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国学养生密码:国学精粹与百姓养生
5078100000003

第3章 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养生经(1)

“仁者寿”,颠扑不破的养生真理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知者乐,仁者寿”的观点。这是孔子论养生的总纲。这“仁者”是什么意思呢?仁者,就是“仁爱”、“仁厚”、“仁义”的人,“仁者爱人”。这就是说待人要宽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也就是说,长寿必须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基础上,必须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也就是说健身要先健心,首先做个心怀仁术的人。因为仁者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能调控自己的精神活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防止不良因素侵害心身,推迟衰老,活到人类寿命应该达到的限度。

孔子在谈人格修养时,讲了三个重点:“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说:真正有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真正仁爱的人,不因环境不好而动摇,不患得患失,没有忧烦;真正勇敢的人,坚持正义,为人民做好事,没有什么可怕的。孔子阐明了仁者、知者、勇者的性格特点。仁者有正确的世界观,谦虚谨慎,故能经常处于乐观状态。仁者勤敏好学,所以事业上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仁者孜孜不倦,济世利人,上不怨天,下不怨地,这对人的心理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反之,损人利己、时时处于诚惶诚恐的状态,势必造成抗病力下降。遇事斤斤计较,也会损伤五脏精气,导致精神压抑、消极颓废。

晚清小说《官场现形记》中描写一个当过官的老人,久病在床,早就“门前冷落车马稀”了,可是在病危的时候,还要过把官瘾。于是两个仆人站在房门口,拿出旧名片来,一个念道:“某某官长驾到!”另一个人说:“老爷欠安,挡驾。”这样演习了几遍,他才合上了眼睛。这样一个对失去官位耿耿于怀的人,还能长寿吗?

有爱心,心胸开阔,淡泊名利,心理平衡,这些都是长寿的根本。“仁者寿”,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的周围有很多因大德而得高寿的老人。他们尽管满头银丝,但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这就是因为他们德高望重,安心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心底无私天地宽”,因为“无私”,所以终日心平气和;因为宽厚待人,所以没有嫉贤妒能的忧虑,心里始终是泰然自若的。一个人如果一直处于心平气和、泰然自若的状态,就可以使“主”明心正,这就是养生的关键。

仁爱之人遵法守纪、不贪名利、与世无争、知足常乐、心境淡泊宁静,夫妻恩爱、尊老爱幼、极富同情心,他们会吃得香、睡得甜,享受着人间真正的幸福、安宁和快乐,怎能不长寿延年呢?

中庸是为人处世之道,也是养生之道

中庸是孔子倡导的最高道德境界,《论语》中所记载的虽然不多,却是中庸之道最基本的内容。

如《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德,它是至高无上的!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了。这句话把中庸之道的重要意义说得非常明白。从孔子的这番感叹中,我们感受到这种“民鲜久矣”的德,是尧舜时代“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统治者修养自己,使自己持有中正之心,用以对待百姓,让百姓感觉到公平、公正)的“圣德”。

在《论语·先进》中又说:“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欤?子曰:过犹不及。”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更好?”孔子说:“子张做事过头,子夏做事不到位。”子贡问:“那么子张要好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及同样不好。”“过犹不及”,这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所谓“允执其中”、“从容中道”,就是这个意思。

中庸并不是不辨是非、不讲原则、调和矛盾、一团和气,或保守固执、不前不进、甘居中游,而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也是实现“和谐”的基本途径。

中国的养生学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也以中庸为重要的指导原则。正常的精神情绪变化,如喜、怒、忧、思、悲、恐、惊本来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然而七情过度,也会物极必反,导致疾病甚至暴亡。人如果饮食过量或五味过偏,也能损伤肠胃,引起机体代谢失衡而致病。

中庸的原则还提示我们,要有节制地参加社会竞争。随着社会竞争日趋加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每天都在紧张和忙碌中度过,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工作上,留给自己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致使很多人造成脑力、体力严重透支,导致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成为患病或者过早死亡的重要原因。凡事皆有度,必须适可而止,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超过一定限度就会适得其反。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劳逸结合,学会放松,忙中偷闲,懂得休养生息,并不断消除负面思想情绪,才能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保持身心的健康。

