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圣人 悟做人
5396800000001

第1章 面对孔像的沉思

眼前是一座雄伟的青铜塑像:这是一位身材高大的老人,穿着大袖长袍,双手拱作天揖,正虔诚地向天地世民施礼,浓浓的眉毛下,双目凝视前方,似乎仍默默地沉浸在对仁义道德的不懈追求中,还有那宽鼻、阔嘴、长髯恰到好处地镶嵌在国字形的脸上,体态端庄,面目慈祥,温文尔雅,神情安然,既有儒雅之气质,又具学者之风度。

这,就是人格伟岸的仁者、聪慧卓越的智者,流芳千古的圣人——孔子的塑像。

伟哉,孔子,竟然在他二千五百五十七年诞辰之际,拥有了以‘仁’和‘礼’为内涵,将博大、宽广、深邃、智慧、奋发向上集于一身的新形象,从而结束了几千年来千人千面、百地百貌的历史。

蓦地,我的脑海浮现出历代对孔子的种种描述:唇露齿,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之类的七陋之貌;反首,洼面,月角,日准,河目,海口,牛唇,昌颜,均赜,辅喉,骈齿的怪异之相;眉有十二彩,目有二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龙墩……,身长九尺六寸,腰六十围的神奇之态;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圣人形象等等。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无论外貌的美丑还是怪异,作为一代圣人的孔子,他的神圣地位总是不可动摇的。

我想起了孔庙里这幅颂孔子的对联,脑海中顿时浮现出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的曲阜孔庙里的大成殿。

当年宋徽宗赵佶尊称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故而才改名为大成殿,并御书匾额。

亚圣孟子也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盘(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

而“万世师表”则是大成殿内正中由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匾额。

奇哉,孔子,以一布衣学者身份,竟使无数英雄竞折腰,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才子名士,无不对他顶礼膜拜,争先向他鞠躬叩头,行弟子之礼,甚至亲笔为他题字写诗,尽抒仰慕之情。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这首诗是唐玄宗在开元十三年(725),到泰山行封禅大礼,返回长安的途中,经曲阜“幸孔子宅致祭”时写下的,诗中通过描述孔子一生中栖遑不遇的困厄,反映了这位被尊之为圣人的不幸,这不仅表示了作者的深切同情,也是作者对孔子的赞美和褒扬。

读着这首诗,我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年轻有为事业辉煌的李隆基,来到曲阜的孔庙面前,回想起这位大圣人,为推行心中的大道,实现心中的理想,一生奔波游说列国,希望借助一个政治舞台,将平生抱负施展,从而建设一个强国、富民、守礼、谦让、统一的理想王国,可是尽管他描绘的前景无限美好,展示的未来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也曾经的的确确深深切切地打动了诸侯的心,只可惜或是因为君王缺乏励精图治的决心,或是因为大臣的嫉妒心的驱使下,对他实施了无情地打压和陷害,他的理想、他的抱负、他的愿望终因他的处处碰壁而付诸东流,虽然他的名声响彻列国,他的家乡、他的祖国,因为他而名声大振,他自己也因此得到了万民的敬重与崇奉。遗憾的是他心中的梦,永远无法实现,只能发出生不逢时啊,凤凰不会来的感叹,只有产生麒麟受伤穷途末路的抱怨。一代君王的唐玄宗,按照殷代的礼节设祭隆重地祭奠这位圣人时,心中默默地祈祷道:至高无上的圣人啊,希望你的梦,由我李隆基来实现。

这位李先生也的确说到做到,他躇踌满志大展宏图,借助九五之尊的平台,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从而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很大的发展,甚至超过了他的先祖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遗憾的是,李先生虎头蛇尾,晚节不保,晚年由于经受不住美色的诱惑,沉湎于杨大美人的姿色里,故而玩美丧志,导致“安史之乱”致使唐朝中落,将一个极好的前程白白断送。这是题外话,不过这位年轻君王,从孔子身上吸取了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从而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局面,却是有目共睹的。

哦,真是神奇,孔子在他的有生之年里,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历尽艰难,受尽屈辱,也无法将心中之道付诸实现,可是在他死后的一千余年,竟使一位平凡的君王,创造出非凡的业绩,这种神奇的作用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却又是有据可查,无可争议的事实。

当代诗人臧克家在他的诗里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之所以说活着的人死了,是因为这位活着的人,没有灵魂没有思想,活着就如行尸走肉,与死何异?!而死了的人活着,是因为他的精神不灭,永远激励着活着的人,因此,也就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孔子就是属于精神不灭的这类人。如果一个人死后几十年里,人们还在怀念他,无疑的他是一个君子;如果一个人死后几百年里,还有人惦记着他,那么他就是一位贤人;如果一个人死了几千年,人们不仅记得他而且还用他的思想济世育人,那么他就是伟人、是圣人了。孔子历尽两千五百多年而不衰,自然是伟人加圣人了。

何谓圣?“圣”者其繁体为“聖”,也就是说耳口之下的王乃为圣,即为在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之后,再发号施令的君王,才能通达事理,无所不通,才可以做到才智超群,超凡入圣。以此类推,“圣人”自然是指道德高尚,智慧非凡的人了。

