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的北师大年华:庆祝政治教育系成立60周年
5365100000005

第5章 系史传承(2)

问:中学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贺允清:1979年哲学系建立,系主任分工,让我分管行政工作,负责中学政治课教学法教研室。当时中宣部、教育部正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抓好中学政治课的教育,就给北京师范大学的党政领导同志直接下达一些新的任务。因为我从事中学政治课教学的研究工作,就常跟随校领导去参加会议并接受任务。在参加中宣部召开的会议时,要求副校长肖敬若组织力量研究大、中、小学政治课怎么设置的问题,系统研究各个学习阶段应开设什么内容的思想政治课。教育部要求我校组织力量编写中学政治课教材,当时由经济系姚森牵头,哲学系教师参加编写中学用的《社会发展史》教材。我们编完教材向张副部长等领导汇报时,他说北师大怎么能只编政治课教材呢?应该还要搞培训,提高中学的政治课骨干教师。教育部政治教育司负责人李正文就与北师大党委书记面商,决定拨专款筹办中学政治课骨干教师进修班。此前,教育部已经下达任务要求北师大筹办《中学政治课教学》杂志。我们学校领导认为办政治课杂志任务太重,希望教育部派人来担任杂志编委会的负责人,所以这项任务还没有完全落实。有一天上午教育部曾副部长让通知师大领导到教育部会议室汇报杂志筹备情况。校长办公室的同志把汇报的时间记错了,任炎副校长带着我们几个人到教育部会议室时,曾部长说,等你们一个多小时了,你们怎么这么晚才到!我让你们筹办杂志,你们动作怎么这么慢?任炎作了解释后说我们抓紧筹办,但缺专业领导人和编辑人员。曾部长当时就讲编委会主任由北师大党委书记兼任,教育部政教司参加编委会的两个人作重要编委,我批准增加几个编制,你们与北京市委商量从中学抽调,也可以从本校调干学生中选留。

1984年7月,我校是在中宣部、教育部连续下达有关加强中学政治教育多方面任务的形势下,让中学政治课教学法教研室、《中学政治课教学》杂志社等单位从哲学系独立出来,另行定编,组建了中学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逐步扩大的科研、教学、办刊、办班等综合力量,适应了1985年教育部要求北师大参加全国范围内的中学思想政治改革试验等重大任务的需要。

北师大政教系60年曲折历程

吴家国[1]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简称政教系),自1953年建系到2013年,已经走过了光辉、曲折而又多姿多彩的60年。这60年,根据我的追忆、认识与概括,大致上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段,现简要记述如下,作为献给60周年系庆的一份贺礼。

一、1953—1966年:建立与发展

1954年政教系教师合影。时任张刚主任(二排左5),苏联专家库兹涅佐夫(二排左6)。

1953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建立政教系。学校任命张刚为首任副系主任(主任由党委书记兼)。当年即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学制为三年。

1954年2月,经教育部和人事部批准,政教系举办首届马列主义基础研究班,招收72名学员,由学校聘请的苏联专家库兹涅佐夫指导,于1955年7月毕业。

1955年秋,招收哲学研究生(5名),由石盘教授任指导教师;与此同时,招收政治经济学研究生(5名),由陶大镛教授任指导教师。学制均为两年。

从1955年秋(招收第三届本科生)开始,政教系本科生的学制由三年改为四年。

1956年夏,学校决定,把政教系并入历史系,成为历史系的一个专业,即政教专业,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是王文枢,副系主任是张刚。一年之后,根据群众意见,学校决定,政教专业从历史系分离出来,恢复政教系建制。

1956年9月到1958年6月举办了哲学研究班,共招收35名研究生,由苏联专家康·叶·莫洛佐夫指导,齐振海老师担任辅导员。

1957年夏,学校任命浦安修为政教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

1959年秋,学校任命刘文瀚为政教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

1959年9月,招收两年制逻辑学研究生(3名),由马特教授指导。

1960年7月,学校决定,从政教系抽调一部分教师组建公共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内设哲学组、政治经济学组和中共党史组,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直接领导,为全校各系本科生开设政治理论课,兼做班级辅导员。

1960年秋,举办两年制哲学研究生班,招收15名研究生,班主任是彭万春老师。

从1960年秋开始,本科生的学制改为五年。

1965年夏,学校任命陶秉福为政教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

从1953年到1966年,政教系共招收十三届本科生。

二、1966—1979年:破坏与新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政教系受到严重冲击与破坏,全部教学工作被迫中断。

从1966年到1972年,共计七年没有招生。全系教师和未按时毕业的1961级、1962级、1963级、1964级、1965级学生,在派驻政教系的军宣队(负责人是栾树凯)和工宣队领导下,在校内参加所谓的“斗、批、改”活动。中期,还参加了所谓的“复课闹革命”。

1973年夏,在军宣队和工宣队撤出后,学校任命刘正业为政教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

