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海关密档:民国海关事件掠影
3629900000002

第2章 序

历史写作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书写,更是对历史的思考乃至阐释。遍观当下书市,当漫漶无边的“史学书籍”变得越来越有“史”无“学”时,如何站在新的高度来译解或诠释历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由《看历史》杂志与蓝狮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新历史记录者写作计划”运作一年有余,成果破土而出,应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该项目的初衷是支持优秀历史记录者和优质的非虚构历史写作,以推动国家、民族记忆的保存与传播。如今,《海关密档》——这部从100多份初始申请中层层选拔出来,作者、主办方、出版方同心戮力完成的作品终于付梓,确实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

这部作者自谦为“小书”的专着,就其篇幅而言,确实不能算鸿篇巨制,但却称得上是一部“严谨而又不失汉语之美”的佳作。自1985年厦门大学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海关史研究业已取得累累硕果。但学界的研究基本上侧重于宏观问题分析,围绕诸如海关制度沿革、历史地位等大论题展开。我们知道,近代中国海关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涉及领域相当广泛,包括一系列社会、内政、外交等问题,因此必须扩展研究内容,深入到具体领域展开实证分析。杨智友先生的《海关密档》,通过对近代中国海关所发生重大事件的历史背景、具体进程的翔实梳理和全面考订,不仅深入考察了民国时期地方政权与外籍税务司控制下的海关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深刻揭示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斗争以及外籍税务司海关制度的分裂危机。尤有进者,该书篇章结构精巧考究,通过大大小小的海关事件,串联勾勒出晚清到民国时期整个的海关历史,并透过海关视野,提供了一个观察那个时代的视角,呈现出独特的民国历史镜像。

书名中的“海关密档”,绝非时下诸多书刊封面上夺人眼球的“噱头”,而是“名实相符”。全书有关近代中国海关变迁的史事构建,均以海关自身历史档案和民国历届中央政权相关机构藏档为基础。正如我们所知,厦门大学是中国海关史研究的重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收藏海关档案最多最全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作者既是厦大中国海关史专业毕业的硕士生,又在二档馆坐了不止十年冷板凳,功底扎实,笔耕不辍。其学历专长与工作环境密切结合,加上自身的刻苦,厚积而薄发,自是水到渠成。

作为杨智友先生多年来史海遨游、档房寻宝的又一结晶,该书的另一特色也值得与大家分享。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捻字成文,娓娓道来,通过新史料、新方法的运用,对民国重点海关人物作了更深入细致的探讨,对他们的评价进一步趋向客观,深化、拓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如对于这三位海关人物,无论是名闻遐迩的赫德,还是一般读者比较陌生的张福运、丁贵堂,都提供了出版物中甚少述及的秘辛;而对于孙中山、唐绍仪、顾维钧、阎锡山这些民国风云人物与海关的交集,也颇多新的发现。

虽然相较于盘根错节、包罗万象的民国海关变迁进程而言,书中提及的各桩海关事件确实只能是“掠影”,但在流畅而生动的文笔之下,体现出的不仅是作者阐释宏大历史题材中钩沉稽玄、串珠连玑的功力,更是时刻不忘与读者诸友分享中国历史文化深厚底蕴的情怀。

是为序。

吴景平

2012年12月12日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