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哲学的思考:以人类认知为参照
3603900000009

第9章 新闻之路(7)

第三个是小普林尼《通信集》之庞贝古城消失。公元79年8月24日,著名的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瞬息之间,岩浆遮天蔽日,火山灰漫天飞舞,铺盖了周围数公里地域。相距仅10公里的庞贝城,当时是一个繁荣的酒色之都,已拥有两万人口。人们来不及躲避,几个小时内,火山灰便将这座城镇掩埋。《通信集》生动地叙述了这一事件的详细过程,成为一篇优秀的通讯。

事实上,这三大“经典”所体现的内容与形式,在荷马史诗、希腊喜剧和历史著作中是随处可见的。不仅如此,尽管直到今天,传说、文学、历史、艺术等形式,都是被传统新闻观念所排斥的,但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传说、文学、历史、戏剧、绘画等艺术,从来都没有与新闻分开过。今天的新闻学者,普遍站在“被剥离出来”的“新闻概念”的基础之上认识新闻,越来越钻进一个“只看得到自己脚尖”的死胡同里。他们越是努力寻找“新闻自己的出路”,就越是找不到新闻的出路。

对中国古代新闻思想,目前学院派的新闻研究者多持不认可态度。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许正林《中国新闻史》一书中,在“中国新闻观念的演进”一章中的说法:“严格地讲,中国古代没有新闻思想,但与之相关的传播思想资源却十分丰富。”(许正林《中国新闻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这一观点实质上是把“新闻”和“传播”分割了开来。

事实上,新闻与传播,从来都是相依为命的事物。许正林先生还列举了已经出版的关绍箕的《中国传播思想史》,李敬一的《中国古代传播研究》,戴元光等人的《中国传播思想史》,以及厦门大学的“华夏传播研究”系列等专著,这些研究涉及的“传播思想资源”,其实已经传递着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思想——只是没有和新闻研究结合在一起而已。

许正林先生概括了以上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1)中国传播文化中有关传播的起源、特性、作用与概念(侧重古代文化与洞穴文明的探索)。

(2)符号、媒介与传播包括语言、文字、非言语传播。

(3)环境与传播,包括自然环境、人工建设(例如运河、长城)及政治、社会环境变化对传播的影响。

(4)政治传播,包括政治设施、变法维新及朝野之间传通的作用和影响。

(5)思想与文化传播,例如百家争鸣、西学东渐、文学创作与翻译、教育与教化。

(6)经济传播,例如农耕技术、商业信息、货币流通等影响。

(7)民间传播,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传播等渠道的研究。

(8)说服传播,包括合纵连横等论辩术与说服技巧的研究。

(9)中国人际传播的特色。

(10)传播体制的研究。

(11)中外信息交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包括对佛经与基督教圣经的翻译、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及西方宗教与思想的传入。

(12)古代新发明与新思想诞生的过程、阻力及限制(火药、活字印刷、历法、天文仪等古代早已发明,但没有得到发展的空间,直到明清西风东渐,中国才享受到“文明回归”的成果)。(许正林《中国新闻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如果仔细审视这些研究内容,这些内容处处与新闻紧密相关——许正林先生一方面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新闻思想的诞生,是与西方新闻思想的传入息息相关的”,这里的“真正意义上”实际应该说是“工业社会的”或“近代印刷传媒时代”新闻思想。不过可贵的是,许正林先生始终没有割断历史,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我国具有悠久优良的新闻传统,从先秦至清末是中国新闻思想的孕育期”。这一观点是基本符合事实的,不过也不完全准确,应该说是“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孕育期”更为确切。

许多新闻学者把唐代以来的“邸报”作为中国“官报”的起源来进行研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要把“官报新闻思想”当做中国古代新闻思想的主导,那就犯了“只见媒介不见新闻”的毛病。事实上,在古代,除了所谓的“官报”之外,在民间、知识分子、商人等群体之间,新闻传播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只是其形式更加五花八门而已。所谓“官报”,不能完全看做今天所有报纸的起源,只能是“党政简报”和“内部报”的起源。而事实上,“官报新闻思想”的流毒却一直为害至今,很多党报恰恰是把“邸报”当做了自己的“老祖宗”加以效仿,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事实上,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新闻是以今天的“新闻”以外的形式生存、发展着的。农业社会最大的特征是以农业生产为整个社会的支撑,一切活动围绕农业生产活动展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表现和传播,是以一种今天无法想象的速度和节奏运行着的,这也与那时候人们活动的范围与速度相适应。与今天的动态社会相比,农业社会是一个“静态社会”,这种“静”当中,当然也蕴含着“动”,只是极其缓慢而已。

正如鲁醒在《人类社会构造原理解析》一书中提出的:社会平均发展速度在农业社会时期是1000年左右,在工业社会时期是100年左右,世界落后地区在先进地区的带动下,也适应这一速度的发展出现飞跃式进步。这一证明的结论意味着在正常情况下,农业时期存在1000年左右的社会生产力周期、500年左右的经济大周期、250年左右的经济中周期、10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工业时期则存在100年左右的社会生产力周期、50年左右的经济大周期、25年左右的经济中周期、1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

“以千年为单位”这就是农业社会的历史节奏。

农业社会的新闻,处于缓慢成长的时期。

传媒时代——工业社会的新闻之路

工业社会,是职业新闻的诞生期,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新闻人开始出现。

工业社会,新闻传媒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并迅速成为新兴产业。

工业社会,报纸、广播、电视逐步成为新闻传播的主导媒介。

在这个时代,随着新闻走向独立,新闻开始走向经验总结、理论探索的自觉阶段,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思想。

