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哲学的思考:以人类认知为参照
3603900000024

第24章 新闻之路(22)

文章认为,微时代的传播,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流动的传播”。3G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信息接收终端的移动难题。3G网络以及相应技术已经融入到手机应用中;随着电子纸技术的发展,电子纸也将与3G技术融合,增加上网功能。电子纸的重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可折叠的性能能够允许受众将电子纸直接装进口袋。未来的信息接收终端将不会仅仅局限于手机或是电子纸,特别是随着物联网的逐步建设,各种物品将被赋予智能,兼具传播功能,人类的信息接收终端种类不断增加。这些小巧便捷的信息接收终端可以使人类的传播活动范围大大拓展,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

二是“迷你的传播”。进入“微时代”,各类移动便携的终端将大行其道,它们的体积将大大缩小,屏幕等信息展示框的面积将相应变小。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平均显示屏为13英寸,而一部手机的平均尺寸为100mm×40mm×20mm。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传播内容已经不合时宜,迷你的传播内容将备受青睐。

不仅如此,信息接收或发送设备的体积将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塑造受众的时空观。移动终端使得人类的传播更加流动,也将人们的传播时间分割得更加琐碎,人们会选择无聊与零散的时间来进行信息的传播或接收活动。时间的琐碎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有大量时间来接受大篇幅的电影、电视剧、漫画或是小说。不仅如此,移动的信息终端也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进行传播活动的心态,人们更青睐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内容,没有耐心和精力接受冗长沉重的内容。

三是“瞬时性的传播”。微时代带来了信息传输的高效率,传播活动也随之具有瞬时性的特点,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对于传播者而言,小的信息量提高了传播速度,加快了信息内容更新,更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通讯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布信息。像微博,只允许使用者发布140个字符之内的信息,但可以通过手机、IM软件等多种途径发布,所以,微博内容的更新速度非常迅猛。对于接受者而言,接收信息、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具有高黏度、冲击力巨大、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并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的内容。

四是“扁平化的传播”。数字技术使传者与受者位置互换、重叠并且逐渐变得模糊;传播活动逐渐“去中心化”,甚至出现“无限中心化”的趋势。在Web2.0的技术平台上,信息传播交互的每一个节点上都可能是一个传送或接收的中心,传播活动早已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而是呈现信息传播的网状结构、双向结构。

在微时代,传播的扁平化趋势更加明显: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个体都是一个传播节点,相比之前,人们进行传播活动更加便捷、高效、平民化。微时代使得人人在对话中实现决策参与,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使得传播的长尾效果更加明显。

文章提出,微时代危险与机遇并存,需要加以理性审视。通过便捷高效扁平化的传播,人们可以收集或提供信息、发表意见或建议。但是,当信息在较高程度上实现聚合的时候,微时代的传播活动也面临着如下弊端:

首先,人们之间的信息差距将显著扩大。信息移动终端的持有与上网条件这两个方面的不平等将会影响信息知情权、传播参与权的享有或行使,使得一部分人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定过程之外。而且这种鸿沟会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扩大,人们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平等程度会加剧。

第二,小群体内的微型传播将带来“信息茧房”效应。无数的网站、微博、社会网络化服务点(SNS)的林立,很容易导致网民内部分离为大量的小集团。人们只选择与自己想法相似或有共同点的集团,形成一个个小的“信息茧房”和回音室,在其中人们只倾听自己所选择的东西和愉悦自身的信息,很容易制造偏激的错误、过度的自信和没道理的极端主义。(凯斯·R·桑斯坦著,毕竞悦译:《信息乌托邦》,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第三,传播的扁平化会带来信息垃圾和信息过剩的流弊。信息技术使人们可以在对话中实现决策参与,原来的主导信息不复存在,来自不同传播节点的“传播中心”却可以将信息源源不断地发送。同时,个人的好奇心、表现欲望以及志愿者精神,成为提供信息和交换信息的动力,这必然会带来信息垃圾和信息过剩的流弊。在微时代,受众排除无谓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将比自由选择信息更加重要。

