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舌尖上的西北
5757100000007

第7章 南院门

在南院门居住,生活是确实方便的,这里除了没有火葬场,别的设施应有尽有。所谓的南院,是光绪十四年陕西巡抚部院由鼓楼北移驻过来的称号,民国以后又都为陕西省议会、国民党省党部、西安行营占驻,一直为西安的政治中心。1926年南院西侧的箭道开辟了小百货市场,面粉巷、五味什字、马坊门、正学街、广济街、竹笆市,集中了全城所有的老字号。竹笆市早在明代就是竹器作坊集中地,至今仍家家编卖竹床竹椅竹帘竹笼之类。涝巷是传统的书画装裱、纸扎、棚坊、剪刀五金等工艺作坊区,三家五家的在门面或摊点上出售传统小吃如杏仁油茶、粉蒸肉、甑糕、枣沫糊、炒荞粉。克利西服店是洋服专卖店,那个长脖子、喉结硕大的师傅裁缝手艺属西北第一,给胡宗南做过服装,给从延安来的周恩来也做过服装。老樊家的腊汁肉,老韩家的挂粉汤圆,老何家的“春发生”葫芦头泡馍,王记粉汤羊血都在涝巷外的正街上,辣面店香油坊卖的是最纯正的陕西线线辣面和关中芝麻香油。马坊门的鸿安祥是专卖名牌的鞋店,正学街有家笔店,印石版、篆刻图章、制作徽章。广场的甬道里有西安最早的新式制革厂,有一摆儿卖香粉、雪花膏、生发油、花露水的“摩登商店”,有创建于清宣统元年的陕西图书馆,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大东和北新书局分店,有慈禧来西安所接受的但未被返京时带走的贡品陈列所“亮宝楼”。南广济街有广育堂,制配的痧药和杏核眼药颇具声名,更有达仁堂、藻露堂中药店。藻露堂创立于明天启二年,该店名药“培坤丸”,以调经和血补气安胎而声播海内外,日均销售额二百银元。每年春节这里都办灯市,可谓是万头攒拥,水泄不通,浮于半空的巨大声浪立于钟楼也能听见。正月十五前后的三天晚上,灯谜大会自发形成,由南院的正街、广场一直延伸到马场门,马场门就有了一家叫“礼泉黄”的算卦小屋,礼泉黄的谜面、谜底是不离经、史、诗文的,有着几根稀黄胡子的屋主肯定是坐在旁边的藤椅上,在人们的啧啧夸赞声里,呼噜噜呼噜噜一锅接一锅地吸水烟。

南院门的衰落是民国十七年以后的事,那时西安建市,市政府把满城区划为新市区,开辟东西南北四条新街,后又是陇海线通车到西安,新市区逐渐发展成新的商业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期私营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和手工业的合作化,一些店铺、作坊合并,有些业主歇业、改行、迁走,南院门就再也不可能回复往昔的热闹了。它和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的商业街有相似处,但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现在依然繁华,而西安南院门已衰败,这是因为它毕竟偏处西安城西南隅而不在旧城中心,再是商业往往依托旅游而发展,它并不是西安的游览热点。现在的南院门街巷名字还是老名字,面目已经全非,尽是崭新的高楼大厦了,当年我居住时推着架子车咯咯噔噔去拉煤饼的那个煤炭店呢?一下雨水便积起半尺深,用木板堵住门槛,用塑料白布苫住墙头的那保吉巷呢?那长着一棵香椿树,王家老太太每到初春会给我送一把椿芽的四合院呢?每日清早推着三轮车高声吆喝“教场门的饸饹来喽!”的麻脸女人呢?那个迟早坐着的眼睛只盯过往行人脚的钉鞋人身后的木电线杆呢?但是,过去的两种传统小吃的生意却做大起来,“春发生”葫芦头泡馍已盖起了数层大楼,樊家腊汁肉铺也扩大到极豪华的两间大门面,满城的好食者搭了出租车要赶去门口排队。

节录于《老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