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酒业经济观察
5322200000004

第4章 产业观察(2)

笔者认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已经由快速发展期进入战略调整期,中国葡萄酒企业要保持理性,充分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借鉴国外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注重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和葡萄酒营销人才培养,加强葡萄原料基地建设,不断提高葡萄酒质量水平,加大品牌宣传和文化推广力度,培育具有中国风格特色的葡萄酒文化,从而提升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中国葡萄酒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原文发表于2013年第7期《中国酒》)

中国葡萄酒需要中国风格

在欣喜地看到我国葡萄酒行业不断取得成绩和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笔者为什么提出寻找中国葡萄酒风格?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又存在哪些问题?这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四问中国葡萄酒行业

第一,中国有特色的葡萄酒产区吗?夸张一点说,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目前我国只有一个葡萄酒产区,这个产区里面种植着赤霞珠和霞多丽一红一白两个品种,这两个品种分别占到全国70%、80%的种植面积。品种同质化、产品同质化严重制约着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中国葡萄酒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吗?目前,我们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瓶子里灌装的是什么?有多少自己的东西?一些企业年产量中有60%甚至70%的酒都是国外的酒,更有的企业100%进口原酒进行贴牌灌装,甚至连我们使用的食品类添加剂等辅料全都是国外进口的。

第三,中国有葡萄酒文化吗?当前我国葡萄酒市场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有多少是属于中国自己的文化元素?中国葡萄酒当前的文化是依附性的,盲目跟风。葡萄美酒夜光杯——很好的文化,却被湮没在洋葡萄酒文化的侵袭中。我们在大肆推广进口葡萄酒文化的过程中,失去的是民族特色与文化。

第四,中国葡萄酒有营销吗?中国葡萄酒企业有多少在研究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西餐营销、推广品鉴等营销模式的细腻渗透中,中国葡萄酒自己的特色在逐渐远离主流,甚至逐渐迷失。

二、中国葡萄酒推广的三个误区

笔者认为,我们需要认清目前中国葡萄酒推广过程中的三个误区。

一是配餐误区。我们不断提倡的“白酒配白肉,红酒配红肉”是西餐的搭配方法,但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吃的是中餐,中餐可是“红肉、白肉全都有”。我们一直在推广西餐的吃法,我们在帮着人家外国人推广西餐文化。葡萄酒配中餐的研究,应该是我们建立本土消费者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是产区误区。我们不断宣传的“中国的波尔多”、“东方的波尔多”、“与波尔多在同一纬度”、“具有波尔多风格”等,可以说明法国波尔多的营销做得实在太到位了。你在宣传的同时却是在替波尔多打广告,一直在帮着波尔多做免费宣传。你告诉消费者波尔多的酒比我还要好,那消费者为什么要喝你的酒而不直接去喝波尔多的酒呢?

三是年份误区。我们极力推崇着“年份酒、酒庄酒”,可我们自己有多少真正的年份酒?有多少真正的酒庄酒?虽然说中国的葡萄酒历史文化有几千年,但是真正的工业化生产,或者是真正把葡萄酒作为我们生活中大家认可的一个酒精饮品、嗜好品,也就是这十几年的事情。中国葡萄酒的大步发展是1995年以后的事,1995年以前我们到底有多少年份酒?随着酒庄酒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外酒庄酒卖得越来越火,价格越来越高。而现在我们国内的媒体上整天说着假年份、假酒庄酒,说中国的酒庄酒都是假的。我们抬高人家贬低自己,最后的结果依旧是帮了进口葡萄酒的忙。

不可否认,中国葡萄酒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其实也一直在为他人做着嫁衣。

三、中国葡萄酒需要找寻中国风格

笔者提出的四个问题和三个误区,都能够直接说明当前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剖析本质、寻找出路,否则中国葡萄酒产业将迷失自我,完全被洋文化所替代。因此,笔者大声呼喊,中国葡萄酒需要找寻中国风格。

