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进到西西弗书店,看到那里的工作人员,与他们交谈,都觉得面目可亲,言语动人。从工作人员嘴里得知,原来,遵义才是西西弗书店的发源之处,基于此,我不免对遵义这座红色城市另眼相看。逡巡一圈,看到书店一角的一句标识语:“参与构成本地精神生活”。这样的标识语,只有那些真正懂得阅读意义的书店经营者才能写得出。书,是一种精神产品,而书店,则参与构成了本地的精神生活,也许,书店使得一群爱书人拥有了向中心聚合的力量。日后我去贵阳,便与朋友约在西西弗书店见面。中山西路的西西弗书店位于地下室,是西西弗书店进贵阳后的第一家店面。在书店进门处,有展板介绍书店的发展史,也算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终成为一家在全国读书人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书店。
相似的经历发生在今年春节。我与妻儿到厦门玩,天气微雨,厦门遭遇了近年来最冷的冬天。我们走在步行街的骑楼下,儿子不断发明新的顽皮方式,搞得我与妻子疲于应付。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自己正站在光合作用书店的门口。妻子顺我的意,知道我喜欢在书店徜徉,儿子也对这个书店感兴趣,因为有上二楼的自动扶梯,于是三人进去。与很多书店一样,光合作用书店设有简洁雅致的咖啡座。我们要了饮料和小吃,儿子便能安静几分钟,容我在书架前浏览。对儿子来说,厦门的海滩和沙子是最好玩的,而对我来说,这次与光合作用书店的邂逅,让我一直有种惊喜藏在心底。孤身旅游时,朋友总会发短信开玩笑问:是否有艳遇?我的艳遇,是书店,包括西西弗书店,包括光合作用书店。
我坚决不信,有朝一日电子读物会彻底取代纸质书籍,因为,围绕着书籍这一核心,已经有一种巨大的文化力量,只要有人类文化的传承,怎么可能没有书店呢?所以,尽管书店是出售书籍的地方,但其本质根本就不是一个卖场,倒是有着更多的独特气场环绕。某些具有相通的气质的人,将书店作为集散地,而借助书店这一媒介,我们的文化传统得以绵延传承,生活在这个城市的爱书人,因此有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可能。在一座城市中,有商场、影院、咖啡馆等不同的所在,供不同需求的人们前往消遣,其中必然也应该包括一家书店,并且是经营有方的那一种。书店就类似于一个坐标,在爱书人心目中是粗重的一点。而整个城市,因为有了这样的书店,就像一幅作品有了画龙点睛之笔,日常生活突然变得鲜活起来。
电子书当然很方便,我在硬盘里存有好几个G的电子书,检索方便,运用自如,就像一个私人的数字图书馆,这有利于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独自编织梦想。但对于我而言,真正的潜心读书,只限于传统的纸质书籍。至今为止,我以电子书方式读完的严肃著作,在我全部的阅读数量中,无足轻重,硬盘中保存的字节,多数仅供查询。一则因为多年来阅读习惯已经养成;一则从生理构造角度看,我们的眼睛更适合纸质书籍的长时间阅读,而液晶显示屏会使我们眼睛酸涩。更何况,人类的互相接触联系,唯有面对面地交流,才能感受到对方生命的活泼,个性的丰富,而阅读作为沟通的方式之一,是仅次于当面交流的方式,甚至在某些方面,阅读带来的理解更加深入而潜沉。我相信,唯有一部纸质书籍在手,潜藏在文字里的逼人力量,才会扑面而来。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电子化的时代,《南方人物周刊》在2010年1月的一期中,列举了十年间100个让我们生活更美好的东西,其中排在网站类前三名的分别是:Twitter、Facebook、Wikipedia。这些网站的共同特点是,互动性好,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尤其是Twitter,奥巴马借Twitter辅选,伊朗人民借Twitter呼喊自由,有观察员惊呼推特时代到来。确实,人类信息的传播,不再仅仅借助于纸质的印刷品,宽带、3G、手机上网,信息传播的媒介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这必然会深刻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传统纸质书籍和传统书店无法不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书店而言,淘宝、当当、孔夫子等网上书店的成功,极大地冲击了实体书店,就如我自己,近年来网上购书量已经快要超过在实体店购书的数量了。但我认为,这些传播媒介的变革,并不足以彻底颠覆传统的书业。毕竟,网络生活仍只是我们全部生活的一部分而已,网络归根到底还是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在参与构成当地精神生活的一面,传统书店作为城市的坐标系,聚合读书人的向心力作用,无法替代。尽管时代变迁,尽管精神生活的方式越来越丰富,但只要有一家书店在,周围便会有那么一些可爱的、有意思的人们围绕,让人感受到城市生活的美好。更有遐想空间的是,三五知己好友,在书吧的一侧,清茶一杯,纵论天下,那种氛围不也很吸引人吗?
