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灵枢识
4398900000021

第21章

经筋篇第十三

马云。各经皆有筋。而筋又有病。及各有治法。故名篇。张云。凡十二经筋所起所行之次。与十二经脉多相合。其中有小异者。乃其支别。亦互相发明耳。独足之三阴。则始同而终不同也。所当并考。愚按、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所谓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行之部。多与经脉相同。然其所结所盛之处。则惟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膝关。联于肌肉。上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筋有刚柔。刚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维。亦犹经之有略。纲之有纪。故手足项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坚大。而胸腹头面支别横络之筋皆柔细也。但手足十二经之筋。又各有不同者。如手足三阳行于外。其筋多刚。手足三阴行于内。其筋多柔。而足三阴阳明之筋。皆聚于阴器。故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此又筋之大会也。然一身之筋。又皆肝之所生。故惟足厥阴之筋络诸筋。

而肝曰罢极之本。此经脉经筋之所以异也。

起于足小趾 张云。即足太阳经脉所止之处。至阴穴次也。

邪上 甲乙。邪、作斜。马云。邪、斜同。

结于踵上循跟 张云。踵即足跟之突出者。跟即踵上之硬筋处也。乃仆参、申脉之分。

其别者(止)与 中并 张云。此即大筋之旁出者。别为柔软短筋。亦犹木之有枝也。后凡言别者支者。皆仿此。此支自外踝别行。由足 肚之下尖处。行少阳之后。结于 之外侧络穴、飞阳之分。乃上内廉合大筋于委中而一之也。

上挟脊上项 张云。夹脊背分左右。上项会于督脉之陶道、大椎。此皆附脊之刚筋也。

为目上网下结于 张云。网、网维也。所以约束目睫。司开阖者也。目下曰 。即颧也。志云。网、当作纲。简案、上网、盖谓睫上细筋。网罗目窠者。 、甲乙作 、下同。

小指支跟肿痛 简案、支字诸家不释。盖支、枝通。谓小指枝梧于跟而肿痛。下文支缺盆小指次指支并同。

纽痛 说文。纽、系也。楚辞注。退出也。

燔针劫刺 张云。燔针、烧针也。劫刺、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

以知为数 方言云。南楚病愈者谓之瘥。或谓之间。或谓之知。知、通语也。

以痛为辅 马云。其所取之俞穴。即痛处是也。俗云天应穴者。

名曰仲春痹 张云。足太阳之经。应二月之气也。此与阴阳系日月篇义同。但彼以左足右足分十二经。

以主十二月。此以手六经足六经分主十二月。盖以辨阴阳盛衰之义也。志云。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病在阴者名曰痹。痹者血气留闭而为痛也。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故为仲春之痹。盖手足阴阳之筋。应天之四时。岁之十二月。故其为病亦应时而生。非由外感也。

足少阳之筋(止)结于膝外廉 张云。小趾次趾即第四趾窍阴之次也。外踝、丘墟之次。胫外廉外丘、阳交之次。膝外廉、阳陵泉、阳关之次。此皆刚筋也。

其支者(止)结于尻 张云。此支自外辅骨上走于髀。分为二歧。前结于阳明之伏兔。后结于督脉之尻。

至此刚柔相制。所以联臀膝而运枢机也。

上乘 季胁 张云。季胁下两旁软处曰 。五音篇曰。少也。盖其处少骨之义。

支者(止)为外维 张云。此支者从颧上斜趋。结于目外 。而为目之外维。凡人能左右 视者。正以此筋为之伸缩也。

颈维筋急 马云颈维之筋皆急。张云。维者牵系之谓。志云。维筋左右之交维也。简案、张注误。

从左之右(止)命曰维筋相交 张云。从左之右。则右目不开。是右病由左也。然则左目不开者。病由于右可知矣。角、额角也。并跷脉而行者。阴跷阳跷。阴阳相交。

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 。故左络于右。伤左角之筋而右足不用。则其从右之左者亦然。盖筋之维络相交如此也。

孟春痹 志云。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故为孟春之痹。

起于中三指 马云。盖厉兑穴起于次指。而其筋则自次指以连三指。张云。即足之中趾。厉兑之旁也。

循 结于尻 尻字。道藏正脉熊马志本并缺。马一本作缺盆。(案此因小注有缺字下一盆字者不可从)甲乙楼氏纲目并作膝。张仍之。为是。张云。 、足胫骨也。其直者自跗循 。结于膝下外廉、三里之次。

聚于阴器 张云。上行聚于阴器。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也。

太阳为目上网 阳明为目下网 张云。太阳细筋散于目上。故为目上网。阳明细筋散于目下。故为目下网。论疾诊尺云。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

结于耳前 张云。其支者自颐颊间上结耳前。会于足少阳之上关、颔厌。上至头维而终也。

脚跳坚 张云。跳者跳动。坚者坚强也。

卒口僻(止)故僻 张云。僻、歪斜也。其筋自缺盆上颈颊。挟口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故凡目之不合不开。口之急纵歪僻者。皆足阳明之筋病。寒则急而热则缓也。志云。盖左筋急则口僻于左。左筋缓则口僻于右也。

治之以马膏(止)三拊而已 甲乙。炭作灰。(纲目同)以坐作与坐。并似是。张云。马膏、马脂也。其性味甘平柔润。能养筋治痹。故可以膏其急者。白酒辣桂。性味辛温。能通经络行血脉。故可以涂其缓者。桑之性平。能利关节。

除风寒湿痹诸痛。故以桑钩钩之者。钩正其口也。复以生桑火炭。置之地坎之中。高下以坐等者。欲其深浅适中。便于坐而得其暖也。然后以前膏熨其急颊。且饮之美酒。啖之美肉。皆助血舒筋之法也。虽不善饮。亦自强之。三拊而已。言再三拊摩其患处。则病自已矣。简案、李时珍马 膏( 项上也)发明。载本法云。灵枢无注本。世多不知此方之妙。窃谓口颊 僻。乃风中血脉也。手足阳明之筋。络于口。会太阳之筋。络于目。

寒则筋急而僻。热则筋缓而纵。故左中寒。则逼热于右。右中寒。则逼热于左。寒者急而热者缓也。急者皮肤顽痹。营卫凝滞。治法急者缓之。缓者急之。故用马膏之甘平柔缓。以摩其急。以润其痹。以通其血脉。用桂酒之辛热急束。以涂其缓。以和其营卫。以通其经络。桑能治风痹。通节窍也。病在上者酒以行之。甘以助之。

故饮美酒啖炙肉云。楼氏纲目云。以水调生桑灰于钩柄之坎缝处。连颊涂之。以收其弛。其桑钩柄别线系于肩后。使勿走作也。王子接古方选注云。坎、颊间之坎陷也。以桑灰置之坎中。务使高下浓薄相等也。考、坎字三说不同。然张注于高下以坐等。似为妥帖。李杲脾胃论有清阳汤。治口 颊腮急紧。乃为此证设焉。当并考。

志云。此治口颊 僻之法也。其转筋 疝诸证。治在燔针劫刺。

治在燔针劫刺 楼氏云。治在燔针之上。当有其病转筋者五字。如足厥阴筋行水清阴气之下所言也。

盖燔针但宜施于筋寒转筋之病。其筋热缓纵者。则不宜也。

名曰季春痹 张云。足阳明正盛之经。应三月之气也。志云。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故为季春之痹。

足太阴之筋(止)上结于内踝 张云。大指之端内侧隐白也。循 骨而上结于内踝。下商丘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