但是,文章最后还是表明了“迎接微时代,选择乐观主义”的态度。文章指出,“微时代”的人类传播活动正在经历一场全新的“革命”。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人类的传播活动大踏步向前发展。微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颠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数字化技术的对象将是一个个身份清晰、个性鲜明的个人,而不再是匀质的、无差别的传统概念中的大众;社会成员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了信息产品的多样化,同时也促使信息产品形态以及服务方式的改变;传统媒体的机制和功能将发生变革,原来的宣传平台将演变为公共话语平台,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媒体将成为信息内容的制作商和提供商。在微时代,传播的明星效应、长尾效应以及二次挖掘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传播技术的进步也为今后的传播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联网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传播活动?它将为传播活动带来哪些方面的具体影响?如何处理好传播平台的拓展与信息泛滥之间的矛盾?如何避免传播“微化”造成的“信息茧房”弊端?这些问题亟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解决。

3G时代的“报纸进化”

随着手机3G的迅速发展,一个与以往时代截然不同的“新媒体时代”已然到来。

3G,全称为3rd Generation,中文含义指第三代数字通信,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而言的。3G手机是指结合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包括声音、图像、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而且更为安全可靠。

互联网是一个集大成,它将以往一切媒体时代的通信技术和传播方式融为一体,为我所用。报纸、广播、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体统统被它“改造”“吸纳”“集成”。3G是一个最新的“集大成”,作为“第五媒体”,它将第四媒体互联网的优势也一并“集成”进来。

集成性、交互性、即时性、全民性、移动性、便捷性、亲密性……这一切,都是3G所承载的新媒体特性。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相比,它的优势不言而喻。3G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甚至改变了人的整个生存生活方式,改变了人的世界观。对此,我毫不质疑。站在媒介的角度来看,3G是一个更全面的“超级媒介”;站在更高的角度看,3G同时又是一个“超级终端”。3G还是一种能在传播信息的同时采集信息的媒体,而且使得新闻更新节奏越来越快,传播时差越来越小。

“媒介是人的延伸”的理论,是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的核心。从我们较熟悉的媒体的角度来看,“媒介对人的延伸”主要体现在对人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延伸,以及对人的互动和移动等感知机制的延伸上。在人类文明史上,媒介的发展与人的自身发展是一个漫长的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类认知发展、文明发展的进程。

文字的发明让人类的传播活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展了语言传播的功能,同时也开辟了漫长的视觉统治时代。印刷术的发明,特别是欧洲的约翰·谷登堡的印刷机的发明更强化了这个时代的传播活动。在以视觉、文字、图画为主要方式的文明传播背景下,报纸这一第一的媒体产生了。除了报纸外,照相机、电子摄像机等媒介都让人类的眼睛看得更远,而且轻易地穿过时间之河。

人类从树上下来,用双腿走路的一刻,堪称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时刻,这代表人类的双手被解放出来,兴盛的人类文明才被建立起来。这同时也决定了,从那一刻起,人类的交流沟通,都处于移动的状态。可以说,在移动中拓展自己的活动空间,在动态中认识和改造世界,这是人类活动的一条清晰的红线。

3G以前的媒介,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在“人的延伸”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足。而3G,则很好地实现了四个方面的延伸,显示出了其综合性的“超级媒介”优势。从媒介的意义上来说,它堪称迄今人类对自身感知模式复制中最完美的产品。但是,我们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演化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事物都有其多面性。我们对“媒介延伸论”比较熟悉,但是还要注意到:麦克卢汉经常把“截除”一词和“延伸”一起用,他还为我们指出另外一个道理:人的任何一种延伸,同时还可以看成是一种“自我截除”。

基于文字和图片的报纸,张扬了视觉,却切除了人类的耳朵。广播让听觉得到延伸,移动性很好,互动性也有所进步,但是无论如何,视觉的缺失让我们信心大减。电视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联合,但电视又是一种孤独的独白,它把越来越多的人困在家里。互联网似乎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但是在解放人的双腿方面,互联网做得并没有电视的多。

3G来了。3G很好地实现了这四个方面的延伸,显示出了其综合性的“超级媒介”优势。但是,任何一种文明,都不可能是完美的。3G也一样概莫能外。

3G将人的感官和行动“延伸”得如此完美,那么它又“截除”了什么?

