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圣人 悟做人
5396800000005

第5章 少而志学(4)

面对脑际里的周公,孔丘喃喃自语:“我也要成为周公一样的人,为恢复周礼而奋斗终身,这才不愧为圣人的后代……。”

启示1、凿壁偷光

匡衡是个农民的孩子,很小就对读书拥有十二分的渴望,只是家里太穷,每餐连肚子都添不饱,哪有钱去上学呢。因此,读书对于他就如那天边的云彩,只是虚无飘渺的一个梦,虽然明知梦难圆,可他心中的渴望,却是与日俱增越来越强烈,懂事的孩子只能依靠毅力,将心中难以抑制的渴望深深地埋在心底。

母亲带他看望生病的外婆,有幸认识了表舅爷。表舅爷虽说只是一个落第的秀才,身上无功名,肚里却有墨水,而且还好为人师,匡衡成为舅老爷的关门弟子,先生的热心加上学生的聪明天赋,促使匡衡在不长的时间里,完成了识字的启蒙。

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须,穷困却象沉重的大锁,没有钱买不起书,借书也十分艰难,求知之门因贫困被紧紧关闭。好在志气是一把万能钥匙,勤奋乃是机遇的阶梯。他得知一位财主家里有很多藏书,而且正需要一位短工,他主动找上门干活,并提出不要工钱。

财主十分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要工钱。匡衡实话实说:“我不要你的工钱,但是想借你家的书看,不知是否同意。”财主满口答应,匡衡读书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只是可怜的他,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忙活,读书只能放在中午歇晌的那一刻,短暂的时间如何满足求知的欲望,看一卷书得花去十天半月。匡衡很想充分利用晚上来看书。可是因为买不起点灯的油,晚上的时间又只能白白地让它流逝。

看不成书,他只能躺在床上背诵着白天读过的书。闭着眼默默地背着,有一句记不真切,苦思一阵依然不得要领,睁开眼拿着书,就着一线光将书翻开,这才消除了心中的疑惑。他又继续开始了背诵,背着背着,他感觉心里有事,可一时之间又想不起来,执着的性格让他不肯轻言放弃,他甚至停止了背书,非要要将心中的结解开不可。

他再次睁开眼,就觉眼前一亮,徘徊在脑际里的映像十分清晰地凸显了,哦,刚才我翻开了书,而且还读了上面的字。房里没有灯我怎么能看清上面的字,带着疑问朝房间扫了一眼,突然他发现房里有一线光明,那光线虽然细小,却尤为明亮。他“蹭”地一声站了起来,寻光线处走去。啊,原来邻居的灯光从壁缝里透了过来。匡衡愣了一愣,脑子一转,计上心头,他摸索着找到一颗废铁钉,沿着壁缝将铁钉插进缝里,来回地磨蹭着,眼见那条缝在逐步的增大,墙缝透过的光亮也越来越大,已经能够轻松地看清书上的字了,他大喜过望,挪过房中唯一的小凳,借助这光亮发奋地读起书来,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夜,读完了一本又一本书。就这样,匡衡不仅成为著名的经学家,而且还官至西汉元帝时的丞相。

启示2、囊萤照读

车胤就着闪烁的油灯看着书,书中就如一座丰富的宝藏,毫无掩盖的展露在眼前。于是,他沉浸在奇珍异宝的五彩缤纷里,蚊子在身旁嗡嗡地骚扰着,窗外的热风一个劲地涌了进来,让他的头上又新添了几滴汗珠,他似乎没有感觉到蚊虫的叮咬,热浪的袭击,依然一门心思地埋首于书里乾坤。

忽然,油灯无力地摇曳了一阵,灯芯上的红光极不甘心地噗噗跳动两下,就如剥了皮砍了头的青蛙,完成了最后的一跳,这才归于了寂静,油灯终于无声地熄灭了,眼前顿时陷入躁动之夜。

他摸索着拿起油灯,放在耳边使劲地摇了摇,没有听到清油的荡漾声,唯有燃尽灯油后所发出咂咂声。他无可奈何的将油灯放在窗台上,又将双眼紧紧闭上,他很想让眼睛适应一下夜的环境。

黑暗遮住了书的魅力,房间开始弥漫起沉闷的气息,到处涌动着窒息般地燥热。他用手抹了一下头上的汗,可汗水就如趵突泉里的泉水,刚擦净又冒出来。无法忍受蒸笼似地空间,感觉到头脑有些昏昏沉沉,打开门走了出去,将自己融入蒙蒙夜色中。

夏日的夜十分美丽,灿烂的星空不停地眨巴着眼睛,一朵朵白云在浩瀚的天际里飘荡,偶尔还吹来一丝凉风,脑子顿时清晰许多,他默默地背诵着:“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姑娘呀,好男儿理想的对象。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姑娘呀,朝朝暮暮想追求。”