信息传播媒介的革命,增添了我们的自由,这是技术给我们以解放;阅读带给我们的也是自由,这是思想带来的解放。就目前看,传统的阅读方式和书店业确实面临新技术的冲击,然而从本质上来看,无论是新技术带来的阅读方式还是传统的阅读方式,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扩展我们自身的自由度,在最为核心的一点上,它们是一致的。
我生活在浙江的一个小城市,多年来目睹书店的盛衰起伏,从1980年代的繁华,到全民重商时代的萧条,到消费成熟书店再兴,又到因为网络的冲击而再度萧条。作为商人,这些书店的经营者也许各有心酸,但这些书店无疑已经培养了一批铁杆的爱书人,并已经形成了一个城市的小小的文化圈。我极爱现在的三叶书店,以及书店经营者钱老板,他多年来苦心经营,小小的店面,却在爱书人心目中分量很重。而围绕着这个书店,各色人等如行星围绕,他们中有画家、教授、节目总监、诗人、摇滚乐手、CEO,以及愤青、无业游民、“右派”、崇洋媚外者……略一攀谈,偶有交集,但若有不同见解,便有火花迸射。在书店里,没有人会在意你的身份地位,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我的朋友韩峰告诉我:何以书店是一个公共场合?因为在这里,思想是自由的,而场域是永远开放的。
于2009年
7.书房是宇宙的中心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语出《诗经·卫风·考槃》。这句诗大意在讲一个人要单身筑室隐居。我非隐士,也没有单身主义的念头,后来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就打算结婚。于是也开始“考槃”,因为我想,“考槃”之后,就可以有一间自己的书房了。
在我作为单身汉赁屋而住的日子里,我就已经是一个爱书成癖不可救药的人了。当时藏书数千,并不算多,但由于时常搬家,便成累赘。有一天,我读到卡利马科斯的名言:一部大书就是一个大的灾难。于是恍然大悟,原来,灾难是这个意思啊!每次,搬家工人看着我满满的数个电脑纸板箱的书,心里就发怵,于是一再要求加钱。有一次搬家是在夏天,三轮车拉着几箱书奔走在大街上,恰好一场午后的豪雨,躲避不及,宛如西天取回的真经掉入河里。至今还有一些书,有被雨水浸泡过的遗迹。但我停止不了买书的冲动,于是这个灾难不断持续,每次搬家都像一个噩梦。直到结婚定居,书堆在我北向的书房里,才得到一个固定的居所,不再担心日晒雨淋。于是书堆不断疯长,砌满三面墙壁。凡墙都是书,唯有北窗可容游目。书架放不下则直接堆在地上,像一座座矿山。至少儿子菜虫在三岁左右时,是将之当作假山的。他踩着《政治学说史》,爬上全套《剑桥中国史》的顶峰,就好像站在了知识的巅峰。或者把书当作小凳子,容臀部小憩。他偶尔会坐在那套人民文学版的《胡适文集》上,高低适中,恰好专心致志读自己的绘本。我这样想:胡适先生及诸位先哲都和蔼可亲,他们若是泉下有知,应该不会怪罪读绘本的菜虫的亵渎。
买书的冲动其实就是求知的冲动。并非说不爱买书读书的人便没有求知的冲动,只是爱书的人,内心都有一台马力强劲的发动机,由其与生俱来的求知欲驱动。因为书籍里面埋藏的是智慧。至今为止,对于那些前辈或者当代最优秀的大脑思考的结晶,纸质的书本仍是最好的承载方式和传递媒介。当你打开一本书,便打开了思想的宝库。作为理性人,书籍的智慧与你头脑中固有的思考相互激荡,这何尝不是一种过瘾?那些爱书成癖的人更有可能体验到这过瘾里面的愉快超过许多别的愉快。所以梁任公才会说:唯有打牌才能忘记读书,唯有读书才能忘记打牌。我觉得,基本上只有一种情况才可能让你的书房停止增长,那便是你对世界不再有热情,不再期望得到惊喜的碰撞。并非没有这样的情况,巨大的挫折也许会带来绝望,正如古语所说的,哀莫大于心死。我还遇见过这样的朋友,年轻时代也曾无比热爱阅读,而今却只剩下纸醉金迷。这是哀莫大于心死的另一种表现。
我自己呢,在迈向中年的人生历程中,有过很多惭愧,很多后悔,但唯有一件事,令我至今感恩。那就是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读书带给我的精神财富,超过众多物质的财富。如今人近中年,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白,持续的阅读带给我的人生领悟究竟意味着什么。虽然我至今还不认识神,但借由多年阅读的积累,我可以自信地说,至少,我已经开始认识真理。那么,即便现在叫我面临死亡,我也能够坦然接受。这样的坦然与达观,基于我们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对于我,这些认识更多地来自阅读和思考。所以某个时候突然就会明白,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这不是矫情,更非卖弄,而是真情流露,有感而发。古希腊的太阳神庙门口镌刻着一行字:认识你自己。不也是这个意思吗!人生归根到底是一种过程,因而我赞美人的成长,感恩在成长中书籍的陪伴,让我们终于从懵懂儿童,成为理性健全的成年人。荷尔德林的诗歌说:
那么,冥府的沉寂,欢迎你来吧!
