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1
5115300000118

第118章 吏政三官制(1)

因時論六官制

吳鋌

予嘗攷古今官制。有專職而誤分者。有兼治而誤合者。有新置而其名不經者。有因故而其實已亡者。頗乖違不合於理。皆不漢若。漢制之善。在於官簡而事省。任專而民近。官簡則不囗。事省則不煩。任專則功罪皆著其實而無旁貸。民近則上下皆知其隱而無遁情。後世所以不如漢者。其端有七焉。漢有鄉亭官。曰三老。曰嗇夫。曰游徼。皆近民。故得通其情於上。後世鄉亭官苦官侵辱。皆避免。於是設坊長地保。與官絕遠而治日衰。一也。漢制。丞治錢穀。簿治文書。尉治獄。皆親民事。助守令為治。明初猶然。其後皆廢為閒曹。而守令以一身不能周知利病。故置賓僚以自輔。二也。漢制。察守令治民。惟刺史位下大夫二千石而已。後世置督撫司道於守令上。而守令懼掣肘不能盡其治。三也。漢制。以鄉舉里選為官。士大夫得為鄉守令。故其情易知。後世銓選。近者數百里。遠者至萬里。與民絕隔。無由知其利病。逮其久而知之。則又將遷去矣。四也。漢制。文書稀簡。守令上奏。輒報聞。天子受其成而已。近世法漸煩。輕重上下。皆奉功令惟謹。故事如蝟毛不可理。五也。漢制。守令擅生殺。其權重。故民皆悚懼而不敢逞。近世行臺省權不敵漢守令。守令權不敵漢戶賊曹。故民易為奸。六也。漢時祿皆授田。故官吏皆自愛。不敢為非。近世俸祿薄。不足自供。故官吏多舞文貪墨難考究。七也。此漢制之所以善也。誠能舉而復之。則內外相維。輕重相準。覈實而無繆濫之獘。器使而息奔競之風。斯七者之獘去。而百司具舉。庶績咸理矣。

通論唐宋官人之法

孫鼎臣

古者士入大學。格物誠意正心修身齊家。而國與天下之理皆備焉。庠序學校。其養之有禮。其教之有法。然及其升於司徒司馬。猶必論定而後官。位定而後祿。如此其慎也。後世古制廢矣。然取之不精。用之必審。重於其始進。而不限其將來。磨以歲月。窮以事變。猶可以塞僥倖而作人才。此吾於唐宋有取焉。而深咎明制之失也。官人之由貢舉。三朝之所同也。遲速之序。內外之任。則有異矣。唐制。秀才高第。正八品上。京官則協律郎署令。外官則中州錄事參軍事軍鎮兵曹倉曹參軍事之屬。明經高第。從八品下。京官則三省主事考功主書評事。外官則京縣尉上中縣丞之屬。進士明法甲第。從九品上。京官則宏文館校書郎正字。外官則諸府州錄事上縣尉中縣主簿之屬。乙第。從九品下。京官則崇文館校書郎。外官則京縣錄事中下縣尉之屬。唐人由科目入仕。品秩不過如此。宋制。進士明經。入望州判司。次畿縣簿尉。九經。入緊州判司望縣簿尉。諸科明法。入上州判司緊縣簿尉。判司簿尉初任循一資。入知令錄。次任二考以上。入正令錄。知令錄循一資。入初等職官。正令錄入兩使職官。初等職官兩資。入支掌防團判官。三資。節察判官。故蘇子瞻言選人改京官。常須十年以上。薦更險阻。析計毫釐。其與唐計不甚相遠也。明制不然。進士高者入翰林。次主事中行評博。又其次為知縣。而簿尉之職。以待流外。即舉人常調。亦皆自知縣始。則其遲速與唐宋懸絕矣。其內外遷轉之制。唐世凡官不歷州縣。不擬臺省。侍郎闕。擇嘗任刺史者。郎官闕。擇常任縣令者。韓退之河南府同官記。盧邁鄭餘慶諸人。皆以主簿參軍。入為御史郎中。官至尚書宰相。是也。宋人仕宦。以臺閣禁從為榮。而非積資累勞不能至。乾道二年。詔非兩任縣令。不得除監察御史。非曾任監司守行。不得為郎官。初等職官除大理寺丞。兩使職官除著作佐郎。支掌團防判官除太子中允。節察判官除太常寺丞。皆六考。其外之大藩列郡。又以朝臣出牧。招討宣撫諸使。則二府大臣。經略安撫。則直祕閣以上。河南應天知府事。則郎中以上。諸府。則朝官及刺史以上。出入常均。中外迭用。此二代之制之善也。明通籍之始。京外截然。後日之通塞由此。惟科道考選。有科目出身之推官知縣。而科目又重進士而輕舉貢。舉貢知推與進士同考。大抵僅四之一。起州縣入為公卿者絕少。此其變唐宋之制而失之者也。自貢舉興而學校為利祿之途。古之養士之政壞矣。然唐宋入仕有漸。而中外歷考猶未失論定後官之意。明盡棄其制。用科目太驟。視州縣太輕。中葉以後。士橫而不制。民困而不恤。朋黨與盜賊交鬨。故唐之亡以藩鎮。宋之亡以夷狄。而明之亡也以搢紳。

