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5468400000003

第3章 概论(1)

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职业技术教育概述

一、职业的界定

在界定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之前,首先要对职业做一个明确的认定。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从社会角度来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方式的专门劳动岗位。

二、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

职业技术教育是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某种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以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我们采用大职业教育概念进行解释。其纵向上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横向上包括就业准备、在职提高、转换职业等三种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它既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及职业高中等正规学历教育,也包括短期培训、转岗培训等非正规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内涵的特点反映了我国社会对多层次、多形式职业教育的客观需求,以及由此构成的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在不同的国家,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表述都是不一致的,有的称为“职业教育”,有的称为“职业技术教育”,有的把二者分开为“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二者在培养任务上存在一定的区别。“职业教育”专指培养以劳动力为主的技术工人,而“技术教育”专指培养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技术员。

我国对职业技术教育这一术语的使用经历了历史演变的过程。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开始于清朝末年,当时称为实业教育,《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中都有规定。1917年,以黄炎培为首的一批职业教育工作者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把实业教育改为职业教育,将实业学堂改为职业学校。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注重技术教育”。1951年颁布的《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中使用了“中等专业学校”“技术学校”。后来,人们把培养中级专门人才的学校称为中等专业学校,把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学校称为技工学校。195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使用了“职业教育”的术语。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都将其称为“职业技术教育”,偶尔也用“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使用“职业教育”一词。

在本书中我们统一使用“职业技术教育”一词。

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2008年,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已达到1100万人,在校学生总数已超过300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一半。

第二节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我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

(一)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我国古代以农牧业为主要职业,尽管还有官吏、僧侣、手工业者等职业,但这些职业数量少且多为世袭或半世袭,因此当时职业分化的程度很低。同时,职业间流动有限,当时并没有建立起开放的社会化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仅仅局限在各个行业内部就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当时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满足官场需要的官学,另一种是零星散布于民间的学徒制。

1.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产生时期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职业技术教育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出现。史书中记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尧聘弃……拜弃为农师,封之台,号为后稷”。此外,古籍中记载有伏羲氏教民猎渔畜牧的传说,史书中还记载有制陶、纺织、房屋建筑等专门手工艺传授的内容。

到了奴隶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发达的手工业生产要求对手工业奴隶进行强制性技术培训,当时出现了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职业教育形式。此外,“六艺”教育中的“射、御、书、数”就具有鲜明的职业训练的性质。

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技术空前繁荣,手工业内部分工更加细密,加之解放出来的奴隶形成个体经济的家庭,这些都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当时官家编辑的《考工记》《术经》及私人编撰的《墨经》等书籍,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蓝本,古代职业技术教育进入第一个兴盛期。这一时期产生的是家业父传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管仲在齐国执政时明确规定:士、农、工商的子弟应子就父学,弟从兄学。管仲曰:“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国语·齐语》云:“访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通过语言、动作示范、观摩实践,实现家业的父传子承、兄传弟继。在这一阶段,家业父传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当时还兴办了很多私学,它们实质上就是传授专业技能的职业学校。如墨子创办的私学传授木工和器械制造等手工艺技能;许行设学收徒,组织农家学派,传授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鲁班也招收学徒,传授技术。

2.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鼎盛时期

从秦王朝到唐宋时期,封建社会发展繁荣昌盛,我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达到顶峰。

第一,教育形式更加丰富。这一时期,不仅家业父传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得以推广,而且出现了设官教民的方式。如汉武帝晚年命全国各郡守派所属县令到京师学习赵过创造的新耕作法便是一例。另外,还出现了艺徒制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据史书记载,唐朝设有“掌百工技巧之政”的少府监和“掌土木工匠之政”的将作监,这两监的职能之一便是培训艺徒。

第二,专科学校的建立。东汉末年灵帝之时,在洛阳设立“鸿都门学”,专门学习尺牍、辞赋、字画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专科性质的学校。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太医令秦承祖请皇帝设立医学,成为中医专门职业学校的雏形。两晋时期建立的国子学和南朝开始的分科设官施教更成为隋唐专科学校的渊源。唐朝中央官学中的专门职业学校系统包括尚书省国子监管辖的律学、算学、书学等专科学校,尚书省管辖的四种职业技术学校,太医署管辖的医药学校,太卜署管辖的卜筮学校,司天台管辖的天文、历数、漏刻学校,这些都可以算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另外,在地方官学中还设有府州医药学校,在普通学校系统中还设有实科学校(教授自然科学等实用学科)。可以说,我国在唐代就已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雏形。到了宋代,专门学校中又增设了武学和画学,且于熙宁九年(1076)将医学从太常寺中独立出来成为专门学校。各类学校中的招生人数也大大超过前代,如宋代崇宁年间建立的算学,史称“生员以210人为额,许命官及庶人为主”,比隋唐算学30人的规模大大扩展;“太医局:有丞,有教授,有九科医生额300人”,是隋唐医学80名学生的近4倍。在当时的专科学校教育中,还有专门的教材和严格的考试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学与西方相比更加发达。据《大英百科全书》称,欧洲至9世纪才有医学专科学校在意大利创建,比中国晚了两三百年;欧洲的实科学校到了17、18世纪才出现,比中国隋唐之初的实科学校晚了近千年。

