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德闻视界:我在德国当记者
5711700000004

第4章 2006年德国世界杯城市絮语(1)

德国人的爱国主义——世界杯

(2006年6月11日 06:07:54)

6月9日世界杯开幕,6月5日就到了慕尼黑。为了方便做节目,7日专程赶往安联世界杯球场。出租车司机给了我一个惊喜:他的英语说得相当溜,不但发音清丽,而且音质也非常好。在柏林生活久了,像这样的英语水平实在不多见。当时心里就在琢磨,此公与众不同啊。果然,司机自我介绍说:自己其实是柏林大剧院的演员,没有什么角色可演了,也出来谋了第二职业。我听到这里颇有同感,连称:就是就是,出来开车,贴补家用,在我们中国这就叫做“兼职”。接下来足球当然成了大家的共同话题。“您喜欢哪个队?”我问。“巴西。”“作为德国人,是不是很希望德国队赢?”“其实实力已经决定了结局,我的确是德国人,但是我并不一定只希望德国赢。”我觉得司机的说法挺有意思,于是决定对他做个采访。

没有想到的是,司机面对镜头,面临同样的问题“希望哪个队赢”时却给出了一个看似意外其实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德国”。我有些怃然,就像那个看中了大暴牙的导演,等到演员粉墨登场的时候,却发现大暴牙为了公众形象问题,已经花巨资镶了一口耀眼的亮齿——意外。然而转念一想:此公是不是顾及影响,决定表现一下自己的爱国之心呢?

你可不可以在德国享受安静的世界杯?

(2006年6月16日 07:59:06)

激烈的场上拼抢,狂热的球迷,响彻云霄的欢呼,激情荡漾的德国啤酒,视若无人的街头球迷——这肯定是你从电视里看到的德国。假吗?是不假。真吗?仅仅小部分而已。

如果你要问我,身处德国,对世界杯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的答案可能会吓你一跳:安静,出人意料的安静!

这绝对不是耸人听闻,这是对德国客观的观察结果。

6月9日,世界杯开幕赛,当天夜间11点左右,我在街头游荡,满街空荡荡的,人很少,车也如同回窝的动物,偶尔如被人惊扰般从你身边滑过,空留下一段回响飘摇在夜空。“这就是世界杯开幕城市慕尼黑?”尽管我也怀疑,但这是真实的。

6月10日,在慕尼黑最繁华的商业区玛丽亚广场拍片,人倒不少,但是并没有见到太多的世界杯标志,只是偶尔有本届世界杯的旗帜在街头闪动。当时我在给一个栏目的新闻中说:这是慕尼黑最繁华的商业区,但是在这里你其实见不到太多的世界杯标志!

6月11日,星期六,德国人的休息日,商店在这天也只营业半天。我从慕尼黑回到柏林,上午赶往柏林奥林匹亚体育场——本届世界杯决赛战场。一路上绿树护道,没有什么行人,也没有什么车,偶尔一个小孩骑着单车在空荡荡的路上奔跑,在后面跟着的悠闲的母亲也同样漫不经心地骑着单车——这简直就是活脱脱的夏日午后休闲图,哪里能让人把这个城市和火热的世界杯联系起来?“太安静了,谁能相信这就是世界杯期间的柏林?”我嘟哝着,德国司机似乎不太能理解我的惊奇:“噢,这是周末呀!”“但是,世界杯可是正在升温呢!”“噢,德国就这样!”

德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在哪里能够感受火热的世界杯?不要指望在德国你可以随处感受世界杯的热度,至少在居民社区,在中小学校,在教堂,在一般的街道之间,在这些被作为个人生活的私密领域,喧嚣和热闹都被严格地控制。在这些地方,无论多么狂热的球迷,都只有安静地走开。

那么,在哪里能感受足球的狂热?公共广场、酒吧、球场以及官方开办的球迷中心。据统计,有1500万球迷在现场观球,有800万球迷在球迷中心看球——在这些地方,德国人为球迷准备了啤酒和草地,你可以尽情地狂欢,疯狂地叫喊,可劲地造酒,这是球迷的特区。但是,一旦出了这些地区,可要夹着些尾巴了!

这就是德国的功能分区,这个办法实际上把球迷从市民的普通生活中隔离开来了,也就是靠着这个办法,大家都能各得其所:球迷有地儿撒野,普通市民同样可以在个人舒适的安静中享受着足球。想想,2300万球迷,占了德国人口1/4强,也没有损害德国的安静,神奇吧!

世界杯期间的德意志,其实是个安静的地方。

德国世界杯期间六月飞雪

(2006年6月19日 00:30:25)

6月16日,柏林,19:30左右。当时我正在弗里德里希大街附近商店躲雨。其实也不算无聊,因为屋里的电视正在直播当天的球赛。所以看得兴起,完全不觉得大雨耽误了时间。突然店员惊叫一声:“冰雹!”往门外一瞧,果然噼噼啪啪往下面打冰渣子。“莫非是六月飞雪因邹衍?”我脑子里莫名其妙地闪过这么一句话,“扯淡,这里是德国,中国的逻辑行不通”!旋即又进行了自我否定。

晚上看新闻,报道说当天的冰雹非常厉害,画面上小轿车的挡风玻璃被砸得全是窟窿眼。然后不知道谁说了一句:“有冤屈啊,今天厄瓜多尔就被误判!”说这话的是个德国人。我当时心里就“忽悠”一下,德国人也讲究这个?立刻又想起了一个趣事:

