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结构调整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5589500000001

第1章 结构调整助推经济转型升级(1)

2014年,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扶有控,主动作为,从优化需求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区域协调协同发展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创新驱动等多方入手,早抓快办利当前惠长远事项,着力调结构、促转型,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增长动力进一步向三大需求协调拉动转变

面对外需疲弱与内需不振叠加的严峻现实,国家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着力稳外需、拓内需,大力推动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充分发挥消费基础作用。为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国家主动顺应居民消费升级需要,从增强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改善消费环境和培育新消费增长点入手,加快完善促消费政策体系,提出了扩大消费的综合性政策措施,推进实施壮大信息消费、提升旅游休闲消费、推动绿色消费、扩大教育文化体育、稳定住房消费和促进养老家政健康消费等6大领域消费工程,从增加短缺供给和扩大有效需求两端发力,积极采取措施,着力巩固传统消费、壮大热点消费、培育新兴消费、激发潜在消费。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促成了热点消费和新兴消费快速增长,弥补了房地产市场调整对居住消费形成的拖累,保持了整体消费需求较快增长,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9%,增幅分别比上年放缓1.1个和0.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升级态势明显,全年乘用车销售1970万辆,增长9.9%,其中SUV和MPV销售量分别增长36.4%和46.8%,新能源汽车在政策支持下销售7.5万辆、增长3.2倍;信息消费达2.8万亿元,增长18%,其中4G手机用户一年即增加9728万户;国内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达36.1亿人次和30312亿元,分别增长10.7%和15.4%;养老、健康、文化、体育等领域消费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电影票房收入增长36.1%。

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为更好发挥投资对于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的关键性作用,2014年国家多措并举以稳定投资增长、优化投资结构。一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将中央预算内投资集中用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重点领域和突出薄弱环节,重点支持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启动实施了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交通重大工程等7大类工程包;同时,继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二是加强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资金保障,综合运用定向降准、政策性金融、企业债券等多种方式缓解投资资金紧张状况;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设立铁路发展基金、推广政府与社会合作模式等,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家重点领域建设。三是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活力,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取消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降低行业进入准入门槛,推出一批吸引民间参与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201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5.7%,比上年回落3.9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8.1%,高于整体投资2.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达到64.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国家鼓励的卫生、公共设施、道路、教育、电力、铁路、文化、水利等领域民间投资持续较热,分别增长53%、35.9%、34.9%、33.4%、29.6%、29.4%、25.9%和24.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1.5%,增速已连续2年高于20%。

努力发挥外贸支撑作用。为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助推经济稳定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国家围绕支持外贸稳定增长,从优化外贸结构、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强外贸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出台了16项具体措施;出台了鼓励先进技术装备、资源性产品等进口的8方面政策措施;调整了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和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

这些政策措施,对稳定外贸进出口发挥了积极作用。201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3030亿美元,增长3.4%。其中,出口23437亿美元,增长6.1%;进口19603亿美元,增长0.4%。

总的来看,2014年我国社会总需求增速虽有所放缓,但需求结构继续优化,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1.2%、48.5%和0.3%,消费率、投资率和净出口率分别为51.2%、46%和2.7%,消费率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双提升、双过半”,表明我国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已初步形成。

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态势更加明显

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塑造竞争发展新优势,国家运用政策引导和市场倒逼,在推动产业优化调整方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为邦本,为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根基,及早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2014年国家继续加大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一是继续增加“三农”投入。全年各级财政投入已达1.4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的占比连续4年保持在50%以上,有力有效支持了水电路气房、高标准农田、粮食仓储设施、粮食科技支撑项目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继续加大涉农补贴力度,增加对粮油猪等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支持肉蛋奶果蔬生产基地建设;在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情况下,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实施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改革户籍制度、出台“三个1亿人”实施方案等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城镇化的同时,通过启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和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些政策措施促成了我国农业更稳、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发展好势头,主要农产品稳产增产,粮食产量达12142亿斤,实现“十一连增”;肉蛋奶果蔬鱼等继续增加。农民收入增长实现“五连快”,人均纯收入9892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元。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1%,主要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6%。

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国家坚持增量优化与存量调整“两手抓”。一手抓培育新的增长点,通过采取向民营资本开放宽带接入市场、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制定中国高铁标准、实施智能制造重大工程、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发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和成倍增加中央财政对新兴产业创投计划资金投入等措施,促进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14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6%,20个可统计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利润增速均为同期工业平均增速的2倍以上和4倍以上。一手抓化解过剩产能,采取停止核准任何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制定实施产能置换办法和实施能耗总量与能耗强度“双控”、强力推进雾霾治理等措施,综合运用环保、能耗、安全以及差别电价等措施,倒逼落后产能加快退出。全年拆除炼钢产能2790万吨、水泥6500万吨、平板玻璃3760万重量箱,15个行业都完成或超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年度任务。同时,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汽车70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