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气血才是命根子
4505900000008

第8章 气血不调百病生——大多数疾病由气血不调引起(4)

1.肾与妇科疾病的关系

肾主藏精,主宰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从肾的生理上认识,可以知道肾虚是妇科疾病的病本所在。由于病变的程度属性的不同,临床上肾的病机常见的有肾气虚(肾气不足、肾气不固)、肾阴虚(肾精亏虚)、肾阳虚、肾阴阳俱虚等。

(1)肾气虚

肾气乃肾精所化之气,概指肾的功能活动。肾气的盛衰直接与天癸的至与竭有密切的关系。胞络系于肾,冲任之本在肾,肾气不足则冲任不固。可导致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和杂病等一系列的妇科疾病,如月经失调、崩漏、闭经、带下病、胎漏、胎动不安、不孕症等。

(2)肾阴虚

肾阴亏损,精血不足,以致冲任失养,临床上可出现月经后期、量少、闭经、绝经前后诸症、不孕症等。如阴虚而生内热,虚火内扰,迫血妄行可出现崩漏、经行吐衄等症。

(3)肾阳虚

肾阳虚弱,封藏失职,冲任不固,可出现崩漏、月经过多、经行泄泻、带下病、妊娠水肿、胎漏、胎动不安等症。肾阳虚衰,命门火衰,胞宫失于温煦,可出现性欲减弱、宫寒不孕等症。由于阴虚可以及阳、阳虚可以及阴,若病程日久,往往可出现肾阴阳俱虚。

2.肝与妇科疾病的关系

肝主疏泄、藏血,其性喜通达而恶抑郁。如素体抑郁,或神志失调,或阴血数脱,均可使肝的疏泄与藏血功能失常而导致妇科疾病。临床上肝的病机常见的有肝郁气滞、肝郁化火、肝经湿热、肝阴不足等。

(1)肝郁气滞

素多忧郁,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血海蓄溢失度,冲任失调,常可导致月经先后无定期、经行乳胀、痛经、闭经、产后缺乳、不孕症等。

(2)肝经郁火

神志失调,郁久而化热化火,火热扰冲任,迫血妄行,可致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等。肝火上炎,可致经行头痛、经行吐衄。

(3)肝经湿热

肝郁乘脾,脾虚失于运化,湿由内生,肝郁化热,肝热挟脾湿下注冲任,则为肝经湿热,损伤任督二脉,常出现带下病、阴痒、子淋等。

(4)肝阴不足

肝藏血,血属阴,如素体血虚,或数伤于血,或肝郁日久,肝血暗耗,或肾阴亏损,水不涵木,均可使肝血不足,阴虚阳亢,而致经行眩晕、绝经前后诸症、妊娠眩晕、先兆子痫等症。如进一步发展至热极生风,肝风内动,则可致子痫、产后痉症等。

3.脾与妇科疾病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乃气血生化之源;又运送水湿,为水液代谢之枢纽;脾主中气,有统血摄血之功能;脾气主升。如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或劳倦、思虑过度,均可损伤脾气,导致脾气虚弱,而出现脾虚失运、脾虚失摄、脾虚气陷、脾虚湿困等病机。

(1)脾虚失运

一方面不能正常运化水谷之精微,以致气血生化乏源,血虚气少,血海不盈,可出现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产后缺乳等症。另一方面脾虚气弱,不能正常运化水湿,使水湿停滞,泛滥于机体,而出现经行泄泻、经行浮肿、带下病等症。

(2)脾虚失摄

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可出现月经过多、月经先期、经期延长、崩漏等症。

(3)脾虚气陷

脾虚中气下陷,升举无力,可致妊娠小便不通、阴挺下脱等症。

(4)脾虚湿困

脾虚运化无力,水湿内停,或外感湿浊之邪,或过食膏粱厚味,均可使脾为湿困。如水湿壅阻,炼液成痰,痰湿阻滞冲任、胞宫,可出现月经过少、闭经、不孕症等。如痰湿阻滞中焦,影响脾胃的气机升降,可致妊娠恶阻。如痰与瘀互结,积聚胞中,可致症瘕。

脏腑功能失常,病变可单独发生在某脏,但由于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且临床上的疾病错综复杂,故常表现为多个脏腑合病。所以临床上治疗妇科疾病通常多个脏腑一起调治,不会只局限于一点,这就是中医的高明之处。

气血是最好的口腔医生

【气血养生经】 若人体气血虚衰,卫外能力薄弱,故易被外邪侵犯而致机体气血运行失常,致使气血淤滞,郁而化热,亦可引发诸多口腔疾病。

口臭、口腔溃疡、龋齿、牙龈出血等口腔疾病发病率高,治愈难,反复发作,病症明显,是一种顽症,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专家们认为,引起口臭的原因很多,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源性的(食物、药物引起),通常都是暂时性的;另外一类是内源性的。

