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十六计(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
3626600000002

第2章 胜战计(1)

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君御臣、大国御小国之术也。亢龙有悔。

第一计瞒天过海

【释义】比喻用欺骗的手段暗中行动。

【原文】备周则意殆,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简注】自认为已经防范得十分周密了,就容易麻痹大意,松懈轻敌;经常见到的事物,看惯了便不会产生怀疑。岂不知,阴谋诡计往往隐藏在明摆着的事物中,并不与公开的形式相矛盾。有时候,所谓的“正大光明”之中反而暗伏着不可告人的机密。

【计名探源】故事发生在唐贞观十七年(公元 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三十万离开长安,远征辽东。这一天,大部队来到海边,唐太宗举目远望,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不禁发愁起来,很担心如何才能渡过大海。

作战总指挥张士贵看到这种情景,就连忙和各位大臣商议对策,有位名叫薛仁贵的部将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主意,说道:“皇上担心大海阻隔,难以征伐辽东,我有一个好的计策,一定能叫大军平安渡过大海,取得东征的胜利。”

数日后,当地一位乡绅请求见驾,声称愿为征辽将士提供军粮,唐太宗听后很高兴,便率百官随其来到海边,进入一间用彩色帷幕包裹起来的屋子, 室内陈设富丽堂皇。太宗一时兴起,与众将饮酒进食,好不热闹。

过了一会,风声四起,波浪声巨大,颠簸异常厉害,桌子上的酒菜洒了一地。唐太宗吃惊不小,让身边的大臣掀开帷幔,不看则已,一看更是震惊:满目都是一片苍茫的大海,这哪里是在什么屋里做客啊,分明是在大海之上航行。这时,张士贵赶紧上前请罪:“陛下正随大军航行于大海之上,前往辽东。”

原来,所谓的乡绅,是薛仁贵乔装扮演的,“瞒天过海”之计正是他想出来的。这里所说的“天”,本意是指天子,所谓“瞒天过海”,是指哄瞒着天子,在不担惊受怕的情况下平安地渡过大海。

【古代战例】

高颖计陷京口

话说南北朝时期,公元 583 年,陈叔宝当了陈朝皇帝。他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奸臣乘机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陈朝危在旦夕。

当时,隋文帝已统一了北方,国力强盛,斗志正旺。他分析局势,深知陈朝国力空虚,已不堪一击,便派兵南下,想一举攻灭陈朝。

可是,隔着一条宽阔的长江天堑,如何进攻才能保证万无一失呢?老臣高颖悄悄向他献了一条妙计。

隋文帝依着高颖的计策,一声令下,几路大军浩浩荡荡一齐进攻,首先切断了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军队的联络,使他们不能相互照应。与此同时,隋朝大将贺若弼率大队人马向陈朝国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进军。兵马来到长江北岸驻扎下来。只见帐篷林立,军旗飘扬,人喊马嘶,一派战前景象。

看见这个阵势,江南陈朝将领以为隋军即将渡江攻城,顿时紧张起来,召集全部人马,抖擞精神,准备与隋军决一死战。

哪知剑拔弩张地等了好几天,隋军不但没有渡江攻城,反而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了一些破旧的小船。陈朝将士以为隋军水上力量不足,不敢轻易进攻,上上下下都松了口气。

可是不久,隋军又集结江北,安营扎寨。陈军慌忙再度备战。这样反复折腾了几次,弄得陈军人困马乏,加上粮食又被隋军间谍烧毁,陈军更是人心惶惶,进退两难。

就这样,双方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第二年春天,贺若弼仔细观察陈军的阵势和情绪,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一声令下,突然挥师渡江。浩浩长江之上,万船齐发,金鼓震天,由于陈军疏于戒备,猝不及防,哪里还有还击之力?隋军一举攻占了京口,随后又乘胜进军陈国都城建康,最后灭了陈国。

隋文帝笑逐颜开,重奖有功将士。他夸赞高颖道:“好一个瞒天过海之计!若不是如此麻痹敌军,我们怎会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取胜?姜,到底还是老的辣嘛!”

