴接纳性有所影响。具有良好体型的幼儿更易受同伴欢迎,成熟早的儿童比成熟晚的儿童受欢迎。在出生顺序上,一般先出生的儿童,权威性较强、好霸道;后出生的儿童,比较随和。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会更好。有兄弟姐妹的儿童比独生子女更受同伴欢迎。由此我们得出,在媒介中,儿童喜欢异常的事物,但是在生活中,儿童却是喜欢漂亮的、正常的面部。这点我们要注意到,同时也能够看出儿童在不同传播系统中对传播主体的要求也不同。

(二)影响成人形象塑造的因素

哪些因素会影响成人在儿童传播中的形象呢?

1.成人的“特征—因子”

传播主体的哪些特征会影响传播?所谓“特征”是指某种具有区分作用的品质或特点。它是指在不同的情境下,一个人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具有相对一致性的方式。特征可以被用来预测行为。当今的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类行为是由特征和情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心理学家设计出了各种不同的“特征—因子”模式,这些模式当中最为著名的是迪格曼提出的“五因子模式”。该模式归纳出了5类带有普遍性的特征,它们共同作用决定了个人更为具体的那些特征。这5类特征分别是:①神经质,即具有消极情绪或沮丧的倾向。②外向性,即具有喜好群居、愿意表达自我和积极思考的倾向。③开放性,即具有喜好反思和想象、注重内在情感和独立思考的倾向。④随和性,即具有欣赏和同情他人、乐于助人和避免发生对抗的倾向。⑤良心,即具有自我约束、抵制冲动、有条理、按时完成任务的倾向[6]。对于传播特征的理论家和研究者而言,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利用上述这样的模式来解释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行为。在儿童传播中,我们由此知道,具备不同特征因子的成人,传播行为也可能不同,在考虑成人形象时,可以结合这些特征来加以分析,比如这一成人随和性明显,那么他在传播中的形象可能就是很易接近,很具有亲和力。当然,我们在分析传播主体的特征时,要注意到这些特征有时候不是单一呈现,有时候是几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2.成人的“赢效因素”

除了“特征—因子”,成人还可以通过权威性、可信性、接近性、熟知性和悦目性等因素,来提升自身的形象。

(1)权威性。权威性是指传播主体具有使传播受体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的特质。通常,成人越有权威性,其传播的影响力就越大,儿童就越信从。成人的权威性一般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表现在权力和地位上。成人的权力越大、地位越高,儿童就越容易受其影响。第二,表现在专业特长上。如果成人比如教师在某一方面具备特长,就能比不具有特长的教师更容易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第三,表现在能力和才华上。能力和才华是成人素养和智能的显现,它熠熠生辉,具有诱人的魅力。成人越是具有传播能力和才华,就越容易受到儿童的喜爱。

(2)可信性。可信性是指传播主体具有使传播受体承认和信赖的一系列特质。可信性既是指儿童对成人相信和信任的感觉和态度,也是指儿童对成人认可和承认的倾向和程度。在传播过程中,成人越是让人觉得可信,儿童也就越容易按照他的信息意向发生变化。所以我们经常要求成人要说到做到,不能欺骗孩子,否则慢慢地,你的话孩子就不相信。

(3)接近性。接近性是指传播主体在信仰、民族、籍贯、专业、个性、情趣、距离上与传播受体越接近、越相似,就越容易产生好的传播效果。在传播中,这种接近性或相似性会使受众产生一种“同体观”倾向,把成人看作是“自己人”,从而在传播中也易造成与成人意见一致的情境。

俗话说:“情投意合结良缘”。只要成人作为传播主体与儿童之间情趣一致、意气相投,就容易得到儿童的接受和认同,彼此之间也会产生好感。伯恩等人的实验表明:态度的类似性程度与好感之间是一种正数直线上升的关系,即相似性越增加,对其好感的程度就越高;相反,一旦龃龉,彼此不仅以观点不一而告终,还意味着可能要在感情上产生隔阂。人总是追求对“自己正确”的印证,而存在着具有类似态度的他人,就可以增强“自己正确”的安心感[7]。