我将会满足,即使我的乐器
没有伴我同住;我只要有一天
过着神的生活,我就更无他求。
我的理解,所谓神的生活,并非人类僭越而成为神,而是我们终于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那样,从肉身到理性,都健康而健全,尤其是理性,得到尽可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是一个明白了生命价值的人所能做出的理解。拥有这些理解,我在狭小的书房中,也会觉得自己坐拥全城,位于世界的核心。
这便是持续的阅读带给我的达观、平和与安静。在幼年时期,阅读仅仅是为了满足求知的乐趣。在青年时代,阅读更多是为了解决对人生、社会的疑惑。过去的几十年,都是漫长的准备时期,精神上的成人式尚未到来。而阅读,与我的生命,还存在一些隔阂,先贤与今人的智慧,虽然进入我的头脑,却尚不能表现在举手投足间。这么看,迟熟和幼稚并不能用来作为失败的定义,宁静的地平线,即漫长的准备期。而幸运在于,我终于能够等到我的中年,这时,才可以比以往自信一点点,能壮起胆子,战战兢兢地说,现在,我准备开始了。
这样,深夜我坐在书房中,并不觉得这是“考槃在涧”。诚然,“躲进小楼成一统”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能因为个人的不同选择而将其贬低。尤其因为书本也可能构筑起一个封闭的空间,栖居于此,自给自足,也还不错。而我,却因为阅读,更多地打开了自己与世界的关联,因为阅读而增加了自身的能量,更加感觉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息息相关。这种与世界的联系,一则由生活本身而建立,一则借由我的阅读而建立。并且,经由阅读而建立的联系,得以从更高的层面加以观照,因而在一种同情之了解的基础上,更有一种熊培云所谓的“自由在高处”的豁达。
因而,对于我,书房虽偏居住所的一隅,却实在居于宇宙的核心。整个人类的文明,建构在这种历史的传承之上。书籍是载体,是媒介,也是力量本身。而我人生即将开始的后半程,也将从这里启程。
一段时间里,我将吴宓的诗句“终信文章胜甲兵”作为座右铭。请理解这句话里面谦卑而又坚定的信念。这并非庆祝一场战争的胜利,而是化干戈为玉帛,化剑拔弩张为云淡风轻的智慧表达。文章无非承载着智慧、良知、同情与和平,这些品质是人类社会文明绵延的基石。拥有这些,读书人便并非手无寸铁,因为思想固然是无形的,是最为柔弱的,但其实又是最为强大的力量,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千年暗室,一灯独明。
这样,我不再认为“一部大书就是一个大的灾难”了。一部大书,就是一种能量的聚合。不久前看了一部美国电影《艾利之书》。在世界末日之后,和平秩序的重建,是从一本书开始的,这本书叫作《圣经》。
于2012年
8.十年,绍兴书市的一种私人观察
1996年秋天,我初至绍兴,那时候,绍兴的夜市书摊还在解放路上,由北向南,漫长的一条,可以叫人逛很久。夜晚晴朗,踏一破车,置身在糖炒栗子的甜香和绍兴方言的吆喝声中,也别有一番风味。