张守圭智破契丹军

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多次侵犯唐朝。朝廷任命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以平定契丹之乱。

契丹的大将可突干几次攻打幽州,没能攻下。可突干想探听唐军虚实,派使者到幽州,假意表示愿意重新归顺朝廷,永不进犯。

张守圭知道契丹势头正猛,主动求和,必定有诈。他将计就计,客气地接待了来使。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营中安抚部队,并叫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内部的底细。

王悔受到可突干的热情接待。他在招待酒宴上仔细观察契丹众将的一举一动。他发现,契丹将领在对朝廷的态度上并不一致。他又从一个小兵口中探听到分掌兵权的李过折一向与可突干有矛盾, 两人貌合神离, 互不服气。

王悔特意去拜访李过折,装作不了解他和可突干之间的矛盾,当着李过折的面,假意大肆夸奖可突干的才干。李过折听后,怒火中烧,说可突干主张反唐,使契丹陷于战乱,人民十分怨恨。他还告诉王悔,契丹这次求和完全是假意,可突干已向突厥借兵,不久就要攻打幽州。王悔乘机劝说李过折,唐军势力强大,可突干肯定是失败的,他如果脱离可突干,建功立业,朝廷保证一定会重用他的。李过折听了果然心动,表示愿意归顺朝廷。

王悔任务完成,立即辞别契丹王返回幽州。

第二天晚上,李过折率领本部人马突袭可突干的中军大帐。可突干毫无防备,被李过折斩于营中,这一下,契丹营大乱。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涅礼召集人马,与李过折展开激战,杀了李过折。

探得消息后,张守圭立即亲自率人马赶来接应李过折的部队。唐军火速冲入契丹军营,契丹军内正在火并,混乱不堪。张守圭乘势发动猛攻,生擒涅礼,大破契丹军。

从此,契丹叛乱被平息。

【古计今用】

假做真时真亦假

以假乱真,瞒天过海,是精明商人惯用的一种手段。

美国服装商德鲁比克兄弟二人开了一家服装店, 他们的服务十分热情周到。每天哥哥都站在服装店门口向路人推销商品。但是兄弟俩都有点耳背,经常听错话,会错意。

有一次,两兄弟中的哥哥十分热情地把顾客请进店中,反复介绍某衣服如何如何好,一番介绍后,顾客无可奈何地问道:“这衣服多少钱?”

哥哥把手放在耳朵上问道:“你说什么?”

顾客又高声问一遍:“这衣服多少钱?”

“噢,价格吗?待我问一下老板,十分抱歉,我的耳朵不好。”他转过身去向那边的弟弟大喊道:“喂!这套全毛衣服卖多少钱?”

弟弟站了起来,看了顾客一眼,又看了看服装,然后回答说:“那套嘛,七十二元。”

“多少?”

哥哥回转身来,微笑着对顾客说:“先生,四十二元一套。”

顾客一听,赶紧掏钱买下了这套衣服,满心窃喜地走了。

事实上,德鲁比克兄弟谁也不聋,他们是以“聋”来促销的。

这对美国兄弟着实把“瞒天过海”计谋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巧取认证证书

在山东有一个生产优质红枣的乡,该乡红枣协会的王主任通过在网上开店卖枣,解决了红枣的销路问题,村民们也获得了很好的收益。

有一天,王主任同往常一样,上网打开邮箱,发现有一封来自日本的电子邮件,是一位日本的贸易商写来的,他表示对红枣非常感兴趣,要求提供详细资料和样品。

王主任看后特别激动,马上召集人员准备,分别以中、英、日三国文字详细介绍红枣种植环境、种植流程及红枣的用途,并附上中国有机产品的认证证书复印件,用特快专递把样品和资料寄给了日本贸易商。

半个月后,王主任收到了日本贸易商的回信,信上说:恭喜您,红枣已通过本商社的检验,请提供相关资质:

营业执照,JAS(JAS:日本农林标准)认证证书。这一下,王主任为难了,上哪找JAS认证证书呢?虽然红枣已通过了中国有机产品的认证, 可日本人就是不认, 非要JAS认证。花钱不说,认证过程烦琐,一时半刻也办不下来,劳命伤财,一旦通不过就会前功尽弃。

王主任同一位在北京工作的老乡商议此事时, 对方告诉他,北京郊区有一家经营枣产品的出口公司,该公司已通过JAS认证,现在由于转向经营房地产可能不做枣产品的生意了,该公司的枣园已盖成了小别墅,正在向外出售。

王主任得到这一消息后,急忙连夜坐火车赶到北京,在老乡的帮助下,仅用五万元就买下了北京郊区的公司,拥有了该公司的营业执照和 JAS认证,而后向日本商社提供了营业执照和JAS认证。日本商社很快就派业务代表来考察,考察顺利通过,签订了合作协议。从此,村民们的红枣漂洋过海销往日本。

第二计围魏救赵

【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简注】与兵力集中的敌人作战,不如先分散对方的兵力,再加以痛击。与其先行出击锋芒正锐的敌人,不如乘敌虚隙后发制人。