孔子生前只有他的弟子十分敬仰他,可是当朝的君主、诸侯们并不认同他,至多不过是对他敬而远之,故此他的一生郁郁不得志,乃至在忧郁中逝去。但是,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却在历尽磨难中发展壮大起来。

一统天下的秦始王,曾对孔子的学说,深恶痛绝,故而下令“焚书坑儒。”致使孔子乃至孔子的儒家学说,遭遇了一场浩劫。

有道是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的美丽,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懂得什么是真理。孔子的儒家文化的作用,就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之下,十分明显的凸现出来。

汉朝统治者通过秦亡的教训,感受到儒家学说倡导的“仁德”思想,对于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秩序,建立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的精神支柱作用,于是,孔子作为人们的精神偶像被推崇出来,孔子所流传下来的思想和书籍,也被奉为圣经,被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

自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将儒家学说确立为人们共同信仰和遵循的正统理论,而作为儒学理论的缔造者——孔子,被奉为圣人,成为开天辟地以来独一无二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汉代经学家还将孔子这位布衣学者,封为“素王。”如王充在他的《论衡》中说:“孔子不王,素王之业在于春秋。”就是说,这位孔老夫子生前虽然没有登上王位治理天下,可他的学说为天下立法,为治理天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故被推崇为“素王”,以此来提高孔子这位布衣学者的政治地位。

汉代皇帝为了表现对孔子的尊崇,封孔子为“文宣公”,其后人被赐封为“奉礼君”、“关内候”,成为皇帝群臣中的公爵贵族,并拨款在孔子故里修建府邸,奉上田产,子孙世袭;魏晋南北朝又封“宗圣候、崇圣大夫”;唐朝皇帝为表现对孔子的更为尊崇,竟对死去一千年的孔子官升一级,封为“文宣王”;宋代则赐封孔子46代孙为“衍圣公”;元朝蒙古皇帝为了笼络汉族臣民,再给孔子加官晋爵,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子孙世袭“衍圣公”;明朝无法再给孔子晋爵,便下令各地建孔庙、颁布法令凡“非圣毁经”者抓起来,甚至科举考试也是取自孔子的经书;清朝则给予孔子更大的礼遇,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皇帝还亲自向“先师”磕头。乃至打破满汉禁婚的规矩,将公主下嫁衍圣公,使孔子后裔成为皇亲国戚,就是在民国时期,孔子后裔亦能享受优厚待遇。

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历尽艰难,可没想到死后却给子孙后代带来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光阴似箭,时间如梭,历史的车轮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两千五百多个岁月,已经拂去了无尽的风尘,曾经显赫一时,威风一世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早已灰飞湮没,成为一抷黄土,甚至他们的名字,也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人们的记忆中遗忘……。

唯有孔子非但没因年代久远,被人忘怀,反而他的名字与时俱进,越来越响亮。现在的孔子不仅属于中国,而且走向了世界。

1972年享誉世界的大历史学家、英国人汤恩比博士在他的《展望21世纪》中预言:人类必将因为过度的自私和贪欲而迷失方向,科技手段将毁掉一切,加上道德衰败和宗教信仰衰落,世界必将出现空前的危机。而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汤恩比博士还说,如果有来生,我将在中国。

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宣言》中指出:“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多年,从孔子那里去吸取智慧。”

于是,二千五百年的孔子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了过来;

于是,以孔子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复兴、弘扬乃至发展兴旺起来;

于是,孔子不仅担负了振兴中华的责任,而且担负了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重任。

于是,孔子走出了家门、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于是,孔子学院,有如春天的种子,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长叶、开花:根据最新资料截至2010年10月,各国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孔子的足迹遍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

孔子生前曾慨然而叹: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可惜终未成行,谁想到在他死去的二千五百年后,居然圆了这漂洋过海的梦……。

想着这一切,我陷入深深地沉思,这位孔圣人,究竟拥有什么魅力,一直被奉为人类的精神领袖,历代帝皇对他顶礼膜拜毕恭毕敬,天下英才以能承继他的衣钵为荣,千古英雄化尘土,百世豪杰随风逝,惟有他历尽千百余年,依然光芒万丈,普照世人。

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段话:“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将这段文字翻译过来就是:“颜渊叹息着说:先生的学问和大道,我抬头仰望,越望越高;我深入钻研,越钻越觉得深邃;看看好像在眼前,忽然又觉得在后面。先生善于一步一步诱导人,他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我想停止前进而不可能,直到竭尽我的才能。他给我的感觉,就好象一个高大的东西立在眼前,我虽然想攀登上去,却找不到路径。

重温这段话,我的心为之一动,一种一探圣人精神风骨与人格魅力的念头油然而生。于是我开始对《论语》、《孔子家语》、《礼记》、《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孔子弟子列传》等有关资料进行了研究,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尽管有些资料掺杂了对孔子神化的部分,但剔出那些水分,一个完美的形象,栩栩如生实实在在的展示出来:仁爱忠信、叱诧风云、睿智聪慧、忧国忧民、执着追求、身体力行、乐观坚毅、慈祥宽容等等,他宛如一串珍珠,浑身上下闪烁着光辉,令人由衷赞叹:真不愧为万世师表之千古圣人,于是,我萌生向世人展现孔子一生的冲动,企盼能给予读者以启迪和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