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德闻视界:我在德国当记者
5711700000001

第1章 自序

有时我坐在那原木色的书桌前,下意识地扭头举目远眺,穿过玻璃窗却再也看不到街对面那典型欧式风格、飘扬着枫叶旗的加拿大使馆时,我才清醒地意识到:这里已经不是柏林。这种偶尔的时空错位,每次都会让我产生一种清晰的“往事如烟”般的恍惚感,我甚至会怀疑:过去的时光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吗?过去所经历的场景是否是真实的?这种感觉让我难以心安。从2005年2月28日到2008年6月30日,三年多的光阴,40个月,我在德国当央视驻外记者。那是一段忙忙碌碌、风风火火、变动不居的日子,接触了不同层面的人,采访经历了不同的事,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欧洲大陆,但是却似乎总是无暇看风景,如果现在要我清晰地说出海外经历给我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记,我可能会有点不知所云。

这种状况让我觉得有些恍惚,在大洋彼岸的那个异域文明里的40个月,在我的精神领域怎么会是一片空白呢!?难道时间真的可以像流水一般把一切都淹化为虚无么?三年多的生命里程就这样淡淡蒸发?这种恐惧感最终促使我下决心要把驻外期间的一些文字集结成册,作为一段心路历程,一个时间标签,一种历史纪念。

这就是这本书对于我自己的意义。然而书籍从来都是公共领域,完全孤芳自赏的读物是对受众生命的绝对浪费。好在当我翻阅这些文字时,仍能感受到当时的情绪起伏、情感波动,清晰辨认出当时的幼稚、冲动和激昂。而那种独特环境下的特殊感受,不仅是真实的,还是事过境迁后难以复制的,所以这种瞬间感受,作为一种特别的人生体验,恐怕还是不难寻得共鸣者的吧!作为一种生命体验,有时候或许越是个人化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

这些文字首先发表在我个人在央视的博客上,一般都是围绕公共话题展开,简单地说,就是公共话题,个人感受。都是我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真实,比如国家领导人赌场会见、杨洁篪欧洲亮相之旅、首位收购海外机场的中国创业者等等,这些文字主要围绕这些经历抒发个人感受,因而有较强的主观性。我觉得这正是这些文字有点意思的地方,因为我并不打算让它承担任何渲染教化的功能,它主要是一种即时信息的传达:任何风格,比如单纯、老辣、世故等等,都不是笔者刻意追求的东西,笔者在意的是那种在彼情彼景之中的真实表达,哪怕青涩也好、幼稚也罢、含蓄也可、直露也行——作为一名记者的真实感受,我希望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能感受到笔者写作时的直率。这种直率,哪怕是暂时的,但是毕竟是真实的。同时为了保存博客的本来风貌,我保留了博文发表的时间以及网友的点评跟帖,对网友所指出的一些译名上的、地理知识上的等方面的错误,甚至包括借机跟帖推销产品的文字,也没有加以修改或者删除。这倒不是故意偷懒,我认为博客作为一种即时文化,本就不是深思熟虑、再三推敲的庙堂文学,它不怕说错、写错的随意性,恰好典型地反映了网络时代人们所享受到的特殊的交流便利。当然了,所有文责都由我个人负责。

提笔写下这篇序言,同时重温这些文字,真是感慨光阴荏苒。要给回国后的生活寻出最大的变化,那就是我如今已初为人父。这本使过去成为某种永恒的小集子,也承载着我对所有家人的感激之情,同时我也愿它作为父亲的第一个正式的礼物,送给我16个月大的儿子。

黄成

2011年3月2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