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1
5115300000110

第110章 吏政一吏論上(2)

敬陳整頓吏治四事疏咸豐五年

監察御史李鶴年

臣竊見  皇上御宇以來。惟日孜孜。勤求治理。而逆氛頻年未息。各省疲玩因循之習。亦未革除。 國法日輕。官常日紊。不可不急圖整飭。臣謹臚陳四事。曰申法紀。杜規避。儆庸懦。禁欺朦。請為我  皇上陳之。軍興以來。失事諸臣。如賽尚阿徐廣縉等。俱以失律獲咎。荷蒙  皇上寬仁。不予刑誅。而罪名已定。彰彰在人耳目。凡百臣工。孰不惕息。然臣竊有疑者。曾國藩兵抵江西。兩湖餘囗。業已淨盡。楊霈身統全軍。僅遇數千竄逸之賊。未能防禦。節節退避。以致武漢失陷。全局震動。殃民糜餉。貽誤至今。該員革職之後。如果天良激發。尚可勉贖前愆。乃因循數月。輒託病懇請回旗。便其顧戀妻孥之計。是僨事於前。又巧避於後。其罪實擢髮難數。統兵大員。若皆相率效尤。逆賊何日可平。天下何時可定。臣所謂申法紀者此也。近來用兵省分。在在需人。月選揀發人員。無不視為畏途。延不赴任。至  特旨囗放之員。或藉團練為名。逗留原籍。或稱有經手未完事件。經督撫保留本任。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道府之缺。到任者寥寥可數。既遂其遠避鋒鏑之心。復豫為夤緣保舉之地。居心詭譎。莫此為甚。夫  皇上用人。本無成見。人臣奉職。義不顧身。今各該員巧於趨避。畏難苟安。奔競鑽營。必期得善地而後止。此後服官囗政。望其潔己奉公。鞠躬盡瘁耶。臣所謂杜規避者此也。例載失守城池。罪名綦重。近來兼轄道府。既未暇查辦。而州縣之避賊者。賊至之先。輒稱出城堵禦。賊去之後。又稱帶兵收復。該管上司受其朦蔽。亦謂功過相抵。奏請免議。伏思該員等既能出城抵禦。何若登陴固守。既能事後力圖收復。何至臨時重誤事機。且無論寇至先逃。寇退則反。其罪不可勝誅。即令收復之時。該員亦有微勞。而罪名自在。豈能概從寬免。此風一開。恐巧滑之徒。以臨難苟免為見機。以嬰城死守為迂拙。紛紛避就。視 國事如楚越。於大局殊有關繫。應請  飭下各督撫。凡失守城池之員。仍照例審擬罪名。不得巧為開脫。庶人知儆戒。可以力挽頹風矣。臣所謂儆庸懦者此也。外省督撫。遇有查辦參員之案。往往含糊了事。如安徽知州繡綸。河南道員周煦徵。劣蹟昭著。經人糾劾。該撫既為消弭罪案。又為保全功名。較尋常化大為小。尤為寬縱。且該員等或膺民社。或任監司。全在輿情愛戴。方可藉資撫馭。今既物議騰沸。為眾論所不容。如再令服官原省。則官與民為仇敵。恐至激成事端。應請  申諭該巡撫悉心察看。如該員等果能痛改前習。再出具切實考語。保留本省。此後如有貪鄙劣蹟。別經發覺。即治該撫以濫保匪人之罪。則回護屬員之習。庶可稍戢矣。臣所謂禁欺朦者此也。臣知識檮昧。無補時艱。謹就管見所及。據實直陳。是否有當。伏乞  聖鑒。

