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5468400000005

第5章 概论(3)

4.不平衡性

中国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不平衡,首先表现为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近代职业技术教育是从首先产生近代工业的沿海和沿长江经济、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及北部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到清朝末年,职业技术教育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且这种状况存在于整个近代阶段。在学校数量上,1909年,浙江、湖北、湖南、四川、河北、山东、河南、广东、云南和上海这10个省、市学校数量都在10所以上,总计有163所学堂,占全国学堂总数的67.36%,而西部省份大多只有2~3所学堂。在学生数量上,1909年,仅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职业学校学生就占全国的30.9%。

其次,是职业技术教育内部各门类之间比例的不平衡。工业技术类学校产生在先,农业类学校发展后来居上,而且在大部分时间里,农业类学校一直占绝对优势,农工类学生数之和超过总数的60%。商业类学校所占比例较少,在抗战前后学校数始终未超过总数的15%。职业技术教育内部各门类之间的不平衡反映了经济内部各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这也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

5.不稳定性

在1907至1909年间,中等实业学堂发展不稳定,尤其是工、商两类。工业类学堂数在1909年出现了负增长,中等实业学堂总数在1909年出现了零增长,初等实业学堂发展状况还比较稳定。

民国初年,职业技术教育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但从1913年后又停滞不前了。

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17年,到1922年又出现了长达7年的大滑坡。南京政府成立后,职业技术教育出现了短暂的转机,但从1932年起又出现了衰退,一直到抗战爆发。抗战初期的大破坏到中期以后的复兴继续呈现出波动现象。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尽管起起伏伏,但仍然在波动中缓慢前进。每一次衰退后必有一个新的发展,包括数量的增长、理论的发展和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6.缺陷性

中国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我国在引进职业技术教育时,只看到职业技术教育给西方经济带来了发展,却没有真正掌握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规律,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技术教育。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职业技术教育

(一)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职业技术教育经历了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职业技术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

1.接管改造与整顿时期(1949年至1952年)

这一时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两大任务:一是继承和发展革命根据地职业技术教育经验,建立适应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特征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是对原国民党统治区的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接管和改造,并将其逐步纳入新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了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专科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改造的成功,大力培养初级技术人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当务之急。

2.调整与发展时期(1953年至1965年)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一时期顺利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到1965年为止,全国已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71所,在校生39.2万人;中等师范学校394所,在校生15.5万人;技工学校400所,在校生12.3万人。

3.劫难和恢复时期(1966年至1978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的大劫难,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劫难期。由于当时批判***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造成了中等教育结构的单一化,职业中学被一扫而光,半工半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中学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全部停办。据统计,1965年到1972年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减少397所,占学校总数的45%;中等师范学校减少47所,占学校总数的11.9%。从1971年到1976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师、技工学校开始恢复,但半工半读学校、职业中学和农村职业中学一直没有招生,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直到1980年才艰难地开始恢复。

4.发展和规范时期(1979年至200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政治、思想上的正本清源及经济的改革开放带动了职业技术教育在恢复中发展。这一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两大特点。

第一,政府在思想和政策上高度重视。1986年、1991年、1996年我国3次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1991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为进一步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事业提出了明确的方向、目标、任务和途径,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教学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学制、评估标准等提出了一系列规定和基本原则,各地也相继颁布了《职业技术条例》。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从此走上依法治教、开创职业技术教育新局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二,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中等教育方面,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特别提到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系统地做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指示。从1980年到2000年,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未含成人学校)得到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方面,1980年,首批地方性的短期职业大学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潮中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展。1985年,原国家教委开始试办初中后五年一贯制职业技术教育,至1996年有22所学校被批准实施五年制教学。20世纪末期,国家要求所有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都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一样,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从而把这些院校实施的教育统称为“高职高专教育”。截至2000年,全国此类教育的各项数量指标都超过了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

5.改革与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至今)

2002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通过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十五”期间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等七部门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在新形势下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2005年11月,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作为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要求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学生资助制度;积极开展城市对农村、东部对西部职业技术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在这次会议上,国务院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2006年2月,教育部《中国教育“十五”发展情况和“十一五”工作思路》中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十一五”时期着力做好的三大任务之一,进一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职业院校要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紧密结合生产服务一线对人才的要求,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抓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这两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引导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新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2012年6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扶持建设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又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师资队伍;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经验对未来的启示

1.国家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确定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同时,始终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措施。1951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培养技术人员,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之图。

1952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指出:“培养技术人才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而大量地训练与培养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尤为当务之急。”1963年,周恩来在《关于中小学和职业教育问题的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十分重要,必须努力办好。”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这一切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与经济的重要结合,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来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和分配制度由改革开放之初的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经历了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相结合,发展到目前实行的招生并轨、学生缴费上学、毕业后通过劳动力市场自主就业,这是教育适应经济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需要的最好例证。

农业职业教育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坚持为农业、为农村、为农民服务的办学方向。第二产业职业教育根据各行业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更新教学内容。第三产业各新兴职业和职业群成为职业高中设置专业、开发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依据。

3.实行政府统筹,充分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体制,逐步由政府办学向全社会共同办学转变,依靠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各方面力量办学的体制应运而生。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已逐步形成了在政府统筹管理下,包括政府办学在内的多元办学主体并存的办学体制。这种办学体制有利于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密切联系,形成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的机制,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4.建立评估机制,加强骨干示范性学校建设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通过科学全面地评估,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学校,集中必要的力量建设成水平较高的具有示范性的骨干学校,既可以进一步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端正办学方向,提高教育质量,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还可以通过树立榜样更好地宣传职业技术教育的成绩,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地位。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对三类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了合格评估、办学水平评估和选优评估。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各部门在学校评估期间通过多种渠道,增加投入20多亿元,较明显地改善了办学条件。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了由一批起骨干和示范作用的职业技术学校带动其他学校共同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