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托起将星的人们
4515600000008

第8章 毛泽东 邓小平“走进”电脑——杨少俊研究员研究传播科学理论纪实(3)

天地万物,都有其内在的组合规律,找出其规律,揭示出内在的逻辑,这便是解决问题的先决途径。杨少俊含辛茹苦,日夜奋战,在洋洋500万字的文字书稿中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个简明而深刻、熟悉而陌生、浩繁而透彻的灵魂宝库,按“总论、体系、继承发展、检索查询、量化统计、研究文献”等11大部分80个分题灌输到高科技载体——计算机之中,至此,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研究第一次被纳入了科技的轨道。

“毛泽东与邓小平”进入电脑,“铅与火”迎接了“光与电”的挑战。

当47年前,美卧毛琪雷和艾克特发明的一个被称之为“计算机”的重达30吨的怪物降临人类社会的时候,这个怪物给古老的汉字——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危机和变革。计算机是说英语的外国人发明的,它的标准键盘是为26个拉丁字母设计的,而我们的汉字却有数万个方块字。当我们中华民族走向计算机世界,当我们的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相对接的时候,文字成了一大障碍。危机之时,有志之士崛起了。有一个叫王永民的中原汉子在浩荡的科学大军中挺身而出,他用发明的“五笔字型”又称王码重铸了汉字的辉煌。就像体育比赛中的接力赛一样,杨少俊和他的助手王立国、仰礼友、葛伟强从王永民手中接过了一个“棒”——

杨少俊和他的三名助手从王永民创造五笔字型的构思中得到启发。在艰苦的环境和繁重惊人的工作量中,课题组的成员风雨同舟同甘共苦……茅塞顿开!终于,他们摸索出全文检索系统——根据读者、研究者的各种需要,进行灵活多便的任意处理,即任意查询;他们摸索出多层次、多角度的标引方法,把计算机有限的版面和毛泽东原著、邓小平文选“无限”的篇幅贯通一体,并完全保持书中的原貌、页码、行数,即原著查询;他们摸索出立体、网络的方法,进行量化分析,无限延伸,多层框图,即框图表示,真是其妙无穷。至此,这个采用领域知识与软件系统相结合的人工智能开发环境与技术手段的《毛泽东思想研究系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系统》重大课题宣告成功!

杨少俊课题组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率先解决了“任意查询”、“原著查询”、“框图表示”的三个难题,从而扫清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大型文献微机检索的羁绊——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交口称赞:“这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手段上的突破和创造,其意义不亚于我国活字印刷的发明和五笔字型的创意……”

从更高更深的意义上讲,扫清创意羁绊的道路虽说崎岖,然而解决创意的难题却是那样地耐人寻味而又辉煌。这个在国内外首次用人工智能方法解决大型文献资料的全文多角度任意检索的重大课题,并可随时更换成其他类型的大型文献资料库的研究与检索,彻底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落后的研究技术。计算机,这一高科技的宠儿从高墙深闺的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触伸到人文社会科学的王国之中了,从而使我们的专家学者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中紧紧地和时代保持了同步。

在这里,计算机不再陌生,不再神秘,不再遥远。

闪光的“红太阳”金秋,收获的季节。在总主编周克玉上将的亲自主持下,总后勤部组织邀请中共中央宣传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北京大学、总政宣传部、解放军报等数十家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权威部门十几名权威人士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系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系统》进行了专家鉴定。这是一次高层次的专家鉴定,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展示,我们有幸随这些权威人士一起领略了杨少俊研究员和他的助手精彩的表演。

当我们专注地端坐在计算机的屏幕前,只用两个小时的工夫从头到尾观看完《毛泽东思想研究系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系统》的演示之后,我们则惊讶地发现,杨少俊和他的助手研究的成果精彩之处不仅仅只是开篇提到的“毛泽东之最”、“听众和电脑对话‘邓小平’”的有关内容,这个系统展示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彩和独到是如此的丰富和深刻。

仅仅两个小时的时间,他们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庞大的思想体系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你感受到红太阳光芒四射的温暖,让你感受到毛泽东、邓小平的崇高和深邃,这,本身就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巨大精神享受!