诗中描绘的动人画面,令人为之神往,他情不自禁地抬起头,忽然他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只见一大群萤火虫在低空中盘旋飞舞,它尾上的萤火一明一暗地闪烁着,给沉沉黑夜带来耀眼的光亮。

他跟在萤火虫的后面追逐着,忽然一只萤火虫飞到了眼前,伸出手一捞,恰好将它握在手心,摊开手掌,萤火虫十分老实地立在手心里,一动也不动,只有尾部的荧光在吐着亮。忽然他灵光一现,一个绝佳的办法顷刻形成:“如果将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不用油的灯了吗”这个想法令他一蹦三尺,他立即找了一只白绢口袋,又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然后将袋口扎住,把它吊起来,虽然还是没有油灯那么明亮,但也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萤火虫成为他读书的灯,就这样他以寒素博学闻名于世,后来官至吏部尚书。

启示3、映雪夜读

孙康最不喜欢夜晚,尤其是冬天的夜晚,而现在正面临了漫漫冬夜。

夜晚,对于他简直是恶魔,沉沉黑暗笼罩的恶魔。贫困的纠缠之下,他只能维持着半饥半饱,不争气的肚子常常不识时宜的咕咕叫几声,从而把饥饿演绎到极致。不过,对付饿他倒是驾轻就熟,一瓢清水就轻易地安抚了肚中的不满。

唯有对黑暗,他一筹莫展。他似乎感觉到那盏没有灯油的灯,正孤零零地立在窗台上,瞪着一双大眼,怒气冲冲地质问:“为什么不给我添油,本应由我为你驱散黑暗,可就因为不添油,我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唉——,他暗暗长叹一声,心里溢满了委屈:“我又何尝不渴望光明,可就因为贫穷,饭都吃不饱,哪里有钱买油。”没有油的灯是无用之灯,没有亮的夜是难熬之夜。他轻轻地抚摸着身边的书,可惜呀不能读、无法读,眼睁睁地看着宝贵的光阴在流逝。

他在床上默诵着《论语》中的文章:“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他背诵了一段又一段,终于在反复地背诵之下,沉沉睡去。他梦见一位白胡子老人,提着一盏灯走了过来。那灯光真奇特,一阵疾风袭来纹丝不动,那灯光似乎更为明亮。

望着那盏风吹不灭的灯,他涌出心中的渴望:“哦,如果我有这样一盏灯多好,我就能日以继夜的读书了,我就能读更多的书了。”他这么想时,老人已经来到他的前面,将那盏灯递了过来:“拿去,读书。”

懵懵懂懂地接过灯,他觉得这灯光好明好亮,那闪烁的光将黑暗驱散,令原本浓重的夜如同白昼。他高兴极了,这才想起送灯的老人。“真是失礼,我还没有道谢呢。老伯,谢谢你,谢谢你给我送来光明。”他是出自内心的感谢,可是当他抬起头,老人已经不见了,唯有灯的光芒在闪烁。

“老人呢?!”他一惊从梦中醒来,睁开眼发现窗外透入几丝白光。难道真有老人送灯。他翻身跳下床,打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令他眼花缭乱。他望着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想起了那个梦,心中一动:这雪光不就是白胡子老人的灯么。他急忙跑回屋里,拿出书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还要亮堂得多呢!

他惊喜若狂,端起书就着雪光看了起来,就这样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雪夜,就这样勤奋刻苦孜孜不倦的读书,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终于学有大成,不仅成为一名很有名望地大学者,而且官至御史大夫。

三、懂事的孝子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其核心是“仁学”,“孝”则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这个理论的提出,不仅源于孔子自小的耳濡目染,而且还源于他小时候的身体力行。

故事1、为母亲承担家务

孔丘放学回家,依然是未进院门,就大声喊着“母亲”,奇怪的是母亲没有象往常一样出来迎接他们。难道母亲又帮着曼父娘做衣服去了,他一边想一边推开房门。却令他大吃一惊,只见母亲直挺挺地倒在灶间,满地都是瓦盆的碎片和污水,母亲的衣衫被污水已经湿透,散落的蒲草、草鞋弄得满地都是。

他一见放声大哭,凄厉的哭声引来了隔壁曼父母子,曼父娘一见,立即喊他们将母亲抬到床上,并脱去湿淋淋的衣服,孔丘立即将屋里的棉被都盖在母亲身上。曼父娘回家熬了浓浓的一碗姜汤,用竹片撬开牙齿,灌了进去,将被子蒙上压紧,这才坐在了床边。

看着孔丘急得六神无主的样子,曼父娘长叹一口气:“唉——,可怜的孤儿寡母,你母亲为了你兄弟俩,没白没夜的干活,一晚睡不了两个时辰,好一点的东西都让给了你们兄弟,自己吃的是猪狗食,就是铁打的人,也会熬不住的。”

