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
5678400000003

第3章 夏商舞蹈

淳朴的夏商舞蹈

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终于促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财富的增长,使得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原始公社过渡到奴隶社会成为历史的必然。奴隶制最终代替了氏族制,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

夏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地处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的地方,影响面涉及湖北、河北等长江流域和黄河两岸。

商汤灭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朝代——商。商代是夏之后的引人注目的王朝,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朝统治的范围辽阔,在今天的河南安阳殷墟、辽宁喀左、内蒙古什克腾、湖南宁乡、江西、山东海阳、陕西城固、四川彭山等地,都有相当多的商朝遗迹和遗物发现。

夏、商的舞蹈与其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社会分工的明确,既提高了物质生活的水平,也促使乐舞奴隶大量出现,并开始形成了娱人和娱神同一的表演行为。以乐舞为生的奴隶将舞蹈的表现范围和技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从内容上看,尽管一些乐舞被用在了政治斗争上,或另一部分乐舞则带着色情意味,但是有一些乐舞尚保留着先民们淳朴的生活风气。

夏代的乐舞形象出土很少。到了商代,由于甲骨文的记录,我们已经能够清晰地辨认出“舞”字。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过一件裸体两面玉人,通体圆润,镂刻纹理清晰,神态自然。商人的图腾形象是大鸟,认为太阳即是一只飞鸟。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另外一件玉凤,虽然所刻羽毛之纹尚嫌简单,但是整个造型却质朴而生动,如弯弓射月,正待飞翔。这一图像,能够使人大概地捕捉到一点当时舞蹈动态,并体会到所谓“凤凰来仪”的庄重和典雅。

《夏龠》

传说中歌颂夏禹的纪功性乐舞。

传说中禹是黄帝玄孙。在尧之时,天下洪水滔天,舜帝举荐大禹治水。禹劳心尽力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歌颂大禹的乐舞《夏龠》又叫《大夏》。《夏龠》的名称源自表演时的道具,舞时手里拿着“龠”,一种样子像箫的古代乐器。其具体演奏方法和动作表演形式今天已经无可考订。但是《夏龠》由此得名。相传这个乐舞由皋陶创作。《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中是这样记载的:“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雍塞,凿龙门,降通渗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昭其功。”

《女乐》

传说中的夏启是很喜欢女性乐舞享受的,他曾经在大穆之野举行盛大的乐舞表演会,演奏《九歌》,会上有“万舞翼翼,章闻于天”。根据目前的史料,中国古代乐舞从纪功性质向享乐的转变,大约就是从夏启开始的。也就是说,夏启已经把乐舞的声色享受当作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了。《墨子·非乐》是一篇有名的反对奢侈淫溢之风的文章。其中就曾经拿夏启开刀:“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铭,莞磬以力,湛浊于酒,愉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闲弗式。故上者天鬼弗戒,下者万民弗利。”墨子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利弊角度看待夏启的乐舞,认为他的淫益是上不利天,下不利民。

严格地说,夏代的“女乐”不是一个舞种,而是泛指女性奴隶中的善于歌舞者及其表演。甚至在文献资料中,“女乐”之词在夏代还未出现。这一称谓最初见于《左传·襄公十一年》,“郑人贿晋侯……女乐二八”,说的就是春秋时期郑国有人向晋侯奉献了“女乐”十六人。然而,“女乐”并不是从春秋时期才出现的。《管子·轻重甲》载:“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晨噪于端门,乐闻于三衢。”从这条记载中可以看出夏桀时女乐的阵容已经相当庞大,特别是针对当时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而言,这“三万”女乐所制造的“乐音”已经能够传遍宫廷内外的大街小巷。由此可见女乐在夏桀之时已经发展到可观的程度。夏桀,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不务政德、荒淫暴戾的帝王。他为所宠爱的女人妹喜建造了“琼宫瑶台”,在其中歌舞作乐。他命人作“肉山酒池”,让三干人一鼓作气地暴饮暴食。

对于“女乐”,特别是夏桀时期的女乐,后人曾有很尖锐的批评。《盐铁论·力耕》就认为:“昔桀女乐充宫室,文绣衣裳。故伊尹高逝游亳,而女乐终废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