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内圣外王话管理
4123800000005

第5章 管理之道(4)

刘邦是一个亭长①,比项羽大二十几岁,项羽27岁打下天下的时候,刘邦已经快50岁了。他最大的能力就是知人善任和乐于纳谏。他打下天下以后,遇到一个叫陆贾的儒生给他提建议。刘邦说,老子的天下是马上得来的,你们这些儒生懂得什么?陆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就马上采纳了陆贾的建议。刘邦也有一首诗非常有名,叫《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说,他不是猛士,但要找猛士来守四方。这两首诗对比一读就知道谁应该拿到天下了。

曹魏时期的《人物志》说,人可以分为“英”和“雄”两类。“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类人物可以为相,如张良、萧何等;雄类人才可以为将,如韩信、关羽等。只有把两类人物的优点汇聚一身的人才可以是君临天下的大英雄,项羽和刘邦都是这样的大英雄。不过刘邦英气较多,可以识人才,听人劝;项羽雄气较多,自我英雄主义严重,以至于连他的干爹范增都留不下来,他能不败吗?

夺得天下后,刘邦一开始封韩信为楚王,后来因为谣传韩信要谋反,他就把韩信给逮住了。他说,韩信咱们聊聊天吧,我打了一辈子仗了,你说我能带多少兵啊?韩信说,您最多能带10万兵。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带兵多多益善,再多都可以。刘邦笑了说,你既然这么聪明,为什么反倒被我逮住了呢?韩信一听刘邦生气了,出了一身冷汗,不过反应还算快,赶紧说,陛下您虽然不善用兵,但善于用将,所以我被陛下逮住了!这是一段著名的对话,原文如下: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项羽和刘邦打仗,凡是两人直接对战,刘邦从来没有赢过;可是韩信碰到项羽的时候就几乎百战百胜,该下之役就是韩信指挥的。刘邦其实没有什么能耐,但是他会用人;他没有什么本事,但是他能够在关键时刻听得进别人的话。这就是最大的本事。

刘邦打定江山的时候,和群臣一起喝酒,问为什么我能打下天下,而项羽不能呢?群臣说这说那,都在吹捧刘邦。刘邦说,我告诉你们吧,你们说得都不对。“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张良,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鸿门宴实际上是张良导演的,还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也都是张良的主意。“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打仗实际上打的是后勤,粮草的准备、后备军队的准备,这样的事儿都是萧何干的,箫何在后方从来没有让刘邦断过粮、断过兵,这就是萧何,没有萧何不可能有刘邦的胜利。萧何是刘邦的后勤部长,张良就是他的战略部长。“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厉害到什么程度?如果他帮项羽,项羽肯定称王;如果他帮刘邦,刘邦可以夺天下。但韩信自己不但不能坐天下,甚至自己的结局也不好。刘邦最后能够把江山打下来,韩信是立了大功的。“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禽(擒)也。”

项羽单手可以把鼎举起来,27岁的时候就把天下打下来了,刘邦开始打天下的时候已经48岁了,为什么他能最后取胜?第一个是知人善用,第二个就是乐于纳谏。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很多,现代的例子中只要看看李嘉诚、柳传志,就会知道这些原则不仅是历史故事书中的童话,同样是现代职业生活最重要的原则。心胸开阔一点儿,找到合适的人才,不怕他比你优秀,给他足够的待遇,这样你就能成功!

最后,我们要了解两件事情。第一,先人后事的基础是内圣。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有三个重要的帮助实现修身的原则: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第二,先人后事之后做什么?如何领导下属?答案是“为之君,为之亲,为之师”。

到此为止,我讲的是一个领导选下属要遵循先人后事的原则;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个下属选老板,是不是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呢?!

先人后事!一语千金!历代功业尽在此言中!

用师者王

曾跟一个朋友交流关于公司人才结构的问题,他提出一个人才结构“ABC”和“CBA”的概念,使我受益良多,震动颇大。枉我从事HR多年,但在人才结构真髓的理解上,还差得很多很多。

一个人在招聘自己下属的时候,即使明确要求招聘“能人”,但是潜意识里有时会招聘在能力结构和背景方面跟自己很像,同时水平比自己低一点的人,这样他管起来心里会有优势,也会很舒服。如果你不信,深刻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潜意识。在这种潜意识下,一个公司的一把手,如果把他的能力设为A等的话,他将会不自觉地去招聘B或者B+的人才作为公司VP;而公司VP会沿着同样的潜意识去招聘C或者C+的人来做总监。以此类推,一个公司的人才结构从上到下就是“ABC”结构了,整个公司最优秀的人就是公司老板自己。

很多创业公司创业的时候找的是自己以前的部属来做自己的高管班子;而这些高管分别又找自己的下属来充实自己的班底;层层递减下去,这还了得!不仅仅人才能力越来越弱,而且外人根本进不来,最后必以失败告终。

《从优秀到卓越》一书提出“第五级经理人”的概念,他们的行为标志是先人后事,即“先把优秀的人请上车,他们自己就会决定车应该往哪个方向开。”而能否成为成功的第五级领导人,其前提是能否招聘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突破“ABC”的人才结构。于是,我的朋友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人才结构CBA”。即公司的一把手把自己当作C,当他找自己的下属的时候,一定要去找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即为B。如果能够把同样的理念下推,B再去找比自己优秀的人,即为A。这样复制下去,公司才能真正做到“先人后事”。一个领导人,他个人的能力对于事业成功来说非常重要,但他更重要的能力是能否找到比他更优秀的人加人他的团队。

我们之所以不习惯于请那些比我们更有能力、更有成绩的人来共事,除了“人才ABC”的潜意识之外,我们还担心能人不会愿意屈就跟我们共事。人的成功因素很多,涉及天时、地利、人和,有些人才,虽然个人能力非常优秀,但英雄也有困于平阳的时候,英雄也需要展示的平台。如果我们适时把平台搭建好,虽然我们没有能力表演,但是可以请英雄来表演,那么我们还是有机会请到超一流人才来共事的。而一旦我们在某个层面上请到了某个超一流的人才,实际上也设置了一个人才标杆,其它人会在这个标杆的影响下来这里共事。标杆有多高,领导人的雄心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