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注意力障碍100问
5375200000002

第2章 知识篇(2)

(2)多动

这类儿童不分场合,特别好动。在课堂上,经常扭动身体,无故离开座位,坐立不安,极不安宁。他们不停地做小动作,用小刀或笔乱刻乱画。玩铅笔、纸片、指甲,甚至敲桌子、吹口哨、大声尖叫。还有的做鬼脸,逗同学发笑。他们课间在教室里乱跑乱动。放学后,也到处奔跑活动不停。在家里,时常翻箱倒柜,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就连晚上睡觉时,也好来回翻动,睡不安稳。有的儿童还有些不良的习惯性动作如眨眼、咬指甲等。他们往往精力十分旺盛,因此对睡眠的要求非常少。他们常常很健谈,但他们高水平的精力旺盛和经常性的热情常常不分场合,令人觉得唐突和无所适从。正常儿童也可能喜爱运动,但他们的运动是有目标的,体现了很好的运动水平。而多动儿童的运动是任意的、无组织的、缺乏目标性。他们尤其在按照其他人的希望和要求调节自己的行动方面有困难,因为他们超常地讨厌被限制和管束。此外,他们动作虽多,但极不协调,运动水平通常较差。走路或奔跑时常摔跤,做操姿势不正确、不协调。扣衣扣、系鞋带时,动作笨拙。

(3)冲动

这类障碍儿童最基本的表现就是缺乏自我控制。他们往往在行动之前缺乏思考,难以在行动前思考其行为的后果。同样,他们也不对自己的过去行为进行反思,很好地从经验中学习。虽然他们也可以很明确地意识到一些规则,要求及其道理,但在任何实际活动中,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动。在教室里,总是表现为脱口而出,打断别人的谈话,不等老师说完问题,就抢着举手或直接说出答案。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难以等待轮流。排队时,插到队伍的前面。做作业的时候不能够很有组织的按照计划写下去,而是想写哪就写哪。这类孩子往往也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极为容易生气,发脾气。但是这样的急切行为不是敌意的,带有攻击性的,而是不由自主的,不能自控的行为。我们曾遇到一个叫做子轩的小男孩就是典型的冲动型ADHD,每次注意力训练,他都会不停地毫无遏制的说话,一次他边画图边夸奖自己画得很棒,同桌的女孩受到吸引,随手拿起他的画就要看,当时老师就在身边,可是还没等老师注意的时候,他就已经愤怒地把铅笔扔向同桌女孩脑门,差点用铅笔头戳到她的眼睛。之后一整节课,无论那个女孩怎么给他道歉,也无论老师怎么开导,他都一直气哼哼的,完全不能够继续做训练。

(4)唤醒不足

在学术界有一类观点认为,ADHD儿童并不是能量太多,而是能量太少,致使他们不能够进行必要的抑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确实发现有些儿童并不总是精力充沛的,他们对于游戏能够长时间地投入,但对学习活动则表现出倦怠、懒散,常常半途而废,虎头蛇尾。也许是游戏耗费了过多的精力的缘故。越是需要克服干扰、战胜困难的活动,他们越是容易疲倦,在这些事物上他们经常是拖拉的,边做边玩,不紧凑,对目标明确的活动表现出冷漠、不积极主动,有气无力,无精打采,而他们行动的懒散和不适应似乎常常不是有意的。

(5)缺乏活动的组织性

ADHD儿童对于自己的行为缺乏组织,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无法达到良好有序的状态。通常,他们的房间乱成一团糟,东西不能够分类摆放,而是杂乱无章的堆砌或散落在一处。他们不会整理自己的书包,所有的东西都塞在书包里。他们做作业的时候常常手忙脚乱,不时地找东西、削铅笔。他们经常会因为找不到家庭作业或者不能决定自己要穿什么而迟到。这类孩子并不是没有良好的学习愿望,相反他们也非常想成为一个好学生,可是他们却总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组织的技巧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6)角色管理失控行为

