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生不过一念间:南怀瑾的15堂人生智慧课
3620900000007

第7章 仁爱无私心(2)

一、看场合说“不”

拒绝别人时,要考虑到对方的面子,尽量不要当众拒绝。当众拒绝别人会使对方觉得抬不起头来。如果实在没法找到私人场合,最好事后马上找机会向对方表明自己的善意。

二、赞扬式说“不”

不要给对方当头棒喝,先给予肯定再拒绝可以更好地表示善意,以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比如,面对对方的提议,最好不要直接说“我不同意”,不如这样说:“你的主意不错,不过某个部分不大可行。”

三、屈尊式说“不”

直接否定对方难免会让对方感觉我们是高高在上;表现谦虚、爱莫能助的态度,适当贬低自己,能减少对方的失落感,不会让对方觉得落差太大。比如,当不能提供帮助的时候,不要直接说“我不能帮你”,不如换个方式说:“我很想帮你,但这件事情我实在也是无能为力。”

四、借用式说“不”

在拒绝对方时,我们可以一面表示歉意或同情,一面搬出规则,让对方知道我们也是无能为力。比如说:“实在很抱歉,这个忙我不能帮,公司规定不能够……”这样一来,对方也知道我们受制于人,不能自己做主,也就会原谅我们了。

五、延迟式说“不”

对待别人的请求,切忌毫不留情地立刻拒绝,首先要认真听取对方的话,然后不妨短暂沉默,表现出若有所思的样子,暗示我们确实有为难之处。或是把答复的时间稍微拖后一点,可以说:“让我想想好吗?”“如果可以的话,我之后第一时间和你联系。”这比直截了当地拒绝容易一些。但需要注意的是,切记不要拖延太久,让对方苦苦等待却希望落空,反而更伤人。

六、提议式说“不”

即使我们拒绝了别人,也可以补充些建议性的话,这比只说“不”,要更中听。比如,对方说:“我们再去喝点吧”,我们可以说:“现在已经超过半夜10点了,明天上班还有重要的会要开……”“这件事我实在是想不出来好办法帮你,不过你可以问问……”等。

行善要讲究方式与方法

我们总是出于“恩赐、怜悯”的目的,做出一些拙笨的善行,以为受赠者会欣然接受对此感恩戴德,其实不然。行善也是要讲究技巧的。

有人也许会说:“行善已经是做好事了啊,行善还需要技巧吗?”回答是肯定的。如果一个人抱着行善的初衷去处理一些事情,虽然出于好意,但是他很可能因为方式不对而没达到预期中理想的效果,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好心办坏事”。

南怀瑾先生曾这样说过:“善人特别多,学佛念金刚经,都学成善男子善女人了。不过,善归善,不能做事,要做事的时候,是非善恶不能混淆,不能马虎,徒善就不足以为政,所以要有规矩,要有方法。”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凭借自己良好的初衷,就使用蛮力去行善,这样的后果往往不仅达不到预期理想的效果,甚至完全背道而驰,那么这样的话,不仅完全违背了初衷,甚至还可能从行善变为作恶。因此,行善不仅需要一颗向善的心,更要掌握一些行善的技巧才行。

行善的技巧也当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帮助对象采取不同的行善方式。假设你要帮助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的话,如果直接给予帮助,对方会觉得你在对他施舍,必然会拒绝你的帮助,此时就需要采取委婉的方式,甚至间接帮助;假设你要帮助一个弱势群体,那么就要采取一种保护的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安抚他们,同时避免给他们造成二次伤害。孔子曾说一个真正行善的人不会让人感受到他的痕迹。有的人做好事本身就是为了感受助人的感恩戴德,或者是为了作秀而行善,但凡做点好事都要大张旗鼓,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看到,这样的人其实并不算是真正的好人,他们的行善都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孔子对于行善的要求很高,颇有“做好事不留名”的味道,而且高于此要求,除此之外还强调行善应注意方式方法,如果行善却伤害了别人的自尊,那你的行善就不能算作是行善。