1973年秋,根据中央的部署,在学校统一安排下,政教系开始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到1976年9月,共招收四届。在此期间,除在校内开展教学活动外,还到校外进行“开门办学”。

1976年冬,“文化大革命”结束,政教系逐步获得新生。

1977年冬,根据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恢复高考。政教系开始继续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1978年4月,学校任命李生林担任政教系主任。

1978年3月和10月,1977级本科生和1978级本科生先后入学,政教系教学工作全面恢复。

三、1979—2003年:分解与重建

197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政教系被一分为三:以原政教系哲学教研室、哲学史教研室、逻辑学教研室和中学政治课教学法教研室为基础组建哲学系,以原政教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为基础组建政治经济学系,以原政教系马列主义教研室和中共党史教研室为基础组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原政教系建制不复存在。

1979年秋,哲学系和政治经济学系开始招收本科生,原政教系1977级和1978级本科生(共计94人)分别转入哲学系和政治经济学系继续就读。

198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决定:以原中学政治课教学法教研室为基础成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并将1981年创办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编辑部并入该中心。中心主任为贺允清教授。

1986年春,学校决定:由校内马列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与哲学系部分教师合作,重建政教系,系主任是胡恒立,党总支书记是沈培芹。

1986年秋,政教系开始招收本科生,学制仍为四年。到1988年秋,共招收三届学生。

1989年1月,学校决定:将政教系并入哲学系,成为哲学系的一个专业,即政教专业。

1989年秋,哲学系政教专业继续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此后,政教专业除每年招收一届本科生外,先后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两个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研究生。此外,还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举办了49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函授班和26期全国中学思想政治课骨干教师进修班。

四、2003—2013年:传承与创新

2003年,经学校批准,在原哲学系的基础上,组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学院下设三个系,原政教专业改为学院下属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系主任是崔新建教授。

建院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系不断发展。现已拥有1个本科专业(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个博士点和硕士点(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同时还拥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权。

其间,程光泉副教授曾被任命为系主任。

现任系主任是吴玉军副教授。

展望未来,北师大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将在传承昔日光辉业绩的基础上,沿着开拓创新之路,为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吴家国,1936年12月生,河南省固始县人。195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1958年提前毕业留校从事逻辑学教学与研究工作。1998年退休。现为北师大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曾任逻辑学教研室主任、政教系副主任、哲学系副主任、学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市逻辑学会会长、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研究会会长、中国逻辑学会会长、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政治教育系奠基人张刚、王文枢、浦安修的业绩

贺允清[1]

1952年7月,我在北京辅仁大学经济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担任纵瑞堂讲授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课的教学辅导工作。9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要求“各大行政区应选择具备适当条件的高等学校,举办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培养高等学校的政治理论师资;设立政治教育系,或政治教育专修科培养中等学校政治理论师资”。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的基础上筹备建立政治教育系,张刚调至北师大任政治教育系副主任,与纵瑞堂、姚森、程树礼等开展招收新生,制订教学计划,聘请老教授,培养青年教师等建系工作。

1953年8月,张刚、纵瑞堂通知我、李连英等青年教师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进修。1955年7月,我进修结业,回校任教并任系秘书至1959年借调到教育部,连续协助张刚、王文枢、浦安修具体抓执行教学计划的行政工作、教师工作、学生工作。在当时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工作是健康的,虽有过曲折或失误,但成绩是主要的。这三位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爱党敬业,朴实谦和,深入实际,实事求是,领导和团结全系师生认真负责地为政治教育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工作业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迅速壮大政治教育系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队伍

1953—1957年,张刚、王文枢同志先后为办好政治教育系、马列主义基础研究班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班,采取多种措施建设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1.选留本校文科、理科系毕业生张静如、翁世盛、沙福志、高树森、叶小玫、刘锦辉、魏金陵、沈小峰等到系工作。

2.聘请中国人民大学谢韬、许征帆、李宗正、王方名等学者为本系学生讲专业课。

3.选送赵贻忠、毕淑芝、杨允仪等到苏联莫斯科大学等校学习理论;选送张伟垣、纵瑞堂、齐振海、李浪先、朱纯治等至马列学院(中央高级党校)进修;选送张莹、周桂苓、程树礼等至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进修。

4.聘请陶大镛、石盘、马特、王真、高羽等学者到系担任教授、主持各教研室的工作,培养许统乔、杨国昌、齐咏冬、杨启楠等研究生。

5.先后聘请苏联专家库兹涅佐夫、莫洛佐夫主办了马列主义基础研究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班,由胡恒立、齐振海分别担任班辅导员,并选留胡青钰、孙翠玲等研究生。

6.争取兄弟院校和单位分配了彭万春、张敏清、于凤梧、王庚、郑修身、李兰天、李生林、朱元珍、王瑞珍、周继明等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