條陳整飭吏治疏同治八年

監察御史袁方城

竊維天下者。州縣之所積也。一州縣得人。則一州縣治。各州縣皆得其人。則天下無不治。  皇上澄敘官方。勤求民隱。其以察吏安民之道。  誥誡督撫者。至詳且悉。而吏治仍未振興者。臣嘗推原其故。一由於軍務省分。督撫之精神才力。俱用之於練兵籌餉。而於吏未治或未暇兼顧。一由於文誥相承。督撫雖有整飭之心。而未知所以整飭之術。以致粉飾因循。積重難返。臣愚以為不澄其源。則流無由潔。不去其獘。則利亦無由興。不揣冒昧。謹擬六條。敬為我  皇上陳之。一道府大員不宜用捐納人員也。巡道膺考察屬吏之任。知府有表率囗僚之職。秩漸崇。責亦綦重。內而部院司員。外而廳州知縣。或由  特旨簡放。或由保薦升轉。其人必皆歷鍊十餘年或二十年。方與其選。惟捐納人員。不計年勞之淺深。亦不問才守之優絀。但捨厚貲。便膺方面。及履任之後。有不厭觀聽而為屬吏所輕者。有不諳政令而為吏胥所欺者。夫己則不明。安能察人。己則不正。安能率屬。吏治之不振。未必不由於此。擬請  旨飭下各督撫。留心察核。凡捐納道府人員。必老成諳練。才守兼優。方准留補。其餘則嚴行甄別。並請  旨飭下捐輸衙門。以後除由進士舉人五貢出身者。仍准報捐道府外。其餘一概不准報捐道府。庶名器愈重。而仕途漸肅矣。一軍營保舉不許擅保文員也。查軍營中。惟辦理文案總辦營務處。須用文員。不過數人十數人足矣。其餘帶隊打仗。皆武夫事耳。乃近來軍營習氣。一仗之勝。保舉文員動輒百餘人。並有無謀無勇。優游戎幕。徒以親戚情面。師友屬託。亦得濫膺薦牘。夫以陷陣摧鋒之能。而責以簿書錢穀之事。實已用違其才。況其人由鑽營請託而來。安能潔己愛民有益地方乎。擬請  旨飭下各督撫留心察核。凡由軍功保舉文員。必深諳吏治。有守有為。方准留用。若祗有軍功。而吏治未諳者。請按其品級。改為武職。其由鑽營請託而得者。則嚴行甄別。並請  旨飭下統兵大員。以後軍營保舉。除辦理文案及總辦營務數人外。凡帶隊打仗得有軍功者。只准保升武階。不許擅保文職。庶用當其才。而治效可囗矣。一軍功開復人員宜嚴加甄別也。夫官至被參。復經部議斥革。則其人之不可用明矣。向來吏部設有不准捐復之條。所以嚴立限制。近因軍務繁興。凡被參革及大計甄別人員。明知不能捐復。乃多方夤緣投入軍營。一仗之勝。廁名其間。遂已公然開復。此等人員。或營私罔利。或暴虐病民。才力心術已可概見。豈在軍營奔走一番。遂可長其才力。換其心術乎。變亂之興。未始非貪酷之員階之為厲。乃既釀禍於前。彼反因禍而得福。又何怪貪酷之員肆無忌憚也。擬請  旨飭下各督撫留心察核。凡軍功開復人員。果能滌慮洗心。力圖上進。方准留用。儻稍萌故態。即具實嚴參。並請  旨飭下統兵大員。以後凡參革人員。不得擅行留營。違者重治其罪。庶劣員有所儆懼。而官常可飭矣。

一各省實缺州縣不宜數數更調也。古來循吏之多。無過兩漢。漢宣帝有言。太守吏民之本。數變易則其下不安。民知其將久。不可欺罔。故服習其教化。邇來捐例大開。捐納人員。每省多至數百人。上司垂憐。倡為調劑之說。往往將實缺州縣。調往他處。而令窮員往署。無論宋斤魯削。遷地不能為良。彼窮員者。知上司調劑之也。又知己之不能久任。於是視民生之休戚。地方之理亂。漠然不一動於心。而日朘月削。惟一己之囊橐是肥。吏治之壞半由於此。擬請  旨飭下各督撫。凡實缺州縣。如有貪暴劣跡。或才力不勝。即當據實嚴參。否則毋得數數更調。即有署事缺出。亦須為缺擇人。不可徒憫窮員。意存見好。庶長材得以展布。而久道化成矣。一文員朦捐本籍宜令自行檢舉也。 國家定制。凡文員選缺在本籍五百里內者。俱令迴避。所以杜瞻徇報復之獘。法至善也。乃近來捐生意存趨避。往往冒他省之籍。捐本籍之官。履任以後。或因睚囗之嫌。而意圖報復。或徇親友之託。而變亂刑章。種種獘端。皆從此出。夫人臣筮仕。何地不可效忠。顧先賣祖父以求榮。其居心已不可問。而況百獘叢生不可究詰乎。擬請  旨飭下各督撫明切宣示。凡朦捐本籍文員。許其自行檢舉。改歸他省。如始終朦混。別經發覺。即治以欺罔之罪。庶公道大昭。而人知奉法矣。一司道與屬員不許拜認師生也。夫拜爵公朝。謝恩私室。古人所恥。乃近來州縣。往往於司道中。窺其為督撫所信任者。不惜重貲。執贄門下。一經列入門牆。即使造囗無窮。其師為之維持徇庇。四川前數年。此風甚熾。今督臣吳棠到任。力加整飭。若輩稍知斂囗。但恐日久。故態復萌。更恐此風。他省亦所不免。擬請  旨飭下各督撫嚴切示禁。凡司道中有與屬員拜認師生者。即具實嚴囗。如督撫徇縱不言。別經發覺。並將督撫嚴加議處。庶奔競之風絕。而吏治可清矣。以上六條。俱積獘相沿。有關吏治。欲擴清而振作之。惟在各督撫之公忠體 國。實力遵行。將源清而流自潔。獘去而利自生。於以察吏安民。上副我  皇上宵旰勤求之至意。則元氣可復。而太平立至也。愚昧之見是否有當。伏乞  聖鑒。