(4)熟知性。东京大学诧摩武俊认为,一般来说,无论对人还是对事,总是接触机会越多,怀有好感的程度就越高。对初次见面的人或未知的事物,由于不了解那个人或那件事的全部情况,往往会怀有不安,不知如何对待。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不确实的部分减少,熟知性增加,亲近的倾向就会加强[8]。可见,在儿童传播活动中,只要成人比如教师多露面、增加与儿童接触的次数和信息互动的频率,就能使他们产生“熟人”印象,形成亲近的倾向,这点对于入园适应困难的儿童很有帮助。

(5)悦目性。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教师的悦目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一般认为,教师容貌漂亮、风度翩翩,对学生具有悦目性,那么他(她)本人及其所传信息则易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这点我们在前面其实已经分析到,儿童喜欢漂亮的事物。成人如果能满足儿童的这种赏心悦目的心理,那么对于传播效果是有益处的。

注释

[1]郑燕祥:《教育的功能与效能》,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144页。

[2](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页。

[3](英)A.S.尼尔:《夏山学校:养育子女的最佳方法》,周德译,京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4](美)甘第尼等:《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罗雅芬等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页。

[5](美)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吴颖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08页。

[6](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7]邵培仁:《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页。

[8]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第四节 成人在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成人在传播中的地位

(一)成人作为主体与儿童的关系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一书将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大致分为4类:支配关系、疏离关系、圈层关系和服务关系。支配关系是指传播者根据自己的目标或意图将思想、观点或信息强行灌输给特定受众的传播情境。疏离关系是指传播者不重视与受众的关系,往往缺乏为受众采集信息、传播信息的意识,传播者开展传播活动出于政治、经济、名望或其他私利的目的。圈层关系意味着作为个体的传播者有意愿将自己的目的与部分受众的需求、兴趣相结合。处于圈层关系中的受众,与传播者往往拥有基本相同的文化背景、理想抱负和兴趣爱好。服务关系要求传播者将受众看作是服务对象,受众满意与否至关重要。服务关系是对支配关系的一种超越和进步,但是若将其变成一种服从关系,则可能是一种倒退,并可能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1]。

在儿童传播中,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这些受传关系。处于支配关系的传播情境,成人往往是一种趾高气扬的态度,儿童只有对成人的指导唯命是从。处于疏离关系的传播情境,成人往往对儿童是一种应付敷衍的态度,“身在曹营心在汉”,对待儿童传播活动不专心不认真,处于游离状态。处于圈层关系的传播情境,成人和儿童的关系像朋友一样,气氛融洽,传播是他们共享社会信息、个人想象或体验的方式。处于服务关系的传播情境,成人尽量满足儿童的需求,但是在服务和服从上要把握好度。

(二)成人作为主体与信源的关系

信源又称信息源,是信息论中的概念,是产生某种运动状态或方式(信息)的源事物。比如在儿童阅读传播情境中,一位妈妈把故事书上的故事摘下来,然后讲给孩子听。在这个例子中,传播主体是妈妈,而故事书就是信源。有研究表明,传播主体和信源往往存在分离、合作、同化等3种关系,以下我们从儿童阅读传播情境,对此进行分析。

比如上面讲的例子——妈妈给孩子讲故事,在这个阅读情境中,传播主体与信源的关系是这样的:

(1)分离的关系。传播主体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从信源处得到信息,但又不依赖信源。妈妈给孩子讲故事,虽然故事内容来源于故事书,但是妈妈在讲解时,大多数的讲解内容却是故事书之外的内容,比如这位妈妈在讲解中编进去一些自己的内容,或者增加了一些即兴的亲子交流内容。这时候妈妈这一传播主体与故事书信源是相对独立的分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