中国葡萄酒风格,只有生长在中华民族这片沃土上的人才有深刻的认知!但是我们现在却迷失了。在寻找中国葡萄酒风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科学理性地思索;在寻找中国葡萄酒风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梳理自己的经营思路和发展规划;在寻找中国葡萄酒风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借鉴吸收洋文化,而不是抄袭;在寻找中国葡萄酒风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国内外葡萄酒发展趋势,不断地调整我们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寻找中国葡萄酒风格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创新,要创造我们自己的葡萄酒文化和独特的中国葡萄酒风格。

如何成就中国葡萄酒风格?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一个好的产业和产区,必然是以标准技术和品质为核心,以法律和行业自律为基础,以专业评测和监督为支撑,以地域文化和人才教育为灵魂,相互交融、不断发展的一个整体、平台,这样才能够称之为一个成熟或正在成熟的产区,或者说是一个产业。因此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建设中国自己的葡萄酒标准规范体系和监管制度;其次是要构建中国葡萄酒的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国葡萄酒产品分级制度;再者是建立中国葡萄酒自己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融合地域文化,全面提升中国葡萄酒产业水平。

葡萄酒本来在酒类市场中只占很小的一块份额,但葡萄酒市场必将会不断扩大。在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中西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西方葡萄酒文化,给了我们更多、更好的借鉴,而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必须在借鉴吸收优秀文化元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创造出独特的中国葡萄酒风格。

我们现在的葡萄酒文化是在洋葡萄酒文化包容下的文化,我们中国葡萄酒需要中国特色文化来支撑。因此,推进中国葡萄酒产业更加健康、合理、可持续的发展,引导中国葡萄酒行业建立并发展具有中国风格的葡萄酒文化,这是中国葡萄酒行业中每一个人的责任!

(原文发表于2009年9月23日《华夏酒报》)

中国葡萄酒呈现八大发展态势

中国葡萄酒市场是全球公认的最活跃的葡萄酒市场,中国不仅是亚洲地区葡萄酒第一大消费国,同样也是世界最主要的生产国之一。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前景光明。根据国内外葡萄酒产业发展态势分析,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葡萄酒产业将呈现出以下八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化视角更加明显。

中国葡萄酒骨干企业在本土征战的同时,已经展开了伸向国际的触角。通过与外资联合或并购等方式,在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为进军国际市场埋下伏笔。而面向世界的不仅是中国葡萄酒,还有设备、包装等配套行业也已经成长起来,并开始向世界输出产品与技术。中国的葡萄酒产业必将在国际化的路上走得更远。

二、中国葡萄酒文化推广进入快车道。

中国葡萄酒文化推广活动必将更加如火如荼,各类葡萄酒品鉴会、葡萄酒品评培训、葡萄酒主题旅游等,让中国消费者更多地认识、了解、热爱葡萄酒。更多的国外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必将给市场注入更多新的元素。而将纷繁复杂的中国菜式与品类繁多的葡萄酒做出完美的搭配,使美酒与美食相得益彰,将会是中国葡萄酒文化推广的重要任务。

三、葡萄酒品种差异化发展更加明显。

随着消费者对葡萄酒认识的加深,葡萄酒企业对产业发展的不断思考与实践,“差异化”主题不断强化,日趋成熟的中国葡萄酒行业在葡萄品种栽培与葡萄酒酒种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上步伐加快,骨干企业的特色品种不断呈现。

四、葡萄酒产区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

通过政府机构和民间行业组织,组织产区内的葡萄酒企业互通有无、协同协作、组团宣传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国内多个产区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产区优势,而这一发展模式今后还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更深入的发展。

五、葡萄酒产品由高价回归高端。

高端市场已经成为本土葡萄酒品牌的必争之地。而随着经营与消费的理性,众多的中国葡萄酒企业在做实质量基础上,对其产品进行更深层次价值的挖掘,从精神层面打动消费者,让高档酒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端。高价不一定是高端,高端也不只是高价,高端更意味着高性价比。而只停留在玩概念阶段的产品,注定要被市场淘汰。

六、东部经营优势与西部原料优势不断融合。

大多数葡萄酒骨干企业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葡萄酒消费也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一线城市。随着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扩大、成熟,西部地区广袤的土地资源、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吸引东部地区骨干企业扩张的步伐,东部企业到西部建基地、办企业,东西部优势的融合成为必然。