外源性一两天即自行消失的口腔异常不属于口腔疾病,医学所称的口腔疾病,主要是指内源性的,通常此类病症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时限,以口臭为例,口臭持续时间超过20日,即可确定为口臭病。

关于口腔疾病的病因,很多人把口腔疾病归结为饮食不节,或者过多食用辛辣食品,很少有人把它和气血失常联系在一起。殊不知,很多口腔疾病都和气血有关。

小菲本来就对辣食“情有独钟”,前几天朋友到四川旅游,给她带回来了各种各样的辣食。没有想到,小菲白天吃得太多,夜里牙就“抗议”,疼得十分厉害,并且一阵一阵的。

由于是深夜,小菲采取了最便捷的自救手段——吃止疼片。疼暂时是消失了,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头昏昏沉沉不说,牙痛又卷土重来,小菲立即跑到小区的针灸诊所,诊所里的专家听了小菲的自述,在她的耳门穴下针,牙痛的症状立即缓解。

小菲简直不敢相信所发生的一切,她吃惊地说:“医生,你简直太神了!”

负责扎针的医生笑了笑,告诉她:牙痛是症,而不是病,真正的病在气血。中医讲,大肠经脉入下齿,胃经脉入上齿,如果食用过多的辛辣食物,会刺激胃和大肠,造成牙痛。而通过针刺可以起到泻热血、疏通气血的作用。在人的耳朵上,分布着全身脏器的穴位。其中在面部离耳门很近的地方有一个“面部牙痛点”,针刺这个穴位可起到降内热、泄胃火的作用。另外,针刺这个“牙痛点”对于龋齿、神经性牙痛也有很好的效果。

这下小菲明白了,原来神奇的不是医生,而是经络啊!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气血的盛衰,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所以气血盛,则人体抵抗外邪能力较强,外邪不易侵犯,故可不发病,若人体气血虚衰,卫外能力薄弱,故易被外邪侵犯而致机体气血运行失常,致使气血淤滞,郁而化热,亦可引发口腔疾病。下面我们以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一一分析。

1.口臭

传统中医学认为,体质强壮、神清气爽、口舌生香是人体正常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反之则可能是病态的现象。口臭的产生源于人体的各种急慢性疾病,如清代《杂病源流犀烛》中说:“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或劳心味厚之人亦口臭,或肺为火灼口臭。”由中医所论述,即胸腹不畅,浊气上逆,胃阴耗伤,虚热内生,胃阴受损,津液不足,虚火上蒸;肺阴受损则气逆上冲;精气血受损则虚火郁热内结,阴虚津亏,胃肠肝胆虚火郁热上蒸,肝火犯胃,火气上炎,脾虚气滞,寒热互结,升降失司而致口臭。

2.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指口腔黏膜发生炎性水肿、溃烂、有烧灼痛,可单发或多发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有剧烈的自发痛,病程有自限性,一般10天左右可自愈。中医学将此通称为“口疮”,常反复发作、久久不愈。中医研究认为,本病与外感虫毒内损心、脾、肾有关,造成阴虚火旺,湿热不化,血脉淤阻而引发本病。

3.牙龈出血

大多数人都曾有过牙龈出血的经历,可很少有人会在此时“如临大敌”,出血时往往只用清水漱漱口。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了。健康的牙龈,刷牙时并不容易出血,如果经常刷牙出血,肯定就是牙龈出问题了。《黄帝内经》讲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肾主骨。牙齿、牙龈的病变一般都归之于胃、肾、大肠。一般来讲,如果牙龈没有肿痛而出血的,是因为肾阴虚而虚火上炎;牙龈肿痛而出血的,是因为胃中实火上冲。肾阴虚造成的,治法为滋肾水,胃火造成的,治法为清胃热。

口腔疾病虽然疗法众多,但基本上都属于对症治疗,目的是减轻疼痛,对其复发却不能完全控制。对口腔疾病来说,预防尤为重要,在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2)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等。

(3)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避免因烦躁而上火。

(4)注意生活起居规律、营养均衡,戒除烟酒,坚持体育锻炼,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最后,女性在经期前后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疲劳,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新鲜蔬菜,多喝水等,以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需要提醒的是,对口腔疾病不能轻视。因为口腔内经久不愈的溃疡等疾病,由于经常受到咀嚼、说话的刺激,日久会有一定的癌变发生概率。经常患口腔疾病的患者,就更要注意。如有可疑,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必要时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及时接受相应的治疗。切不可等闲视之,以免错失治疗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