大家知道,本届世界杯开赛时间是2006年6月9日下午6点。这个时间让中国人来解读,那就是:尔连连顺、顺月久日、顺时——总之是一些非常讨口彩的吉祥数字。但是我初见这些数字的时候,却不敢随便比附:德国人恐怕不信这一套吧?后来偶然和一个行情人聊及此事,人家一脸严肃:“这可是德国人刻意安排的,也是有讲究的!”我才有些恍然大悟,看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呵。

有福啊,世界杯期间可以在草地上晒太阳

(2006年6月21日 08:20:01)

6月20日下午16点,德国迎战厄瓜多尔,战场就在柏林奥利匹亚球场。

这是一个让德国人疯狂的日子。

很多公司为了方便员工看电视,提前到下午3点就放了假。

大街上的年轻人,脸上描的、肚子上绘的、头发上染的、手上扛的,都清一色的是黑红黄的德国国旗——其实这些年轻人真是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据我所知,各场的入场券,有很大一部分被各个大公司瓜分了,再送给它们的员工以及有权势的关系户),无钱买票,也没有门路弄到票,但是他们绝无丝毫不满,满大街地遛着,扛着德国的大旗,穿着花红酒绿的廉价衣衫,往往使我想起《西游记》中为妖王巡山的小妖。自在啊,他们绝对不自卑,也不愤青;一杯啤酒,熙熙攘攘于球迷中心,就完全忘我地投入到球迷的狂热中去了。德国人的这种参与感,真是令人惊叹!

但是更有意思的是草地上晒太阳的主。想想,满大街的球迷都涌到球迷中心看球去了,可是偏偏有那么几个人(其实是很多人),要在最繁华的地段草坪上铺上一张布,趴在草地上,安静地捧着一本书,光着膀子在太阳下晒着。球迷的喧哗根本于他无动于衷。异类呵!德国人可没有人觉得意外,干吗,凭什么每个人都得把自己搞得那么迷球呢?想一想,一边是震天喧哗的狂歌球迷,一边却是青青草坪的冷清世界。还有,当亚历山大国王无限同情地站在一名居住在狗窝般的木桶里的哲人身边,并发誓要满足他的任何愿望,使他过上好日子的时候,我们只听到了这句千古绝唱:请不要阻挡我享受阳光!呵呵,绝了!

世界杯的人脉政治谱系

(2006年6月22日 07:03:49)

这个题目,是有点心血来潮,其实来自于我一次不太得意的体验的遐想。

6月20日,德国队在柏林迎战厄瓜多尔队,战场就在柏林郊区的奥林匹亚球场。一贯冷静的德国人也闹得柏林满城激越不平。我就寻思到现场去,会有更加激烈生动的画面。于是在终场前半个小时就赶到了场外。但是再一次出乎我的意料:尽管德国队以3∶0大败厄队,可是出场的德国人却很礼貌、很节制,所以现场就很冷清。城内的喧嚣到哪里去了?怎么到城外就变味了呢?

一个黄牛给了我答案:这个欧洲小伙子把票别在腰间,一张最贵300欧元的票,他敢要1000欧元。这么贵的票,谁消费得起?我猛然悟道:能够有本事坐在看台上现场赏球的,并不是一般的球迷。嗯,对了,早就知道相当一部分好票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一些大公司包下,分给自己公司的权贵和相关的关系户了。这样看来,看台上应该是这个社会的主流阶层,或者说是属于成功阶层的人士。

答案大概就有了:端坐看台的是这个社会的成功人士,既然是成功人士,就肩负这个社会的道义伦理,就得坐有坐相,站有站姿,无论如何高兴,也得表现出绅士般的冷静和礼仪。所以,既然足球赛已经结束,也就没有必要再过分地兴高采烈。呵呵。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会当足球运动员呢?大家知道,非洲的足球运动员无一例外是穷孩子出身,南美洲也差不多,其实欧洲也没有什么不同。原因很简单,踢球太苦,出名太不容易,但凡有稍好的出路,就不会踢球。所以说,场内的球员其实都是苦哈哈的劳力,差不多可以相当于技术工人。

所以我们就有了第一个结论:穷人是踢球的,有钱人是在现场赏球的。但是后者并算不上是真正的球迷。

那么,真正的球迷在哪里呢?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绝大多数真正的球迷,都没有机会坐在现场——没钱买票啊。你看这些学生、工人、待业青年,哪一个不是狂热的球迷?但是他们有几个花得起大价钱到现场看球呢?

镜头告诉你一切:无论场中如何激烈,记者们总忘不了给VIP(very important people,有人戏称very important pig)区衣冠人士几个镜头,可是你何时见到这些人忘形大笑?或者竭力呼喊?稍有人气的场面,主角一定是不名一文的年轻人。

所以我的世界杯的人脉政治谱系:穷人踢球,有钱人现场赏球,还是穷人才迷球。行文到此,忽然想起一句话:穷开心,穷开心,你看那些无产的年轻人多么开心!呵呵。

世界杯的几个“意外”

(2006年6月24日 07:34:09)

本届世界杯是第18届世界杯,习惯于中国语境的同志们,可能会发生几个常识性的想当然。根据在现场的体会,本人冒昧把个人的观察书写如下,如果有误,还望海涵:

第一,作为世界杯的举办国,德国一定赚了个钵满盆满。错!据国际足联透露,德国为翻新、建造足球场馆投入15亿欧元;公路、铁道网络投入39亿欧元;交管系统投入5亿欧元;还有几十个亿欧元的安保投入;而对德国GDP的总体刺激是90亿—100亿欧元的增长(成本还没有扣除)。用足联自己的话来说:“赚钱并不是德国政府的目标。”用德国政府的话来说:“主要推销德国作为一个‘创意之国'的智慧型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