七、葡萄酒运营商更加专业化。

中国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葡萄酒市场。随着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对葡萄酒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准入门滥也会提高。我们将会看到专业化的葡萄酒运营商会越来越多,葡萄酒品牌店、体验店、专卖店等由东南地区向西部地区不断扩张。

八、中国葡萄酒品牌依旧是中国市场的主流品牌。

国产葡萄酒与进口葡萄酒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进口葡萄酒的增长促进了中国葡萄酒业的发展,但中国葡萄酒企业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以及对地域文化的熟悉与影响,始终是国内葡萄酒市场的主流品牌。

(原文发表于2008年7月2日《华夏酒报》)

中国酒业五大酒种演绎精彩

酒类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更加深入,各酒种将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和消费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下,演绎着各自不同的精彩。

一、白酒开始“洗牌”

国家对酒类行业逐步实施规范管理制度,首先是酒类等级认证,接下来是生产许可证换发、白酒年份酒国家整顿、市场流通溯源制和备案制的实施,还有市场准入制度(QS)在酒类企业的全面实施……

一系列国家新政的实施“变数”最大的要数白酒了。

截至目前,国家生产许可证办公室共发放了近8400个白酒生产许可证,而且至2005年底止,以后不再增加发放新的许可证。而发放的第一批许可证已经开始陆续到期,据了解,换发新证将有一系列更加严格的新政策与规定,一部分生产许可证被淘汰不可避免。虽然一下子改变目前3万家左右的白酒企业数量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白酒行业进行“洗牌”的序幕真正地徐徐拉开。

随着“洗牌”的开始,白酒将继续向骨干企业规模化、规模企业效益化、效益企业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国家对包括酒类在内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进一步重视,生产企业质量要求更加严格,流通秩序更加规范。

对于白酒来说,有一项新政不得不引起重视。“《刑法》修正案(六)草案”中对商业贿赂犯罪的主体做出新规定,草案在刑法关于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基础上,把商业贿赂罪的主体扩大到公司、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回扣、红包、考察费等行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这将给目前以白酒为主的酒类流通中愈演愈烈的“商业贿赂”一记“重锤”,依靠“黑暗”交易,靠进场费、回扣、摊头费等进行市场开拓的白酒企业可能要改变营销思路了。

白酒的“戏”,一直都是特别精彩!

二、葡萄酒演绎“特色”

从葡萄酒行业的年份酒、酒庄酒、橡木桶干红等概念营销的趋势来看,我国葡萄酒行业将进一步在个性化、特色化上进行“演绎”,而且这种“演绎”将会更加科学、理性。

市场准入制度在葡萄酒行业的实施,一批没有原料基地、没有技术生产条件等不达标的小企业被关在门外,企业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使这个新兴的、发展中的小酒种得以更加规范。同时,由于葡萄原料的减产,原料价格的提升,一批小葡萄酒企业因为没有收到足够的原料,最终将不得不“改弦易辙”。

葡萄酒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东西部差距将会减少,西部沙地与东部海岸的葡萄酒概念齐头并进,酒庄酒将会呈现喜人态势,品种特色将成为各葡萄产区的研究重点,知名品牌仍将保持强大的竞争地位……葡萄酒的浪漫、醇香总是让人们给予更多的宽容与厚爱。

同时,葡萄酒的五维评判,即品牌知信度、品种基准口感、产区(最小产区)、年份、酿酒师,将有可能改变现有葡萄酒品牌格局;更多的文化推广、酒品鉴赏等活动,将使本土与洋品牌葡萄酒在葡萄酒市场上演缤纷多彩的“细腻”,吸引更多的小康人群关注。

三、啤酒抢夺“高端”

随着高端啤酒巨大利润和市场空间的逐渐显露,中国啤酒行业必将掀起一场高端产品争夺战。与此同时,国际知名啤酒企业巨头加紧入华步伐,一方面会加剧中低端市场上的争夺,另一方面,更多的高端市场则会上演圈地大战。

近年来,中国啤酒行业将由经营市场进一步向经营品牌迈进,无论是第一集团的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雪花啤酒和珠江啤酒,还是第二集团的河南金星、深圳金威、重庆啤酒等,市场的互相渗透,触角的不断延伸,都赫然昭示着各自的野心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