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媒介批评学(上)
5665200000005

第5章 绪论(3)

其次,在媒介体制上,中国有自己独特的体制结构;在文化构成上,中国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媒体发展以及新闻教育,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因而,中国的媒介批评及教育教学,也必须走出一条中国化的道路。根据这样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的研究,将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在媒介批评的理论建设上,首先要探索符合中国传播现实的原创性批评学体系,而这样的媒介批评体系的理论核心,就是我国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尤其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我们的媒介批评体系,将进一步高扬“人”的旗帜,坚持党的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抵抗现代商业社会的物质化和精神腐化的文化发展与文明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二)在媒介批评体系的特色和风格上,要特别提倡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本批评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创新之处,就是要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和新闻传播现实,在探索中国原创性批评学体系的道路上走出重要的一步。(三)我们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人文精神的内核,作为媒介批评体系的基本立场和理论建设的灵魂,并从我们的经典文化中寻找媒介批评的思想方法和思维逻辑,也从我国传统文艺批评理论中借鉴基本概念和表现方式,如,我们将引入“印象式批评”、“诠释式批评”、“考据式批评”、“评点式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内容与形式批评”等等,并把这些批评方法进行一定的现代化改造和融合,创造一套真正符合中国大众传播现实的原创性批评学体系,并将其推广实施于我们的各个高校媒介批评的教学之中。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国化媒介批评教育及媒介批评实践的深入发展。

本体系所要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建设我国本土特色的媒介批评学体系,注重的是原创性研究。而原创性研究必须具有较大的超越性和较强的探索性,尤其是我们研究的主题是中国化批评学体系和学派建设,而一种理论体系的建立,显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我们的重点目标是初步探索一套基本构架和新的模式,并在批评实践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在理论原创性上,我们的研究一定要在理论框架和基本概念上尽量有所突破和创新,如在人文精神的框架之内,建设具有现实批判特色的媒介批评体系;其基本思想逻辑是,人文精神应该成为21世纪媒介之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其核心则是以人为本[11]。所以,媒介批评就必须坚持以人文精神为旗帜和武器。尤其在批评方法上,我们的批评体系建设更加强调符合中国实际和人文方向的科学性批评方法,并努力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在这方面,除了前面已谈到的,引入我国传统批评方法,我们还将通过跨学科研究,广开思路,如对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方法的引进,批评语言学的方法认为,在对大众传播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时应特别注意考察分类系统(classification)、及物系统(transitivity)、情态系统(modality)、转换(transformation)和连贯性(coherence)等蕴含的潜在意义。该批评方法还有一系列可直接用于分析语篇的相关概念。这样的一套批评方法,本是非常实用并具有学术价值的,而我们以往的媒介批评和研究却一直缺乏对其必要的关注和接纳。我们将引入到我们的批评体系。

当然,对于媒介批评的中国特色以及中国化的倡导,以往的学者也都有所论及,而我们的研究更强调和追求的是,在实际的中国化批评体系的原创性建设上有更加具体实在的突破和收获。

毋庸讳言,我们对这套新的媒介批评体系的建设,所面临的一个最突出的难点,就是如何把我们独立探索的媒介批评体系,不仅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媒介批评课程的教学之中,而且尤其是能够更直接更密切地应用于我们的媒介批评实践。我们在前面的论述中也谈到,以往的媒介批评理论,与当下的媒介批评实践严重脱节,尤其是大量引进的西方批评理念和批评方法,在近年来我国媒介批评领域中,很少能够被直接运用到实际的批评文章和批评活动当中。比如许多教材和专著中都要谈到的“符号学批评方法”、“叙事学批评方法”、“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政治经济学批评方法”、“解构主义批评方法”等等,一方面,这些方法大都是西方批评家根据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媒介实际而创立的批评方法,所以这些批评方法的最高成就,也基本上就在他们自己的批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所以,我们再去借鉴的时候也差不多已经属于强弩之末;另一方面,这些批评方法很多都一再被重复使用,包括不同学科尤其是文学研究中的大量采用,而任何思想方法也好,话语方式也好,同质化的单一重复,必然缺乏批评效果上的创造性收益。所以,近年来,在我国的媒介批评领域,对于这些批评方法,基本上都是停留在理论的解释上,然后就被束之高阁;而在实践上的运用,尤其是具有较大影响的批评成果,实不多见。而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媒介批评体系,就一定要根本改变这样的状况。我们将要引入的“印象式批评”、“诠释式批评”、“考据式批评”、“评点式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等等,都是比较实用的批评方法,我们在新的媒介批评体系中进一步将其系统化,甚至上升到一定的哲学方法论层次,那么,以往的媒介批评理论与媒介批评实践严重脱节的状况,就有可能大为改观。因此,我们的这套新的媒介批评体系,就不仅是为了服务于相关媒介批评理论的系统构建以及媒介批评知识的普及,而且更是着眼于能够更好应用到具体的批评实践。而这种新的媒介批评体系与批评实践的高度结合,也正是我们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所要倾力突破的一大难点。

我们的研究强调中国本土化媒介批评体系建设,首先就需要以我国当代核心价值观为理论基点。那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我国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因此,我们的本土化媒介批评体系的理论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有了这样的一种根本精神,我们的本土化媒介批评体系就有了理论之魂,其整体框架就有了根本的理论支撑点。

在研究思路上,我们将围绕中国特色媒介批评理论建设这条主线,紧扣当前的媒介批评实践和媒介批评教育实践,把握媒介批评教材与教学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和症结,进一步增强中国化媒介批评学体系的原创意识,尤其是要注重符合中国媒介实践的批评方法的探索,使其尽快形成系统性和整体性,从而使得我们的媒介批评教学进一步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也能够使得我们未来的媒介批评教育与教学具有更加适合的以及更具中国特色的教材体系。为了保证这样的教材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本课题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党中央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以人文精神作为整体理论建设的基点,倡导以人文精神作为中国化媒介批评的基本立场、基本视角和基本武器,并重点从对于中国化批评方法的研究入手,形成一套具有原创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媒介批评框架体系。

注释

[1]按照李普曼关于“世界图像”的概念,我本人曾经提出“‘世界图景’——一个新闻哲学建构的核心概念”,参见郝雨著《媒介批评与理论原创》,上海三联书店,2009-6,p.4.

[2]邵培仁:《当代传播学的生态转向与发展路径》,《当代传播》,2010-5.

[3]在《今传媒》、《当代传播》等学术刊物发表《媒介批评的整体缺席与系统失语》、《浅论传播学的中国化与原创性》,并于2009年6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媒介批评与理论原创》。

[4]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第一页。

[5]刘建明:《媒介批评学的理论与视野》,引自雷跃捷主编:《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3,41.

[6]参见王艳玲:《在无序中探索有序——20世纪90年代电视文艺批评理论研究》,新华出版社2007年3月。

[7]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第一页。

[8]若文:《刘建明教授专访:媒介批评研究拓荒·构建·领航》,《今传媒》,2006年·第4期(下月刊)

[9]见《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10]王彬、牛学智等:《当下批评“本土话语”匮乏的危机》,《文学报》,2011-2-24.

[11]刘建明等编著:《中国媒介批评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3,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