系统论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就“功能带来系统的老化”,而且对任何系统来说,只要它具有一定的功能,由功能带来的老化便不可避免。3G似乎解决了一切问题,而正是在解决这一切问题的过程中,新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3G的集成性、交互性、即时性、全民性、移动性、便捷性、亲密性……这一切本是它的优势和功能,但也是这些带来了3G的“负效应”,而所有负效应中最为可怕的,则是对人的冷静、沉思的“截除”。

快节奏、便捷性和图像化,在为人们带来无尽好处的同时,也使人的认知变得越来越肤浅化和碎片化,使人的思维越来越简单化、浮躁化。快节奏是一个中性词,它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思维的简单化往往与快节奏相伴而生。人一旦生活在快节奏活动的“蜂鸟境遇”之中,就很难沉静下来。尤其是人的精神生活,一旦进入蜂鸟一样的高频律动之中,沉思和创造就会变得渺茫起来。

在一个快节奏的、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冷静地沉思将成为一种奢侈品。

而世界的复杂性不仅不会因为科技的发达而弱化,相反,科技的发达、人的进化会增加世界的复杂性。世界的复杂性与人的思维简单化一旦形成一种可怕的“倒挂”,将会出现什么,我们无法预料。在新媒体时代,普通人能够便利地参与社区、国家乃至世界的一切事务,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认为仅仅有了参与的机会就解决了一切,就把问题简单化了。

我们必须思考:真正的知识和思想从何而来?

相对于3G,报纸是一种“静态”的认知、表达和传播。与3G相比,报纸当然是一种原始的媒体,但是,原始不等于无用。从报纸的深层本质来看,它更是一种沉淀,一种文化和智慧的凝聚与积淀。

人或许能在快节奏中得到便利,却未必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获得思想和幸福。有了机动车、飞行器之后,人仍然需要用脚来走路——甚至不一定是为了走路而走路,甚至,这种原始的方式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徒步和自行车运动的兴起,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报纸深思的现象。

在3G时代,如果要想人们摆脱“蜂鸟境遇”,报纸不仅不能消亡,相反,其功能和使命将显得愈发重要。人们选择3G,更多的是因为它的集成性。它是一个“大全”,它具有交互性、自媒体性。而如果让人们选择报纸,又因为它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价值?危机导致死亡,也可以导致进化。形式的进化是进化的一种,而内质的进化同样不可忽视。作为传媒种群之中的一个“原始物种”,报纸如何进化?

认知、表现和传播世界的复杂性,这是新闻纸最核心的价值本质。现代科学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呈现了高度综合的趋势,其中蕴含着从简单科学向复杂科学的发展。随着复杂性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的学术视野向宇宙的广度、深度大大地拓展。人们逐渐领悟到,在世界上,虽然存在着可以用还原论方法认识和解决的简单问题,但面对世界在演化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和复杂系统,却不能一概用简单事物来还原。也就是说,认知和表现世界的复杂性,更需要冷静地思考与探索。

报纸的进化,就是向认知型、思想型、文化型媒体前进。如从《新疆经济报》的理论与实践来看,这张报纸就是在不断实现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这张报纸的新闻写作已经由表现事物进入到表现“心路”的层次,已经由表现事件层次进入到“意义”层次,而报纸的新闻语言更是提倡“诗性”,正在一步步向着文化、哲学、文学的层面前进。进入人的“心理世界”和“点破”事物的意义,这正是《新疆经济报》的过人之处。它已经为报纸的前进方向做出了宝贵的探索,也获得了深刻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