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哈萨坟记事
3602200000011

第11章 闲话伍子胥

那是秋天的一个下午,我独自走入苏皖边界的一个名叫大卡的村子里。我的目的是,寻访民间传奇人物葛正才的渺茫往事。葛正才死于73年前的溧阳西门刑场,是溧阳最后一个被砍头的重罪死囚。然而,可惜的是,村中几位辈分最高的几位古稀老人,也自谦年岁不够大,说不出葛正才是高是矮。抱歉之余,一位红脸老汉领我去村外,看一块鲜为人知的石头,以尽地主之谊。

这块石头横卧在林边的草丛中,若半个桌面大小,人称上马石。据老汉讲,由此石认蹬上马的,是春秋时代的伍子胥。石头上有他的一个脚印,其脚趾与脚跟,均隐约可辨。而使人惊讶的,倒不是伍子胥的腿劲大,把石头踩出凹痕来,而是他的坐骑,猛然腾身跃起,呼啦一下子,飞上数百米高的乌鸦山,把眼看要追上他的某大王,给活活气死。不过伍子胥上了山,并未摆脱追兵。想到过昭关时,一夜愁白了头发,因祸得福,竟蒙混过关,于是他决定再次改容,举起一块石头,要砸掉自己的两颗门牙。情急之际,土地神来帮他了,引他躲入一座破庙,将他变为一尊泥菩萨,便化险为夷了。因此,有人把乌鸦山改名为伍牙山,又名护牙山,并在山下建伍相国祠,世代纪念他。而那个被气死的大王,也享受了同等的礼遇。老汉指着一箭之地的山坡说,原先那儿有座大王庙,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才被拆了种了树。至于那是楚王还是郑王,老汉没细讲。

民间传说对历史人物的穿凿附会,是颇具想象力的。当年伍子胥不甘束手待毙,便违抗君命父命,由楚国逃至郑国,背上了叛国者的罪名,及穷困潦倒的厄运。据说伍子胥过了乌鸦山,还怕人认出他,便以泥涂面,于是溧阳地界上,又多出一个叫泥面岗的地名。

过了泥面岗,伍子胥见河边有个女子在洗衣物,见她身旁的一只筲箕里有几块饭团(将稍有馊味的米饭,拿到河边淘一淘再吃,是江南人家节俭生活的古老习惯之一)。伍子胥朝她讨饭团吃,那女子由他吃了个饱。当时,这个逃亡者已成惊弓之鸟,所以没走多远,又特地回来叮嘱那女子:“不可对别人说出我的行踪。”为使伍子胥放心,那个溧阳女子,竟抱石投河而死。见此情形,伍子胥咬破手指,在石头上写下几句血字:“尔浣沙,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功成名就后,伍子胥果真来到此地,往河里撒了三斗三升金瓜子,以此报答他的救命恩人。不料这个传说竟有事实佐证,两千多年后,仍有人在那条河里捞到金瓜子。其中的半粒,被当地文化馆收藏至今。那条河叫濑水河。那个刚烈女子,史称史贞女。

伍子胥受吴王阖闾重用后,率领吴国军队杀回自己的故乡。旗开得胜,掘楚平王的墓鞭尸泄愤,替父兄报了仇。早年他父亲伍奢,因替太子辩白,力谏楚王,却惨遭杀害,不料伍子胥本人的结局也是如此。越王勾践请和时,伍子胥劝新吴王夫差趁机灭了越国一统江南。夫差不仅不听劝,反而赐剑给伍子胥,要他死。这回伍子胥没有跑,他吩咐门人:“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抠出来,安在城门上,好看到勾践进城灭吴的那一天。”

这话传到夫差耳朵里,夫差恼羞成怒。一怒之下,将伍子胥的尸首塞入皮囊,给扔到海里去了。越王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九年后果真灭了吴国。有人说,每年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大潮,是伍子胥来看吴王命运的时候。如今他已化作惊涛骇浪,让后人一睹其死前的豪放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