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方法:
1.妈妈或者爸爸为孩子唱一首儿歌或者读一段童谣,比如说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2.在演唱的过程之中,可以拉着孩子一起唱,同时要加入肢体动作。
3.可以通过指套玩偶,和孩子一起边说边表演,最好是由爸爸或者妈妈开头,引导孩子继续说下去。
4.在表演完之后,父母可以和孩子讨论,哪个小动物最讨人喜欢,哪个小动物最不讨人喜欢,为什么?引导孩子进行思考,并且趁机改正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
细节八:悄悄话——验证新的说话方式
细节小故事
明明已经3岁多了,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他多了一个怪异的习惯——说悄悄话。而且他的悄悄话根本就不出声,只是动动嘴巴。这不,妈妈带着明明在小区公园里散步,一位阿姨迎面走来,看到明明就说:“这个孩子真可爱!”明明羞涩地笑了笑然后就钻进了妈妈的怀里。等到阿姨走了之后,明明凑到妈妈的耳边嘀咕,可是妈妈根本就没有听清,说:“明明,妈妈没有听见,你再说一遍。”明明又重复了一遍,这回妈妈看清楚,明明根本就是嘴巴动了动,没有发出任何的声音。这个时候妈妈猜测着说:“明明,阿姨夸奖你是不是很高兴啊?”明明点点头,开心地笑了。
敏感期解读
专家发现,宝宝在3岁的时候掌握的词汇量为900个左右,并且能够用五六个词语组成的句子进行交谈,同时能够模仿大人的大部分声音。宝宝4岁的时候,词汇量会增加到1600个左右,并且已经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伴随着使用语言次数的增多,宝宝们会发现语言的表达形式有很多种,可以当着很多人的面大喊,也可以两个人之间悄悄地说。很多时候,家长都会对孩子迷恋这种无声的悄悄话感到非常困惑,其实这只是孩子语言功能完善的一种探索而已。他们在发现了悄悄话这种颇具神秘感的交流方式后,就会因为它不会被别人听到的特性而着迷。
育儿小课堂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沉迷于无声的悄悄话而产生没有必要的担忧,只需要知道这是孩子语言敏感期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就可以了。在这个阶段,孩子在探索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父母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孩子,并且利用这个阶段去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第一,学会欣赏并且配合孩子说悄悄话的行为。
故事中的明明妈妈虽然没有听到他在说什么,其实也不可能听到,但是她还是装作听到了,并且根据情况进行了合理的想象。然后明明就表现得异常高兴,因为妈妈对自己的悄悄话给予了欣赏与配合。父母绝对不要忽视这种看似无聊的配合,因为它能够很大程度地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够促进孩子想象力的提高。如果父母不懂得欣赏,并对孩子这种“无聊”的行为进行呵斥,孩子说悄悄话的行为很快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其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第二,主动与孩子互动,并且利用悄悄话引导孩子进行想象、表达。
父母引导孩子改变说无声悄悄话的方式很简单,就是主动和孩子说有声的悄悄话,采取了孩子的游戏规则他们会非常愿意和父母进行交流。与此同时孩子也会慢慢改变自己无声悄悄话的方式,变成和父母一样的有声悄悄话,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锻炼。
寓教小方法
传递悄悄话
训练目的:锻炼宝宝的听力与注意力,让孩子学会模仿与造句。
训练方法:
1.和孩子同时参与。
2.爸爸凑在宝宝的耳边说句悄悄话,比如“星期天我们全家去公园”。
3.让孩子将悄悄话传递给妈妈,然后妈妈要大声说出来。如果说对了,爸爸妈妈要亲亲孩子表示鼓励,如果错了,要刮一下小鼻子以示惩罚。
4.由孩子自己编一句话,然后传递给爸爸或者妈妈。
细节九:抢着接电话——宝宝正在探索语言
细节小故事
阳阳已经3.5岁了,最近他爱上了接电话,只要电话响,他都要跑过去接。无论是打给谁的电话,他都要凑到旁边将耳朵贴到听筒上,否则就会哭闹个不停。有一天,一家人正在吃午饭,电话铃突然响了起来,大人们还没有反应过来,阳阳就跑过去接起电话:“喂,你好,请问找谁,好的,好的,拜拜,再见!”接着二话不说就把电话给挂掉了,然后回到餐桌高高兴兴地吃起了饭,仿佛刚刚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敏感期解读