汰囗員議

馮桂芬

周禮設官分職。鄭註謂各有所職而百事舉。有是官始能舉是事。無是官即不能舉是事。而後是官不可廢。不然者皆囗員也。 國家多一囗員。不特多一糜廩祿之人。即多一朘民膏之人。甚且多一僨國是之人。亦何苦而設此累民累國之一位哉。今之囗員多矣。不囗於小囗於大。不囗於閒囗於要。不囗於一二囗於十百。試備言之。一漕運衙門。夫南漕三百餘萬石耳。彼富商大賈。挾數百萬之資。致數千里之遠。踰山涉淵。艱難險阻。有數倍於運道者。曾不假尺寸之勢。什伍之衛。而不患不達。矧煌煌然 天庾正供耶。脫無漕督以下各官。經過之地。有郡縣。有營汎。有河員。莫非王臣。將袖手而聽其不達耶。 朝廷之力。乃不富商大賈若耶。天下有非常大事。而於理不可通者。此類是也。今制。漕督以少司馬領行臺開府。握兵符。控制七行省。豈不巍然大官哉。夷考其職。不知何所為也。攷漕營始於明隆慶間。漕撫方廉為備倭患而設。厥後因而不刪。久乃忘其所自始。漕督所轄衛弁三百。標兵二千。煖衣飽食。安坐無事。將約束水手耶。萬艘綿延千百里。鞭長不及。將儆備不虞耶。不足以當胠篋探囊之盜。矧其大者。復有旗丁一項。然則糜費 國帑。需索漕船之外。無餘事矣。是為一最大囗官。至糧道一官。於公事無絲毫之益。歲一臨倉。責州縣陋規。取盈而去。州縣倚為護符。彈壓生監。恫喝平民。以為陋規之酬。所謂公事者。助旗丁勒索州縣。助州縣魚肉小民而已。今河運不可復。漕督糧道更無所用。此外又有督糧同知。管運通判主簿之類。皆坐食漕規。不與漕務。此漕督以下一切官弁兵丁之必宜全裁者也。一河務衙門。兩河歲修五百萬。實用不過十之一二耳。其餘皆河督以至兵夫。瓜剖而豆分之。聞馴謹河員。常以十之三辦工。貪冒者遞減。甚有非搶險不使一錢者。夫既不辦工。自以并歸地方為便。至河兵之制。創自 國朝。初設時。其人皆諳習水性。持土石與波濤爭勝。合龍下埽。不失尺寸。故辦工不調民夫。今皆不然。是河兵亦毫無所用。此河督以下一切官弁兵丁之必宜全裁者也。一各關監督。體統與督撫埒。糜費繁多。故視道府兼管之關。徵收倍絀。織造公事更簡。故諺謂之喫飯官。至各口監督。稅課更少。能如另議概撤各關大善。即不能。儘可歸督撫委員兼理康熙六年以王熙言。裁關差。歸并地方官。此監督織造之必宜全裁者也。一鹽務衙門。鹽鐵置使。由來已久。運使固不可省。若鹽政領之督撫已足。至運同運副提舉等官。或有或無。毫無深義。大使似州縣非州縣。亦兩歧。惟各場遼闊。不可無官。可移吏目巡檢駐劄。兼理鹽事。但存運同或運副一人。為運使之屬。驅策奔走可矣。此鹽務中同副等官之必宜量裁者也。一督撫司道。攷郡縣之始。守令而已。令準古大小侯。守準古方伯連帥。其官重矣。後世始設監臨官。守權漸輕。至有道。有司。有督撫。而守令等於輿臺。非重親民官之道也。

