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乔布斯到底给苹果留下了什么?
5203700000002

第2章 前言:乔布斯教会我的那些事

这不是一本乔布斯的传记。这是乔布斯粉丝在创业的过程中,通过追随乔布斯、学习乔布斯,记下来的课堂笔记。

像乔布斯那样,我和指尖儿创始人刘沫(么么哒)在创办指尖儿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归零,重新思考创业本质。而我也一次次地返回起点,重新思考乔布斯和他的创新故事。

作为乔布斯的资深粉丝,我从1997年就接受了苹果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熏陶,为乔布斯坚持创新不害怕失败的海盗精神所打动。2004年,我分期付款买了第一台苹果电脑。那时候苹果还是失败者的代名词,乔布斯还在被大家“伤仲永”,因此乔布斯或者狂妄或者极具远见的言论,还不受人待见。作为粉丝,受到的非议也相当的多。

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深入了解苹果制造的内心世界。我反复探寻,问自己的内心,问使用体验,也问别人为何不选择苹果。我研究各个科技公司的特点,寻找它们各自的初心、原点以及愿景。

我也是Google的拥趸。因此它们在蜜月期时(当时谷歌和苹果市值加起来还不如微软,一度被视为联合挑战微软),我很高兴看到它们惺惺相惜。然后它们开始进入同一市场征战,分道扬镳,但其实是共同统治了移动互联网。我的思考进一步深入。

根据这些年的记录和思考,我认为,我是最了解苹果创新的人之一。和其他人能够列举各种时间点或者给各种苹果新闻撰写评论不同,我更注重研究苹果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苹果的初心和愿景各是什么,又怎么制定恰当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发现,愿景其实是一个移动靶。只有初心才是恒定的。因此,任何一种固定的、可僵化考核的公司制度,都会让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只有建立正确的方法论和双重逻辑(书内会详述),才能在领导带领下,一次次地犯错误,最后一次次地到达终点。而那些“领导永远是对的”的公司,最终没有犯任何错误地滑向失败的边缘。比如柯达,他们的公司制度越来越完善,各项措施屡屡被人称赞,但最后忽然陨落。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试图截取每一个产品的情境,并分析面对当时的情境,苹果团队如何做出决策,并且为什么要这样做,最终从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得到教训。当然,失败的案例对我们的启发更大。

关于情境模式,我们在指尖儿内部做了深入的讨论,大致定义如下:

脱离情境模式去做产品不会获得最后的成功,同样,脱离情境模式去思考别人为什么能成功,也不会有实质的收获。我们只能收获如何在不同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其余的都不可能为我所用。因此,本文试图还原乔布斯和苹果创新产品时的情境模式,看看他们在创新时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我能有动力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归功于指尖儿创始人刘沫的鼓励。许多内容最早是作为指尖儿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指尖儿的内部读物。因为刘沫坚定地认为,指尖儿是下一个伟大变革的前奏,而这需要像苹果一样的创新系统去支撑。为此,我们开始梳理和发现关于创新的故事和思考,并在内部分享。现在,我们将这些思考整理成册,希望能让自己的思考发挥更大的价值——只要激发思考,就是胜利。

本书没有完整的故事,而是选取了乔布斯创新产品的一个个横切面,结合情境模式,分析其创新的思维方式以及具体执行,从中我们能够学到的东西。为了节约大家的时间,里面的每篇文章尽量保持“千字文”的规模,而且单独成篇。对于文内没有提供的更多细节,请自行搜索或者阅读乔布斯的相关传记文章(我认为乔布斯的书值得反复去读)。

在我的思考中,借鉴了来自各方面的知识和思考,所有事实和材料都来自于乔布斯已经出版的各种传记和材料,因为篇幅关系,没有一一注明,如果个别部分出现记忆误差或者材料不可考造成失误,欢迎大家提出修改意见。我会吸收接纳,逐一改正。

最后,再次向乔布斯致敬。

1943年,美国IBM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总裁托马斯·沃森预言说:“我认为也许5台电脑就能满足全世界的需要。”

1975年,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还在惠普工作。当时,惠普生产计算器(后来为了苹果创业,沃兹卖掉了自己的计算器,售价500美元),而个人电脑市场还没有形成。

当时,IBM是大型电脑市场的王者,但由于IBM对中小市场的忽视,让DEC(数据设备公司)获得了小型机市场,悲哀的是,DEC当时也完全忽略了个人电脑市场。于是,这一市场就被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群小伙子所占据。IBM尚且扳回一城,而DEC就完全不知所踪了。

为什么会这样?

在笔者看来,这完全是缺乏远见的结果。当我们站在今天,线性地去看事物的发展,我们更容易看到事物存在的问题,而非机会。因为问题和困难总是客观存在,而机会则需要经过团队和创新才能创造出来。简单地发现问题是发散的,不需要负责任的;而创造机会则是收敛的,要发现一个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的点,使之成为现实。

20世纪70年代,没有人知道个人电脑(PC)有什么用。苹果电脑首先做的是取代计算器(但实际上电脑操作比计算器更复杂)。在乔布斯的回忆中,苹果曾做过一个广告:一个主妇在厨房用苹果电脑输入菜谱。这就是乔布斯对个人电脑的设想。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苹果的天使投资人(事实上也是联合创始人)马库拉。他通过两个毛头小伙子的眼睛,就发现这个行业将最终改变世界;甚至做出苹果会用两年时间进入世界500强(实际上用了7年)的判断。

实际上,是一群功成名就的人,被乔布斯用死缠烂打的方式,围绕在两个毛头小子的身边,帮助他们开辟了个人电脑时代。这里,抛开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以及强大的个人意志不谈,我们就来看看当时苹果的产品有哪些特色,以及它为何能够幸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