第三,行会组织的出现。随着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的自给自足性在减弱,商品性在增强,并逐步向更大的地区扩散。如唐代天宝年间制茶艺人刘清真有徒20人;北宋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者从事竹器、木具制作;南宋时杭州职业多达12种,从业者多达1.2万户,形成了行会组织;明清以后,城市形成了十大商帮,他们组成会馆等组织以保护和协调同乡、同行的工商户经营与教育。

3.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缓慢发展时期

元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衰败期,以传播科学技术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受到影响,处于缓慢发展时期。首先,在传统私学教育中出现了研讨和传播自然科学、技术应用的新风气。如研究和传授数学的职业数学教育家朱世杰,研讨天文、律历、地理的刘秉忠等。其次,官营作坊中的艺徒制进一步发展,朝廷中设置管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在全国形成一个庞大系统,培养大批能工巧匠。

元朝时国家还设立司农司、劝农司衙门,地方成立会社进行农田、水利、树艺、鱼畜等职业教育。再次,民间手工业作坊得到发展,并出现了传授技术的专著。

这一时期反映农业技术的教材有《沈氏农书》《补农书》《三农纪》《农言著实》等,反映水稻生产技术的教材有《江南催耕课稻编》,反映烟草生产技术的教材有《烟草谱》,反映甘薯生产技术的教材有《金薯传习录》等,反映畜牧兽医技术的教材有《元亨疗马集》和《养耕集》等。此外,还有介绍园林建筑技术的《园治》,为经商计算服务的《算法统宗》《盘珠算法》等。

(二)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1.古代职业技术教育行为的强制性①

我国古代以农牧业为主,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历代有作为的政府及官吏为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国家收入,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者的职业技术教育。因此,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便成为一种政府行为,具有强制性。国家统治者运用手中的权力,集中国家力量,总结推广民间的创造、发明及职业技术教育经验,促使职业技术教育在全国推广,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齐桓公和管仲执政时期明确规定:士、农、工、商的子弟应子就父学,弟从兄学。明朝时国家规定医者之子恒为医,考试成绩好的可享受国家薪俸,喻仁、喻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培育出的著名的兽医兄弟。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政府推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典型例子。

2.古代职业技术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职业技术教育自古以来都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国家举办为主、民间举办为辅是我国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此特征下,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显得十分鲜明。从“六艺”之教发端的官学教育到专科学校的创建与发展,从畴人之学到宦学,从劝课农桑的社会教化到官府作坊艺徒制的建立,从民间的世袭相传到师徒相传,其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相比的。

3.古代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我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天文历算、冶炼铸造、纺织、农医兵器等无所不有。包含这些学习内容的教材从最早的《夏书》《墨经》到《考工记》《营造法式》《天工开物》等,数千种职业技术教育专著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主要有天、算、农、医四门,这四门学科的教材也相对完备。

4.古代职业技术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我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倡导“博通物理”的辩证思想,即培养善于将事物综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在把握事物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具体掌握一技一艺之理的人才,它体现了以理御术、培养辩证思维的特点。这种以自然哲学为基础的辩证思维理念,从整体上影响着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具体反映在“师生论难”、言传身授、考试考核等人才培养过程中。这也说明我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思想同时还反映在注重实证和应用的理念上。

5.古代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方法的创造性

我国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区别是它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实证性和可操作性。墨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创造了小孔成像实验法,赵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创立了图解法。在医学教育中,自秦汉到宋元我国一直使用的极富创造性的案例教学比西方早了近两千年。此外,宋代医学教学中还创造了第一具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在职业技术教育考核中,我国自古就重视操作性应用考核,无论是工艺技术的考核,还是宦学中的职官考试,无论是医学的实证案例考试和平时的实证性记录考核,还是天文历法和作坊制器的考核,都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以操作和应用能力为目标。

二、我国近代职业技术教育

19世纪后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宗教、先进的工业思想和器物也被带了进来,中国人在看到西方工业文明和进步的同时,也在反思中国传统以农为本、自给自足的封闭社会系统,认识到封建体制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阻滞,中国要走向富强,需要向西方国家学习。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大推动力的教育形式,自然地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