“哒哒,哒哒哒——”伴随着计算机键盘的欢快跳跃,悦耳的乐曲和歌声轻轻地飘过来,屏幕上重叠出现的毛泽东、邓小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巨幅照片让人觉得亲切而伟大。

一幅又一幅框图图解在屏幕上出现了。在这里,你可以清晰地从起伏不定的曲线、峰谷突出的坐标点、线条长短不等的标记中寻觅到毛泽东历史地位形成的前因后果,毛泽东思想发展成熟的日期和阶段,毛泽东思想主要组织部分,新时期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发展和突破;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发展成熟的日期和阶段,主要组织部分……

还是仅以《毛泽东思想研究系统》为例,用直观的事实来展示这个系统的精彩吧。

毛泽东一生中有许多科学预见,其高瞻远瞩,洞察秋毫,令人叹服叫绝。而杨少俊在这个系统里利用计算机则把它归纳总结,提出了“毛泽东十大科学预测”命题。看,计算机屏幕上显像了——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预见到“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他们在革命高涨时将要分化,其右翼将要跑到帝国主义方向去”,仅仅过了3年,1927年所发生的“4—12”国民党反革命政变便证明了毛泽东这个科学预见。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针对当时革命处于低潮之际,有人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观情绪,预见到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证实了这一预言。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关于“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警惕糖衣炮弹攻击”的科学预见,在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的90年代,我党提出的“反腐倡廉”,证实了毛泽东的这个预见。

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作了深刻预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这个科学预见和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强大要到2050年”不谋而合。

1955年,毛泽东提出“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在70年代自然科学界关于“轻子”、“胶子”等粒子的发现,证明了毛泽东的预见是何等的科学。22年后,在第七届国际粒子物理学讨论会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格拉肖提出以“毛粒子”来命名“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毛泽东无限可分的思想正被众多的科学家所接受。

通过微机屏幕显示,你则自然而然地领悟到毛泽东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十大决策模式:“调查——思索——判断——决心——部署——新的调查——新的思索——新的判断——新的决心——新的部署”,竟然和他老人家的著名哲学思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如此的一脉相通。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内在的逻辑关系,内在的迷人魅力,内在的闪光,通过在微机屏幕上的直观显示,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和遐思——这是一个多么博大精深的研究系统啊!

前来参加鉴定会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李琦研究员坐不住了,这位在延安时就着手研究毛泽东思想的著名“毛泽东通”兴奋地说:

“这个系统,很不简单,用处很大,好处很多,全面地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在国内外研究的很高水平。把毛泽东著作与毛泽东生平大事结合起来研究,指导思想很好;毛泽东思想体系里有老人家的思想方法,很重要;十大科学预见,这个内容综合得很好;十大决策模式初探,很新鲜,反映毛泽东实在英明伟大;在毛泽东原著查询中,按专题论点检索,按人物检索,按成语典故检索,按主题词和关键词任意检索,等等,很多研究内容向前大大发展了。希望很快推向市场,为国内外人民学习毛泽东思想做贡献。”这位权威人士一口气讲完,在短短的发言中,竟用10次“很”字!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龚育之高度评价说,杨少俊用现代化手段研究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国内外走在了前面,堪称一流。借助这个现代化手段,学习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特色理论就可以事半功倍,剩下的时间和脑力就可以花在理论联系实际上,花在创造性思维上。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逢先知说,这个系统实际上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资料数据库,一部完整的大百科全书。不看不知道,看了才知其中的奥妙,真妙啊!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郑惠说,这个系统,检索与研究并举,手段与内容并重,用研究带检索,用检索促研究,使人迅速产生联想,得到启发,很有创造,是富有很高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开拓性课题。

……来自国内的著名专家交口称赞,他们一致认为,该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鉴定会上,正当专家学者畅所欲占、赞叹评价之际,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一位到会的新闻界知名人物有意思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报社最近在赶写一篇评论,要引用毛泽东有关国防现代化的论述,组织编辑、记者好几个人翻遍了毛泽东著作,前后花费时间有一个星期,却没能找到现代化一词在毛著中最早的出处。老杨,帮个忙,找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