听了曼父娘的话,他心里一阵颤栗,这才注意到三十几岁的母亲,眼角已布满了鱼尾纹,两鬓已染上了白发,颧骨突起,下巴瘦削,脸色灰黄,双眼凹下。望着母亲被岁月的艰辛和心灵创伤折磨得如此苍老,抚摸着母亲因日夜操劳而变得如千年古松般粗糙的双手,忍不住眼泪双流。他十分崇敬和疼爱母亲,为母亲的艰辛困苦暗自垂泪。

他一连三天没有去上学,一直守候在母亲身边,为母亲煎汤熬药,喂水喂饭。他暗暗地责备自己,一个堂堂男儿,为什么不能为母亲分担一些家庭的重负,排解一下心中的忧愁;他恨自己为什么直到母亲病倒之后才发现母亲与年龄不相称的衰老,才听到母亲痛楚的心声;他恨自己没有尽到做儿子应尽的孝道和义务,却依靠母亲的昼夜辛劳养活自己。

他知道母亲唯一的希望,是自己能成大器,因此,只有刻苦攻读迅速成才,才能熨平母亲心中的皱纹,报答母亲海样的深恩。

站在母亲的病床前,静静地沉思促使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此不再上学,而要象曼父那样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这样就能赚钱奉养母亲,减轻母亲的压力,让母亲生活得安逸一些,欢乐一些。当然,母亲是不会同意他这种想法的,只有将这个念头埋在心底,寻找机会,尽快实施。

母亲病体稍有起色,他就被逼着上学去了。为了实施计划,他十分听话按时上学,但是每天一放学,他便快步跑回家,一进门就忙着刨地、浇园、垫圈、喂鸡、烧火、扫地,夜间和母亲一起编草鞋。

母亲担心他会耽误学习,他微笑解释:读了一天书脑子很乱,干着活既能休息一下脑子,也能思考问题,还能背书呢。听他这么解释,母亲默认了。从此,他可以名正言顺帮助母亲做家务了。他年纪虽小,但身大力不亏,做什么象什么,做得又快又好。母亲的重担被他接去了许多,心中欢喜,体质也在一天天恢复。

故事2、善意的谎言(1)

为了帮助母亲,孔丘没经母亲同意,自作主张退了学,到叔孙氏家放牛,而且讲定条件,只要一半工钱,另一半工钱则由借阅叔孙氏家中的藏书来代替。

牧童们很喜欢和他一起放牧,一则是他的身高体壮,力大无穷,和他在一起,没人敢欺侮,具有安全性;二则是他对天文地理无所不知,而且肚里装着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和他在一起可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因此,凡是他放牧的地方,总是牧童成堆,牛羊成群。

于是,在茂盛的草坪里,遍布的牛羊或是在低头吃草,或是在安闲踱步,或是在闭目静卧,有的却在追逐、交配,甚至在打架。见牛羊们自得其乐,牧童们更是自由自在,他们在

沙滩上、草坪里,躺卧、打闹、对弈、游戏、还有人含柳吹笛、亮嗓高歌,好一幅牧童的欢乐图。

孔子则独坐树下,埋首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之中。他看得十分入神,乃至超然物外,沉湎于知识的海洋之中。

“啊,救人,快救人啦!”一阵急切的呼救声,将正在读书的他惊醒。抬起头寻声望去,一只红了眼的雄壮的黑牛,撅着尾巴,腾起四蹄,紧紧地追赶一位十四、五岁的牧童,牧童已吓得脸色苍白,拼命的往前跑着,只是两条腿的牧童如何跑得过四条腿的公牛,眼见牧童摔倒在地,公牛俯首朝他扬起了那对尖尖的角。

救人要紧,他放下手中的书,一个箭步冲上前,抓住黑牛的尾巴朝后拽着,剧烈的疼痛制止了黑牛对前面目标的挑斗,回转身将双角对准了眼前的挑衅者。

倒地的牧童死里逃生,连滚带爬地跑到了安全地带,却将危险留给了他。

他毫不畏惧,窜前一步,奋臂抓住黑牛的角。

黑牛瞪着两只血红的大眼,将头往右一甩,想将对方挑倒在地。

他顺势往右一跳化解了黑牛攻势,就这样人牛之间,你来我往进行了拉锯战。相持一阵后,他见黑牛稍有松懈,飞脚踹中黑牛的前腿,黑牛跪倒在地,他飞身骑上了牛背。

他将黑牛降伏,自己也付出了代价,衣服被撕破,脸上、手上伤痕累累,还在淌血。

回家向母亲解释时,他将斗牛救人的经过说了一遍,在讲述的过程中,他只能隐瞒放牧真相,而说是在放学回家路上偶然遇到,为让母亲安心休养,他第一次说了善意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