【计名探源】战国时期,伟大的军事家孙膑与庞涓斗智、斗法,其中有段“围魏救赵”的精彩故事。

孙膑曾和庞涓一起学兵法,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他们俩感情很好,相约日后发迹要互相提携帮助。但是庞涓是个嫉妒心很强的人,他当了魏惠王的将军后,自知才能不如孙膑,就把孙膑骗到魏国,在魏惠王面前诬陷他,削去了孙膑的膝盖骨,还在孙膑脸上刺字,好叫他永远不能出来做官。幸好,孙膑装疯逃过一死,被救到齐国,齐威王拜他为军师。

公元前 354年,魏惠王派庞涓率领八万精兵攻打赵国,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岌岌可危。赵王答应以中山地方相赠,请齐国出兵救援。

齐威王命令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前往救赵。田忌勇猛有余,智谋不足,他上来就要带着这八万兵直奔赵国,后来被孙膑给拦住。

孙膑劝阻道:“且慢,将军先听我打两个比方:凡是要解开杂乱打结的绳索时,切不可心急火燎地使劲去扯,而要冷静地找出它的结头,然后慢慢地解开;假如去排解互相凶狠斗殴的人,千万不可卷进去打成一团,而要避开双方的拳脚,只消找个空档猛击其中一方空虚无备的腹部,待挨揍的那个对手捧着肚子跪了下来,那么原来互相殴斗的局面就会改变了。”

田忌问:“您的意思说我们现在先不去赵国,是吗?”

孙膑慢条斯理地说:“是的。现在魏国主力正在猛攻赵都邯郸,国内相当空虚。我们只要直捣魏都大梁,占据他们的交通要道,袭击他们防守空虚的地方,那么魏军主力必然会从赵国撤兵,赶回去解救。这样,我们既可解邯郸之围,又能狠狠打击魏军,不是比赶到邯郸去厮杀要便利得多吗?”

田忌觉得有道理,于是就发兵去攻打乡宁。然后在攻打乡宁的路上,他们埋下了伏兵。当庞涓听说齐国大军直奔魏国都城而来的时候,只得丢下邯郸,慌忙回国解大梁之围。在桂陵这个地方,魏军与齐国的军队相遇。疲惫不堪的魏军刚一交手,就被打得溃不成军。这一仗,庞涓损失了两万人马,自己也险些当了孙膑的俘虏。就这样,齐军大胜,既解了赵国之围,又痛击了魏国的军队,这就是着名的“围魏救赵”。

【古代战例】

李秀成四两拨千斤

太平天国时期有一个年轻的将领名叫李秀成。他智勇双全,曾经用“围魏救赵”的计策解了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之围。

公元1860年,和春率领数十万清军将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层层包围,形势非常危急。

天王洪秀全急忙召集诸王众将,商讨解救天京的对策。李秀成请求洪秀全拨给他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杭州。他分析说:“杭州是敌军屯粮的地方,我们一攻打杭州,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然后天王乘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成两面夹击,天京的危机就可以解决了。”

翼王石达开也急忙响应,表示带一支人马协同李秀成作战。

洪秀全开始还迟疑不决,但在李秀成声泪俱下的恳请下,洪秀全终于同意依计行动。

当时正值过年,清军仗着人多势众,已把天京团团围住,防守略有松懈。这天半夜时分,李秀成、石达开各率一部人马,乘着黑夜,从敌人封锁薄弱的东南角突围出去了。

李秀成、石达开兵分两路:李秀成奔杭州,石达开奔湖州。李秀成早抵杭州城下,见守备森严,几次攻城都没成功。原来这杭州是清军的重要粮草基地,城内守军也有一万余人。他们只坚守城池,并不出城反攻。

李秀成只能见机行动。城内守军见太平军久攻不下,都很疲惫,恰好此时天又下雨,他们就都躲进城堡休息,由于几天几夜没好好睡觉,所以倒在地上就呼呼入睡了。李秀成趁着雨夜,派一千多名勇士,用云梯偷偷爬上城墙,等守城兵士惊醒,城门已经大开,李秀成率部冲入城内,攻下杭州。为了吸引围困天京的清军,李秀成下令焚烧清军的粮仓。

听到杭州失守、后勤供应中断的消息,和春急令副将张玉良率十万人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见清军已分兵解救杭州,马上下令全线出击。

李秀成攻下杭州,放火烧了粮仓之后,火速回兵天京。石达开也率部回撤天京。两路兵马汇合一处,机智地绕道而行,避开了张玉良回救杭州的部队,终于顺利地赶回天京。此时城内城外的太平军对清军形成夹击之势,清兵阵势大乱,死伤六万余人,一败涂地。

就这样,天京之围顺利解除。短时期内,清军已无力再攻天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