條陳力戒因循疏同治八年

江蘇巡撫丁日昌

竊臣准部咨。於同治七年七月二十九日。內閣奉  上諭。昨據毛昶熙奏軍務漸平宜益思寅畏等語等因。欽此。仰見  聖主治益求治。安益求安。臣恭讀之餘。無任欽感。伏維自古天下國家之治亂安危。在於因循與不因循而已。然當豐亨豫大之餘。利之當興者。議論多而不能折衷一是。獘之當除者。顧忌多而不敢輕議更張。始則中於因循而不自知。繼則安於因循而不能知。終且囿於因循。雖明知而不克自振。故非力戒因循。終難期久安長治。而或者以積重難返為慮。是猶乘敝舟而泛江河。當其淺而棄之。輒以濡足為虞。駸駸乎入於中流。人力無所施。手足無所措。惟有坐聽其不可為而已矣。我   皇太后  皇上勉勵臣工。首以力戒因循為諭。此誠我 國家億萬年無疆之休。豈特一時治安之計哉。臣謹當恪遵  聖訓。盡慮竭忠。擇時事之尤為切要者。敬一一縷晰陳之。一賢才宜亟求也。國家之有賢才。猶魚之有水。木之有根。火之有膏。故一縣得人。則一縣治。一郡得人。則一郡治。一省得人。則一省治。然必其才足以任一省之事。而後一省治。足以任一郡之事。而後一郡治。足以任一縣之事。而後一縣治。若不審其才力之所至。輒付以撫字之權。猶之負荷者。其力僅足以舉十鈞。而付以百鈞之任。其不顛覆者幾何哉。且夫百工技藝。皆須習而後能。亦須能而後用。故治宮室。則必延匠人。治疾病。則必延醫士。今身係地方之責。除趨蹌應對以外。遇讞獄則不知刑名。而付之幕友。遇催科則不知錢穀。而付之吏胥。皆由其平日所學不能推之於用。故臨事所用不能本之於學。猶之強匠人以治疾病。強醫士以治宮室。疾病必危。宮室必傾。夫宮室疾病。一人一家之事也。尚不可輕且易如此。顧於牧民大事。可令貿貿者操刀而試割哉。夫今日之賊盜。皆昔日之百姓也。百姓何以忍為盜賊。則以偪於飢寒。百姓何以致於飢寒。則以有司不能撫字。然則此時有司之循良貪酷。即關繫異日之治亂安危。故在今日而求賢才。尤不可淡漠視之矣。臣觀三代兩漢之初。治理最盛。循吏最多。皆由登進之途廣。而任用之勢專。登進廣。則賢才不致見遺。任用專。則賢才得以盡力。應請  敕下中外大臣各舉所知。並開賢良方正之科。以行舉。不以言舉。稱職者。舉主共其榮。不稱職者。舉主同其罰。但嚴責大吏以地方治與不治。不苛求用人與資格合與不合。天下者。各省之所積。各省者。州縣之所積。各省之大吏得人。則州縣得人。州縣皆治。則天下治矣。一囗員宜變通也。軍興以來。捐納四開。而又減價以招之。軍功本易。而又積年以致之。其不能不囗者勢也。從前之捐輸為濟餉計。今日之捐輸不惟不足以濟餉。而且足耗餉。何也。捐輸減至數成。可謂體恤極矣。而又有鐵錢票本米捐籌補捐歸補捐諸名目。名為一成二成。核其實銀到部。不過數釐。且即此數釐之中。有書吏之費。有局員之費。除捐銅一局外。其餘外省捐輸。足恃以濟急者。恐寥寥矣。況捐例既寬。人懷僥倖。不獨家僅中貲者。彈冠而來。即赤貧無以為生者。往往醵費集貲。以官為市。以為千數百金。捐一官職到省。一有差使。月支數十金。更可收數分之息。如或署事補缺。少者數千。多者數萬。但圖一身之有益。不顧大局之有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