君子有三戒,养生亦有三戒

在春秋末期的历史条件下,人均寿命尚不能达到30岁,而孔老夫子却能享年73岁。这除了得益于他提出的“智者乐”、“仁者寿”等养生思想之外,还与他“君子三戒”的修养功夫有密切的关系。

所谓“君子三戒”,是孔子提倡的按少、壮、老三个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的一种观点,即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在《论语·季氏》中,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作为一位有道德、学识的君子,人生中有三件事情要警戒:

年轻的时候,人体血气尚未稳定,机体发育尚不成熟,注意不要早婚,不要迷恋女色。如果在此时期过早地介入性生活,非但不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而且对一生的健康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夭亡。

壮年时期,生理已经稳定,心理亦较成熟,身体强健达到顶点,血气方刚,精力充沛,是人的黄金年龄段,也是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时期。正因此时的人已是全面的社会人,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压力,所以要特别警惕不能凭着血气方刚一味地横闯,而应妥善地处理各种问题,进退有据,学会必要的隐忍、退让。“戒斗”,指防止单纯地逞强、好胜、争斗,目标在养“和气”。要注意调整心态,忠厚待人,这是预防疾病、保持心身健康的良方。

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退,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已经减退,体力与精力均明显下降,要警戒自己不要贪得无厌,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不要再苦心追求什么了。所以说,对于老年人来讲,晚年的生活不应再继续追求名利和金钱,而应强调追求自己的身心健康。对照孔子“三戒”,在此应提醒老年人特别是即将退休的老年人,一定要保持晚节,更应防止退休之前发生大捞一把的所谓“59岁现象”,否则到老因贪污而身陷囹圄,还有什么养生保健可言呢?

孔子是养生理论和实践的先驱,他的“君子三戒”,言简意赅,提纲挈领,是养生之道,尤其是精神修养之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学习、领悟与实践。

情绪不稳,疾病就会上身

在《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说: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着的人都饿病了。子路怨气冲天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这样窘困的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时能固守节操,但小人窘困了,就会胡作非为。”

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君子和小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而这种行为的差异就来源于他们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上的差距,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情绪,情绪不稳,必然会做出有悖常理的事情来。而如果情绪过于波动的话,还会导致疾病。据调查,目前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占综合医院门诊病人的1/3左右。恶劣的生活和劳动条件、人际关系紧张等都是引起情绪波动的刺激源,但是这些外界刺激是否足以导致情绪的剧烈变化,却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思想情操等密切相关。

许多事例告诉我们,心地善良、光明磊落、奉公守法、廉洁清正、乐于助人、人际关系融洽、注意个人道德修养的人,大体上都会健康长寿。因为他们任何时候都心胸坦荡,心情舒畅,情绪稳定。现代医学认为,60%的疾病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所以,如果能保证大脑皮层生理功能的活动正常进行,各系统、各器官的新陈代谢也就会得以正常运转。生命活动有条不紊,抵抗力提高,疾病就不容易侵入。即使有了疾病,也能够靠自身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使之尽快恢复健康。良好的心理还有利于改善大脑功能,既延缓脑衰,又延缓了各系统、各器官的衰老。所以,寿命当然也就会比较长了。倘心术不正、阴险狡诈、钩心斗角、假公济私、中饱私囊、常玩点阴谋诡计、心怀嫉妒憎恨的人,他们的心里,一定焦虑、紧张、不安、多疑、恐惧,日夜不得安宁。其大脑功能容易紊乱,神经功能便会失调,免疫功能就会降低,从而可能会引发神经官能症、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等疾病。即便常服补品,对于健康长寿也是无益的。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情绪和疾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及时调整自身心态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能让我们时常保持良好的心情,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使我们免受疾病的困扰。

勤用脑是保持大脑活力的灵丹妙药

在《论语·述而》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说: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我们知道,孔子的成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医学、养生学等诸多方面,这些无不得益于他发愤图强、废寝忘食、勤用脑、善思考的为学精神。大脑是人体生命的活动中枢,精髓和神明高度汇聚之处,人之视觉、听觉、嗅觉、感觉、思维记忆力等,都是由于脑的作用,这些都说明脑是人体极其重要的器官,是生命要害的所在。大脑具有用进废退的特点,所以脑健则寿长,脑衰则命短。也就是说,爱学习、勤用脑是促使大脑保持活力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