宝宝成长到3~4岁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在成人们眼中,不懂事的小孩子接电话乱说一通根本就是捣乱,其实这是宝宝在探索语言阶段的又一个大发现。因为他们发现声音不仅能够从身体之中发出来,而且还能够从奇怪的机器之中发出来。他们自然会为这个发现而惊奇不已,会因为兴趣而不断去探索,去模仿成人的样子打电话。
育儿小课堂
对于处于敏感期的孩子来说,一切与众不同的说话方式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而电话里能传出不在身边的人的声音,这种神奇新鲜又超乎想象的工具自然会引起他们很大的兴趣。他们之所以会抢着接电话,正是他们本身探索的需要,他们需要接触任何一种可能的表达方式来认识世界,所以父母应该正确对待喜欢抢着接电话的孩子。
第一,正确看待孩子喜欢抢电话的行为。
孩子喜欢接电话只是兴趣使然,他们并不懂得接电话应该有的礼貌,只是通过观察成人接电话来获取认知,不懂得如何与电话对面的人进行沟通,所以他们才会像阳阳一样一连串的话说出来然后就挂掉电话。对于孩子这种看似调皮的行为,父母一定要正确看待,不要因为孩子的行为可能会耽误自己的工作,导致自己错过了非常重要的电话就对着孩子发火。
第二,教导孩子正确接电话。
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引导训练孩子正确礼貌地接电话,正确地和对方交流沟通,这不仅能够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训练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三,教会孩子如何打电话。
父母在教会孩子如何接电话之后,还应该有意识地教导孩子如何给别人打电话。比如可以辅助孩子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打一个问候电话,开着免提全程由孩子来操作,自己只是提醒并解释,这不仅能够增强家人之间的感情,还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孩子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寓教小方法
手指游戏
训练目的:增强孩子的肢体表达能力。
训练方法:
1.给孩子找一个舒服的地方坐好,由妈妈陪着孩子一起玩,给孩子做示范。
2.太阳公公起床了(双手握拳,从胸前伸到头顶打开);大胖子起床了(伸出大拇指);二哥哥起床了(伸出食指);高个子起床了(伸出中指);你起床了(伸出无名指),我起床了(伸出小拇指);大家都起床了(双手打开左右摇摆)。
3.太阳公公睡觉了(双手呈打开状从头顶降到胸前);大胖子睡着了(弯下大拇指);二哥哥睡着了(弯下食指);高个子睡着了(弯下中指);你睡着了(弯下无名指);我睡着了(弯下小拇指);大家都睡着了(双手合十,放在脸侧,闭眼做睡觉状)。
细节十:突然口吃——思维与语言的暂时脱节
细节小故事
楠楠是家里的小宝贝,说话那是相当的流利,可是最近这个巧嘴的小丫头不知道怎么竟然变成了结巴。妈妈领着楠楠到公园里去玩,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跷跷板,她拉着妈妈走过去,指着跷跷板说:“玩——玩——玩这个。”妈妈一听就头大,知道楠楠这肯定又是结巴的毛病犯了。周末在家,妈妈正在做午饭,楠楠从房间里跑出来,喊着:“妈妈,妈妈——”,妈妈以为楠楠有什么急事儿,急忙就跑出来,问:“怎么了,楠楠?”楠楠看上去有点兴奋,还有点着急:“我——我——告诉——你,一——个——事——”,妈妈看到楠楠的毛病又犯了,急忙大声说:“别着急,慢慢说,不准结巴!”楠楠看着表情不大对劲的妈妈,更是着急,小脸都憋得通红,就是说不出来。爸爸妈妈为了改掉楠楠的这个坏毛病,连续几天都对楠楠进行教育纠正,可是楠楠就是回不到原来流利的时候。
敏感期解读
宝宝成长到3~4岁的时候已经开始有了逻辑思维的能力,他们想要用更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但是宝宝脑子中的语言储备却跟不上思维发展的速度。换句话说,就是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出现了脱节,这正是宝宝会口吃的根本原因。宝宝出现口吃,就表明他们进入了语言表达能力顺畅的初期。此外,当宝宝处于兴奋的状态,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口吃的现象。3~4岁的孩子出现口吃的情况是非常正常的,这并不是真正的口吃,只是词汇量的掌握跟不上思维的发展而已,等到宝宝掌握了足够的词汇量,能够完整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的时候,口吃的现象就会消失了。
育儿小课堂
父母应该清楚,真正的口吃是一种心理恐惧症,而不是器官性问题,父母没有必要惊慌不已。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爱,让其更快地度过这一阶段。
第一,绝对不要斥责孩子。