ADHD儿童常常情绪不稳定,缺乏控制力和克制力,这样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在学校中,他们往往表现得较幼稚、任性,他们要什么立刻就得满足,一不顺心就发脾气,摔东西。对挫折忍受能力较差,经常哭闹。在教室里,常违反纪律,对老师的要求不服从,与其争辩。在家里和游戏中,他们不善于与人合作,在和同伴交往时,不讲礼貌,说脏话,责怪别人,不谦让,所以没人喜欢与他们相处。久而久之,他们会变得更加孤僻而自卑。无疑他们的注意力问题明显地影响了他们的社会交往。

虽然ADHD儿童通常具有上述这些外部行为表现,但是这些外部行为表现并不能构成诊断ADHD的必要条件。有些ADHD儿童仅仅具有其中一种或两种行为表现。比如至少有10~15%的注意力缺损障碍儿童活动不多,特别是女孩子。她们上课时,从外表看来很安静,两眼盯着黑板,一动不动,实际上思想却在“开小差”。此外ADHD儿童也并不是任何环境场合都显示出多动。如有一部分儿童在新奇陌生的环境中,在大人“一对一”的场合下,如在医生或严父面前,多动行为有所减轻。另外,部分ADHD童到青春期后,多动行为会减少或消失。但学习时的注意力不集中和行为冲动并没有减少。

7.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儿童与顽皮儿童有哪些不同?

就目前人们对ADHD的了解而言,一般只是通过对孩子一些日常行为的观察来判断是否与ADHD的一些核心症状相吻合,比如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等,而这些情况在一些正常孩子的身上也会存在。所以要准确地诊断ADHD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诊断注意缺损多动障碍之前必须对与注意缺损多动障碍有相似特征的行为问题作一鉴别。

对于家长来说,最难以把握的就是ADHD儿童与顽皮儿童间的区别了。二者在某些方面确实十分相似,如都表现为上课不专心听讲,爱搞小动作,影响或妨碍别人的学习、休息等,但二者的实质是不一样的。主要表现在:

(1)注意力方面的区别

ADHD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看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也就是说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普遍存在的,尤其缺少明显的环境诱因。他们无缘无故的多动,就好像这种注意力不集中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气质。他们的注意力缺损是普遍性的、弥散性的,并不针对特定的任何场合。但顽皮儿童却不同,在看小人书、动画片时,能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可以说顽皮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在特定场合或针对特定对象而出现的,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不可遏止的。如果认真观察他们的行为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总是环境诱发的。

(2)行动目的性方面的区别

顽皮儿童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而ADHD儿童却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

(3)自控能力方面的区别

顽皮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吵乱闹;ADHD儿童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

(4)成因及干预方面的区别

一般认为ADHD是由于神经心理的发展不平衡或某些心理功能的相对落后而导致的。这种障碍可以被认为是与轻微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有关系的,对于此类儿童一般的说教和心理治疗效果并不佳,药物的控制是一个必要的手段。即使是行为矫正,也应当与药物的治疗相结合起来使用。而顽皮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则主要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而导致的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通常来说顽皮儿童的家庭缺少真正的爱和有效的约束,也有的儿童是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形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不会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在行为上是冲动的、固执的。对这些儿童来说,医学的药物治疗的效果是比较差的,而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的方法则是有效的。

家长一定要细心观察自己的孩子的行为,尤其是学会按照有关的ADHD的标准来评估孩子,一方面不要把顽皮的孩子都称为ADHD儿童,扣上大帽子,动辄就让儿童去医院看病;另一方面也不要把ADHD儿童单纯的都看作是顽皮的孩子,只从表面上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此外,近年来随着ADHD知识的普及,一些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已能发现某些ADHD儿童(7岁以下)的早期症状。如不守纪律、不睡午觉等,催促家长及早诊治,顽皮儿童虽活动亦多,但约束自己方面较ADHD儿童好得多。