有个孩子家住农村,小小年纪失去了双亲,只靠爷爷那点微薄的退休工资养活。城里一户家庭知道了之后,十分同情,便把孩子接到城里,给他理发还买了新衣服,除此之外又额外给了一千多现金,最后带他去肯德基饱餐了一顿。当时孩子只有八九岁大,他对于衣服和金钱都没什么概念,唯独对肯德基的美味念念不忘,回到家之后总和年迈的爷爷说起这件事。后来爷爷发现家里开始少钱,一开始是一元几角,后来是五十一百。于是爷爷细心观察,却发现这些钱原来是小孙子拿的,更令他吃惊的是,小孙子拿钱只是为了去肯德基买炸鸡或是汉堡。

一个家庭出于好意对农村的孩子进行的一次行善救助,本应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却在无意之中打开了一个贫穷生活的孩子的享乐之门,那这次行善,是幸呢还是不幸?是行善呢还是作恶?这便是行善空有好心,却不讲究方式与方法的后果。

当然,行善的方法和技巧有许多,但是重点还是在于共情,也就是同理心。只有拥有一颗体谅他人、为别人思考的心,才能知道别人需要什么,如何才能接受帮助。只有带有共情心的行善,才能在整个世界开满善意的花朵。

其实,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是残疾或是健康,人格都是平等的。大多时候贫穷者和残障人士确实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但是同时他们也很无奈,他们往往会比一般人更敏感,自尊心更强,但凡不沦落到必须伸手的地步,他们是不会放下自尊接受别人帮助的。但是很多捐赠者不理解他们的心理,行善的时候总是大张旗鼓,甚至是居高临下地对他们进行“施舍”,全然不顾他们心中屈辱的感受,这往往折辱了被受助者的自尊,同时,这种善行也变味成了一种“恶行”,对捐赠者的心灵造成了很大伤害。这也正是很多贫门学子宁愿在外打工挣钱,省吃俭用也不愿领取助学金的原因,他们的自尊不允许他们被学校“施舍”,更不愿被周围同学同情的眼神包围。

我们总是出于“恩赐、怜悯”的目的,做出一些拙笨的善行,以为受赠者会欣然接受并对此感恩戴德,其实不然。行善也是要讲究技巧的。只有以己之心度人,才能做到待人以诚。因此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或是其他重要场合,我们都要明白,帮助他人也需要讲究方法,只有给予别人真正需要的东西,才能真正达到帮助他人的目的。常怀助人之心,施恩不图报,这种善举无需张扬。在这种前提下,你的爱心和善举,将如冬日暖阳般温暖人心。

千年传承的“师道精神”

在求真、求善、求美的道路上,为人师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个引路人,因此在正道之上授业、解惑才有所根据。因此在本质上,老师应该是精神的塑造者,那么首先就要求其本身是精神和时代的先锋,本身就是一个执着追求真理、勇于传播真理的人。

“师道”这个词本源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郑玄注:“严,尊敬也。尊师重道焉。”自此之后,“尊师重道”这个词就在神州大地广泛传播开来,这也是中国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之中的一点,并不仅仅停留于字面意义上。因此可知,自古以来,人们将老师视为人文精神生活的引导者和文化生命的维护者,因此老师们也备受崇敬。即使是在古代拥有至高权力的尊贵帝王,对于帝师也不敢有丝毫的轻视,往往都是尊敬以待。

南怀瑾先生曾如是解释师道:“要晓得中国文化分三道,师道、君道、臣道。师道是超然物外的,所以可以做帝王师。古礼上,皇帝见到老师要下拜,老师不需要拜皇帝的,师道很了不起。那么师道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传统文化上的‘化民成俗’四个字。‘化民成俗’是师道的精神,‘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皇帝也必须要尊师重道。”这也就是说,教化百姓形成良好民俗是师道的精神,而即使归为九五之尊也必须尊师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