如果孩子出现口吃的现象,父母绝对不要斥责孩子。因为在孩子眼中,父母的反应是最大的镜子,看到父母的态度不好,他们就会非常着急,产生很严重的心理负担,就会加剧口吃的现象。就像故事中的楠楠妈妈,虽然因为着急关心才说:“别着急,慢慢说,不准结巴。”可能并没有呵斥孩子的念头,但是这种下意识催促的言行也会加剧孩子的心理负担,孩子因为胆怯和紧张更加说不出想说的话来了。
第二,给出足够的时间,用耐心去鼓励孩子慢慢地表达思想。
当父母发现孩子说话口吃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表达时间,让他们慢慢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然后鼓励孩子重新再说一遍,最后纠正孩子表达中错误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会在意自己的口吃,反而认为是父母正在教自己新的知识。面对口吃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摆正心态,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将关注点集中在说话是否流畅之上,而是帮助孩子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表达出来,并且可以多重复几遍。这样不仅能够明白孩子真正的想法,而且能够让孩子加深对正确表达的印象。摆正了自己的心态之后,父母也许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孩子结巴的现象早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第三,不要对孩子提出太高的要求。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习班给予了孩子们极大的压力,而父母又出于攀比心理,还会对自己的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对于结巴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要求越高,孩子就会越加着急,着急的心态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加不能够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个时期,父母应该暂时降低要求,利用这个特殊阶段,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可以陪着孩子一起读小故事书,听笑话或者读顺口溜。当孩子暂时结巴的时候,父母应该慢慢等待,或者一句一句提醒着帮助孩子说出来,或者用微笑给予孩子鼓励,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个特殊的阶段。
第四,绝对不要掉以轻心。
虽然说3~4岁的孩子结巴是正常的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结巴的现象会逐渐消失,但任何事都存在例外,父母绝对不能够掉以轻心。因为如果孩子口吃的时候,遇到某些事导致这种情况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孩子就可能会形成真正的口吃。想要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个特殊的阶段,父母的爱和鼓励是最好的良方。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真的口吃,那么就应该去专业的医院检查,或者去专门的心理机构求助,弄清楚孩子为什么结巴,然后对症下药,不要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导致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出现问题。
寓教小方法
看图讲故事
训练目的: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与判断力,让孩子学会思考。
训练方法:
1.准备一些图片,这些图片要连贯讲述一个故事。
2.引导孩子观察图片。比如第一张图片是一个男孩子在吃香蕉,并且随手将香蕉皮丢在地上。第二张图片是一个小女孩坐在地上哭,脚下有一个香蕉皮。第三张图片是一位阿姨安慰哭泣的小女孩。第四张图片是男孩子手里拿着香蕉皮正在往垃圾箱里去。第五张图片是男孩女孩在一起开心地笑着。
3.引导孩子说出故事,让宝宝思考女孩为什么会坐在地上哭泣,如果是孩子吃香蕉应该怎么处理香蕉皮,让宝宝发挥想象。
4.在刚开始看图片的时候,孩子很可能什么都说不出来,父母一定不能着急。可以用问句的形式引导孩子去发现去观察,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将故事串起来,最后让孩子看着图片重述一遍,并给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