8.如何区分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儿童与品行障碍儿童?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是指儿童时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这些行为违反了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影响了儿童本身的学习和社交功能、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儿童品行障碍的表现有:

(1)攻击性行为

指侵犯或攻击他人的行为,可以表现为躯体攻击或言语攻击。2—3岁的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为暴怒发作、吵闹,推拉或动手打其他小朋友。随着儿童本身社会化的发展,到了学龄期,攻击性行为的表现便明朗化,以言语伤人、打架斗殴、恃强欺弱,甚至结成团伙打架。

(2)破坏性行为

表现为破坏他人或公共财产的行为。年幼儿童多破坏自己家中的物品,多半出于好奇而摆弄。至学龄期则表现为故意破坏家中或别人的东西。

(3)违抗行为

学龄前期的儿童往往在不如意时出现这种行为,经满足后可自然恢复。学龄期以后则有明显的对抗性,不服管教。

(4)说谎

一般出现于7岁以后。表现为有意或无意地说假话,令人真假难分。

此外,还有的会伴随虐待动物或纵火等极端行为。

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行为容易被误认为品行障碍。而且根据儿童心理学家调查发现,68%的品行障碍儿童可同时被诊断为注意缺损多动障碍,13.8%的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儿童也可同时被诊断为品行障碍。那么如何对二者进行区分呢?

首先,从症状上来看,ADHD儿童的根本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并可能伴随多动、冲动的症状。尤其是在学习等需要调控和分配注意力的时候,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而品行障碍的儿童根本问题是他们的行为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他们在写作业或听讲的时候并不会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等现象,也就是说注意力不集中并不是困扰品行障碍儿童的突出问题。

其次,从行为的目的性来看,ADHD儿童的外部行为表现都不是主观故意导致的,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发现,ADHD儿童多数情况下都在尽力地听讲、做作业,但是他们又控住不住地走神或者做小动作,他们自己也因此感到痛苦。而品行障碍的儿童很多行为是故意的,在他们的破坏性目的达到后多数会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

第三,从治疗效果来看,ADHD儿童的症状经兴奋剂类药物治疗后会有明显改善,而这类药物对品行障碍儿童多半无效。

另外,有时由于家长或老师等周围环境对ADHD儿童的负面评价过多,很容易导致这类儿童自暴自弃,产生一些品行问题,比如故意破坏物品,在上课时故意耍宝逗同学发笑等。这只能说明ADHD儿童伴随有品行问题,但这并不是他们问题的根源。

9.注意缺损多动障碍与学习障碍有不同吗?

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是指智力正常但是学习成绩落后的一类儿童的总称,是指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等方面的获取和应用上表现出显著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的学习异常者的统称。它包括阅读障碍、写作障碍、数学障碍等等特殊障碍。而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儿童由于其注意力问题经常导致学习成绩的落后。曾经有人把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看作学习障碍的一个类型,这种观点并不正确。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和学习障碍是从两个不同的定义和脑功能来加以规定的,一个是说自控制能力的落后,另一个是听、说、读、写的落后,虽然有人自我控制能力落后的同时也具有听、说、读、写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自我控制力落后的儿童都有学习障碍,两种关系,也就是说,患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者和学习障碍着在人群分布上有重合。但是到底有多少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也同时具有学习障碍呢?这方面的研究一直不太准确。最近美国的心理学家综合了近15年来的17个调查研究,发现研究结果变异极大。重合率从最低的18%到最高的60%。这可能与人们对学习障碍的诊断标准理解有差异有关。平均来说,可断定约有三分之一的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是一个学习障碍者。而注意力障碍同时兼有品行障碍的儿童,比同时患有学习障碍的比率更高。研究还表明,不兼有多动的注意力障碍儿童更有可能具有学习障碍。

研究表明,许多学习障碍儿童同时表现出注意力缺损多动的行为,他们患有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比率是普通儿童的7倍。学习障碍儿童中同时具有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人数要比注意力障碍中患有学习障碍的人数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