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儿童传播学
3579200000002

第2章 序 在儿童发展的交叉领域中前行

秦金亮[1]

一切历历在目,去年的现在,上官海青写邮件联系来我校访学,当时就敬佩她的眼力,在儿童与传播之间穿行着实需要底气和胸襟。9月她拿着《儿童传播学》大纲让我帮忙参详,跟我说,打算在访学一年期间完成这部著作。我当时看着简单的两张纸大纲,心中颇为担心,因为姑且不论传播学,仅是儿童研究领域,涉及浩繁的理论卷帙和复杂的学术渊源,绝非短期所能成就,更何况要做跨学科研究,如何能够轻松驾驭。然而时隔半载,她将书稿交予我并请我为之作序,洋洋洒洒20万字于是真真切切地摆在了我面前。我当时着实诧异,可当我通览全文掩卷阅罢,心里却是澄明了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本著作绝非仓促之作,实乃一位学者长期积淀饱蘸心血的结晶!

我欣然答应作序。一是感谢上官海青的诚恳和信任,并为她多年耕耘喜结硕果表示由衷的祝贺;二是借此机会向更多朋友和读者推荐这部作品,并欢迎更多学者参与到儿童研究中,有更多类似的跨学科研究成果面世。

我本人一直提倡儿童发展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深信其他学科能够为儿童研究提供丰富的发展空间和宽广的研究视阈。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年,正是相关学科的知识滋养,才成就了现今蓬勃的儿童发展研究。《儿童传播学》就是这样一部跨学科著作,它梳理了儿童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统整了儿童发展科学、发展神经生物学、儿童教育学、儿童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勾勒了一个较为科学完善的儿童传播学理论体系。它的意义在于展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关爱老幼病残是社会文明的试金石,认识童年、反思童年是社会成熟水平的晴雨表,这正是近十多年来儿童发展科学兴盛的直接动因。“我们从童年中走出,却忘却童年”,这是人类认识史的一大悖论。目前我们对自身童年的认识还相当稚嫩和肤浅,其中信息化社会下(特别是新媒体环境)儿童发展的处境正引起多学科的高度关注,儿童传播学是完成这一使命最重要的学科。相比于儿童相关的其他学科而言,儿童传播学是一个正在起步但却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儿童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儿童社会性研究亟待从更加宏大的视角去考察。《儿童传播学》是在这一背景下,对儿童与自我、与成人、与社会、与环境的观照,是应运而生的著作。

综观全书,不难发现,本书有以下精到之处:一是新颖性。专著视角独特、观点新颖,运用新资料,反映新成果,阐述新见解,汇集国内外儿童传播的最新研究,充分体现儿童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性和开创性。

二是系统性。专著全面介绍了儿童传播本体、主体、受体、载体、客体、环境、效果等内容,清晰地阐述了儿童传播的基本理论和关键问题,系统地构建起儿童传播的理论体系。

三是专业性。专著结构合理、重视实证、旁征博引、内容厚重。全书在理论上博采众长,注重跨学科的分析和拓展,充分利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较好地克服了概论性著作的浅尝辄止。

四是生活性。本书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语言通俗易懂,论述深入浅出。作者既是一位学者,又是一位热爱孩子的母亲,她将多年来儿童传播实践有效地融合到理论中,进而为广大家长理解并加以运用。

我衷心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从本书中获益,从而更好地关注孩子、研究孩子、服务孩子、教育孩子。

据我所知,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儿童传播的学术著作,她也是呱呱坠地的稚嫩婴儿,需要学界的培育性呵护,特别是建设性的培育土壤和氛围。当今大众传媒中,成人“好心为儿童办坏事”屡有发生,我们避免一些悲剧发生的唯一办法是“在科学和思维意义上实现成人向童年的‘穿越’”。这本著作或许可以为我们实现愿望提供有益的路径。

是为序。

2014年5月2日

注释

[1]秦金亮:教育部幼儿园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早期儿童发展与教育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