督撫始於明。不常置。後乃為專官。總督多至十二人。巡撫多至二十九人。 國朝多并省。而例亦不一。督撫或並設。或偏設。並設者不必治。偏設者不必不治。是督撫可省其一。大省督兼撫。如直隸等省。小省撫兼督。如山西等省。如使各直省以布政司為主。又設按察司掌刑名按劾之事。而刑名不過視成例。按劾久無其實。可并之布政。又各道本布按之副。兵巡鹽糧。各分一職。無非贅疣。折中之法。酌以三四府設一員。兼兩司各道之事。而上其成於督撫。至郡縣皆以各設一副為限制。此督撫司道以下各員之必宜量裁者也。一京官。六卿九列。後先奔走。備員品而壯觀瞻。  帝者上儀。固不能概從簡陋。且從古已然。宜仍舊貫。惟東宮不設.安用宮屬。詹事府可囗歸翰林院。以副名實。科道為耳目之官。宜多不宜少。然今制八十人之中。仗馬寒蟬居大半。何取乎具臣。不如減額之半。而許科甲出身之中書以上。及外任司道言事。殆不啻八十人之效也。有可采耶。固拾遺補闕之攸資。無可采耶。亦詢事考言之一法。其餘閒曹。亦減其半。內務府糜帑更多。必應大減。康熙二年。裁苑馬寺。三十七年。裁上林苑。編檢在二十名外者。部曹五年內不能補闕者。概令回籍充山長。一以廣教化。一以示體恤。為兩得之術。此京官之必宜量裁者也。一內外武職。王公將軍都統之外。提督十三人。總兵六十二人。亦大官太多。又如準部回部新疆各官亦太多。率多養尊處優。惡勞好逸。能糜帑不能殺賊。宜無論大小皆減其半。此內外武職之必宜量裁者也。恭攷會典。內外文武官。共二萬七千餘員。其編檢庶吉士侍衛以及準部回部官無定員者不與焉。我 朝設官。於古不為多。而大官之多。為漢以來所未有。 國家鼎盛之時。物力豐盈。雍容揖讓。無形之獘人所不覺。今則自微而著。有不能不大加芟薙者。而節費固其小焉者也。

今冠合古制考

宗稷辰

觀武梁畫像。祝誦氏神農氏之冠。皆前後銳。狀如彯纓。考祝誦即祝融。與神農並為火德。其冠之銳。與纓之彯。皆火象也。百家皆言五行之德相代嬗。乃皇古既有祝融。復有神農。其以火德相繼。至火盛而土浸生。於是耒耜始作。小司馬以木運歸女媧。亦與伏羲並為木德。意或可更二代而一易與。抑或重而易。或單而易。循生無端。隨氣運之久暫為變遷。非可以成算測與。若夫五帝冕平而下覆。更無由以強徵世德。迨夏后氏治洪水。莫不謂以水德王。然其冠畫象則上銳下卑。漢志曰。前高後卑。如覆杯形。禮家謂即皮弁。豈欲象穹體之渾囗。眾流之四垂。而為之乎。按夏后氏之冠。正類今夏日之冠。而赤帝炎帝之冠。則類今冬日之冠。伏惟 昭代龍興。盛德在木。木之所生為火。木之得生在水。斟酌而兼用之。仰見 欽定服色之初。具有精意。不求沿襲於前代。而實過法乎皇初。良非尋常淺見所能識也。

翎頂補服考

陸心源

翎頂考

翎頂我 朝定制也。而不知前明已為之兆。敬案會典。貝子。固倫額駙。戴三眼孔雀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雙眼孔雀翎。此爵翎也。其職任之戴翎者。領侍衛內大臣。侍衛。鑾儀衛。滿洲鑾儀使。冠軍使。雲麾使。治儀正。整儀衛。前鋒營。護軍營。火器營。圓明園護軍營。健銳營官。十五善射。善騎射。善射鵠人。宗室覺羅獻爵官。護衛。將軍。提督。陵寢總管。提督銜之巡撫。派往西北兩路換班大臣。五品以上花翎。六品以下藍翎。去任則除。品官若軍功。若射布帊。得賞花藍翎者。非降革越品則不除。品官功高者。亦得特賞雙眼孔雀翎。此 本朝翎支之制也。又會典。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頂用紅寶石。固倫額駙。和碩額駙。不入八分鎮國公。輔國公。民公侯伯子。鎮國將軍。郡主額駙。文武一品。朝頂用紅寶石。吉服冠頂用素珊瑚。輔國將軍。郡君額駙。文武二品官。頂用鏤花珊瑚。奉國將軍。郡君額駙。文武三品官。頂用藍寶石。奉恩將軍。縣君額駙。文武四品官。頂用青金石。文武五品官。頂用水晶。六品。頂用車渠。七品及進士。用素金。八品及舉貢。用鏤花陰文金頂。九品及未入流。用鏤花陽文金頂。監生生員。用素銀頂。此 本朝冠頂之制也。竊攷明史輿服志。正德十一年。設東西兩廳官。都督江彬等。承日紅笠之上。綴以靛染天囗翎。以為貴飾。貴者飄三英。次者兩英。兵部尚書王瓊得賜一英。冠以下教場。自謂殊遇。案靛染天囗翎。即今之藍翎。此乃翎支之肇端。又輿服志。文武官常服。洪武六年定。凡職官一品二品。帽頂帽珠用珠玉。三品至五品。帽頂用金。帽珠除玉外。隨所用。六品至九品。帽頂用銀。帽珠用瑪瑙水晶香木。此即頂珠之肇端。敬案會典事例。頂翎之制始於崇德元年。我 朝創制顯庸。原非襲前明之舊。而天與人歸。明人已先為之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