1.3.1工业革命催生职业新闻

工业化与城市化

在世界范围内,公元500-1500年是手工业技术大发展时期,手工业技术发展成熟的标志是出现简单合作的手工业工场。这一历史阶段,农业社会逐步进入成熟期,并在农业社会的母体上孕育出商品经济和工业文明的新生命。

在个体农户农业生产能自给有余之后,手工业生产主要面向市场进行。所以,伴随手工业技术大发展的是市场的成长与发展,工商业城市在市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壮大,当手工业技术发展成熟时,市场经济也随之形成。15世纪的西欧因“黑死病”横行,人口大量减少,加上传统海外商路被中东战乱阻断等因素,导致产品销售市场不足,从而产生寻找海外市场的航路开拓运动。

在农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农业生产,而进入工业社会,农业生产就退居到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与粮食的“次要”地位,工业生产成为经济的主要内容。之所以公元1500年左右会成为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转为工业时代的转折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这个时代起,在世界范围内,工业文明的发展进入快速持续的上升期,一场改变世界命运和格局的“工业革命”逐步成为世界历史的主题。

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志着机器时代的来临。

2.拉近世界各国的距离。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传播,进入了加速度时代。

3.冲击旧制度、旧思想。封建社会的枷锁,被技术革命、政治革命、思想革命打破。

4.西方殖民掠夺加强,殖民地人民更加贫困、艰难,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5.巩固了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国的统治基础。

6.世界出现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大新的对立阶级,新的社会转型时代到来。

7.掀起自由主义思潮,民主、自由成为时代的大潮。

8.标志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9.现代城市的出现,推动了现代化和城市化。在现代城市里,农业社会的臣民,开始了向现代公民的身份转变。

工业化及随之发生的变化提高了世界多数人们的生活标准。较之过去,有更多的商品可以供用,成本也较低廉。但是,增加对商品的需求,就意味着原料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由于大量生产技术的发明和创新,世界若干地区的文化特征在食物、衣着、住房、娱乐,以及生活方式上,就趋于标准化。

在较早阶段的工业革命中,人们被迫适应新的生活,从农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厂工作。许多人住在城市人口密集之地,于是出现了许多新的关于卫生、福利及老年照料的问题,有时是未获解决的问题,也引起清洁、住房、犯罪等问题。工业化也改变了政府,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抢夺各种原料和市场,以支持工业的发展;工业工人(无产阶级)学会了组织与谈判的技术,要求对于社会的管理,有更多的发言权,因此,民主的过程加速。

城市,诞生于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城市,一方面是政治军事中心,一方面是商品交易中心。农业社会的城市,也是人类文化积累、传承的载体。

在中国,从夏商周时代的王都,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王城,从秦汉都城郡县治所,再到唐宋元明清的大小城市,城市的发展历程漫长悠久。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古代城市生活的代表性画卷。可以说,一直到19世纪,中国的城市都是农业社会的文明中心。

在西方,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城邦,到中世纪的城市,同样也都是农业社会的文明中心。

16世纪之前,中国和西方的城市文明是同步发展的,甚至中国的城市文明相对发达得多。但是,到了16世纪之后,东西方城市化的进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中国依然沿着农业社会的老路向前走,而西方,则进入了工业文明的城市化时代。尤其是机器工业与现代化城市的结合,完全改变了人类城市生活的图景。

自从进入农业社会,尤其是城市出现之后,新闻传播就进入了以城市为中心的时代。在工业时代,新闻与人类社会发展原本就紧密的关系,随着新闻产业的发展也日益凸现。人类对新闻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

在农业社会,中国的新闻传播与西方相比,从来都不曾逊色过。但是到了16世纪,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转折点上,大踏步前进的西方世界,把中国抛在了后面。西方的新闻事业,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高歌猛进。而中国的新闻事业,随着沉睡的文明一起,像鸵鸟一样把头扎进了沙子里。从16世纪到19世纪,西方新闻事业的发展,整整超过了中国新闻事业300年的发展进程。直到19世纪,中国的近代化和近代新闻事业才在西方列强的枪炮声中猛然惊醒。此时的西方新闻事业,尤其是报业,已经发展到了中国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期才达到的水平。

在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开始了艰辛的起步,并在社会革命的浪潮中起到了时代先锋的作用。它是一部中国人自强自立的抗争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建立和更新自己的认知参照系,重新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认知史。它是一部新中国的革命和发展史,也是一部不断打破封闭、重新融入世界大潮的开放史。

地理大发现

鲁醒在《人类社会构造原理解析》一书中进一步阐明,在工业革命阶段,社会生产力先后存在五个发展时期。这五个时期说明工业时代社会生产力存在以百年为单位的发展速度:

1.简单合作工场手工业发展时期:约公元1500-1600年间;

2.分工合作手工业发展时期:约公元1600-1700年间;

3.劳力密集型产业结构形成时期:约公元1700-1800年间;

4.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形成时期:约公元1800-1900年间;

5.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形成时期:约公元1900-2000年间。

顺着鲁醒的这一认知思路,我们不妨对西方工业社会的新闻之路做一个回溯。

在公元后的前14个世纪中,中国是技术革新的伟大中心,向欧亚大陆其他地区传播了许多发明。尤其是四大发明,对人类发展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道: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人们将看到,这些发明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显著。这三大发明古人并不知道,它们的起源,即使现在仍模糊不清,无人知晓,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以致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星球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务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